本刊记者︳刘秋泉吴秀娟刘祎霞通讯员︳胡靖
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
——株洲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纪实
本刊记者︳刘秋泉吴秀娟刘祎霞通讯员︳胡靖
到株洲县采访,“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质”的做法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目前,在撤点并校浪潮中幸存下来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因办学基础差,特别是师资差,大多举步维艰。这使得“让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令人欣慰的是,株洲县的小规模学校却逆势而上。全县9所村级小学和教学点抱团发展,实现了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的华丽转身。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中,有着大世界、大情怀。因为它关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的底线,关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株洲县教育局局长颜志雄理性的述说中充满了感情。
“首先,它是株洲县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他介绍说,“从2009年起,株洲县启动了合格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还进行了义务教育均衡攻坚,使得株洲县教育实现了整体跨越式提升。但我们自知存在短板,那就是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两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评组评估了27个县(市、区),株洲县排在前三位。国评组在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边远小规模学校的差距,督促我们加大力度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这一‘收官工程’。”
为此,株洲县把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做“托底工程”,高度重视。县政协副主席、原县教育局局长齐满珍常说,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学校,小规模学校虽然可以强行拆掉,但老百姓不答应,而且以后再建一所学校很不容易。“现在虽然投入大点,但留住了学校,就留住了希望,就能取得老百姓对教育的信任和支持。”
为了构筑好这一“托底工程”,株洲县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班子,花了三个月时间,走访了所有小规模学校,拿出了很有分量的《株洲县“非完全小学‘提质攻坚’工程”调研报告》。县市领导看了后非常认可,县教育局接着又拿出了初步的创新实施方案。
值得浓墨重彩写上一笔的是,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株洲市教育局局长钟燕是这一工程的大力推动者。
钟燕从市局的角度来考虑,思路更宽,眼界更高。她考虑的是株洲市全部通过均衡基本县验收后教育怎么提升的问题。经过考察,她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小规模学校还会长期存在;二是株洲市要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就必须把小规模学校建设好。
为什么选择在株洲县先行先试?一是株洲县教育的基础不错,均衡程度比较高;二是地理位置好,离株洲市区近,方便沟通;三是钟燕本人在株洲县工作过,比较了解株洲县的情况;四是株洲县的调研报告很扎实,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市教育局局长钟燕(左一)在挽洲学校与师生交流
株洲县教育局党委成员文化成对记者说,对于这一“托底工程”,株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列入了株洲县的实事项目,对所需经费予以充分保障,同时开通了绿色通道,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仅以投入为例,这些年,株洲县投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经费9000多万元,信息化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校园文化建设经费近1000万元,队伍建设经费700多万元,其中用于小规模学校的经费在2000万元以上。此外,数字联盟正在规划中,预计需要投入500万元。项目启动以来,市局给予了1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县里则配套100万元进行房子的装修和校园文化布置。
在南洲镇清水塘学校,校长朱景阳告诉记者,学校原来也是乡镇中心小学,最多时有将近600名学生,由于大量村民到城里打工,现在生源越来越少。2002年撤掉五、六年级,去附近的九年制中心学校就读,现在只剩4个年级4个班57名学生。“我原在和平中学任教导主任,2014年9月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说实在的,刚来时也曾心灰意冷过。但我认真思考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景,尤其是2014年11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提出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后,我觉得小规模学校发展大有可为。加上局领导经常给我打气,信心就更足了。”
朱景阳说,这些年,实实在在看到了政府对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支持。仅自己任校长以来,2015年学校配套好了全部的功能室、多媒体室,实现了班班通。2016年学校建好了图书室、阅览室,食堂装修一新,其中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还投资了近60万元。2017年立项预算60万元,准备建一个大型运动场。“去年,时任镇长现任书记的谭桂平来学校,当场支持了2万元。教育局则对办公经费实现倾斜,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足额拨款。就是评先评选也倾斜,别的学校20个才评一个先进,我们8个人也有一个指标。老师们还有乡镇补贴呢。”朱景阳很开心。
如此一来,办学者由“没劲头”到“主动干”。
比如,学校教学楼前有200米长的明沟,过去见怪不怪,没有谁去想,因为想也没用,没钱啊。还有,厕所边上的护坡没防护网,坡度又大,小孩子很容易掉下去。现在可不一样了,朱景阳主动到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争取了5万元,把这些问题全解决了。
走进古岳峰镇栗树坪小学,镇中心校校长邓亚峰说:“这所学校先前太薄弱了,现在硬件全部翻新,前后花了近百万元。对学校,不仅教育局很重视,学校涉及的3个村的书记都来解决困难,乡里的‘名人’也出钱出力,当时的省人大代表马又专是个建筑老板,他给学校捐助了100套课桌椅,还给每个学生赠送了2套校服。”
“学校教师办公室的立式空调和电脑,是2016年我们得了镇上教育教学管理综合考核第一名奖的。”栗树坪小学校长田学武很自豪。
栗树坪小学的食堂一直师生同吃,坚持不盈利。在这里,蔬菜是自己种的,其他食材有证的才买,而且一定是买新鲜的,同时还非常讲究口味的调剂,学生都喜欢在学校里搭餐。
“按我们的办学条件,可以办一所完全小学了,可我们只有3个学生。据摸底,下学期将有2个学生回流读二年级,一个从怀化回来,一个从镇上回来。下学年,将有5名一年级学生回校读二年级。虽然工作量会增加,但老师都很开心。”在龙船镇挽洲学校,校长兰红建说。挽洲学校地处湘江江心挽洲岛上,远离县城。去学校,过河不方便,要预约船只。岛上没有商店,在这里任教确实要耐得住寂寞。“这些困难都没什么,就是生源少了。”兰红建轻轻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为保留这所学校,政府投入了300多万元,如果停办,村民的子弟怎么办?正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想法,他和其他两位老师一直坚守着。他们希望学生越来越多,这样,他们也会教得越来劲。
洪垅学校的课间“武术操”
师资配置不齐一直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一大难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结构性失衡,缺乏专业的音乐、体育、科学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株洲县每年为9所小规模学校定点招录年轻优秀教师。这些年轻老师往往多才多艺、全面发展,他们的加盟给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28岁的程汝莹是双江小学校长。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的她,本科学习的是包装设计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株洲市荷塘小学代课两年。当记者问及她成为一名老师的原因,她说,大学时,每周会参加福利院的义教活动,“我喜欢小孩子,想把自己会的教给小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初衷,也是这样一份纯粹的热爱,让程汝莹在小规模学校的管理上处处呈现出年轻活力。
双江小学一共有60名学生,6位老师,开设一到四年级。走上二楼,迎面而来的是“双江小学教师台”,展示了每一位老师的风采。走到每一个教室门口,就能看到每个班级的风采展示:一张班级学生的合照,旁边写着班级、班主任、班训和班主任寄语。“你们犹如一棵棵优质的树苗,正茁壮成长。我们永远不能说学得最好,但可以学得更好,老师期待着……”充满期待的柔情话语正是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走进“知了书屋”,记者看到一块小黑板上写着“今日推荐书目:《笨狼的故事》《乌丢丢的奇遇》《电话里的童话》”。程汝莹说,每天都有老师更新书目,指导学生阅读。
由于教师人数有限,为了开足所有课程,艺体科目采取复式教学,以科定班。程汝莹从小学习钢琴,已考过了十级,来到双江小学后,她主动担任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音乐老师。同时,程汝莹还是全校的体育老师。她上网学习名师的课程,带学生们练习体操、跳绳,进行各种益智的体育游戏,如抢凳子、萝卜蹲等。程汝莹注重帮助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艺体科目中找到自信。“如文化成绩一般的尹莎莎同学做操做得不错,我就让她担任大家的小老师。”同时,她还担任全校的美术老师。对于自己身兼数职,程汝莹充满信心,她说学校里各学科教研组会展开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学校很多年轻老师都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学习的激情,大多能胜任全科教学”。
在县教育局的引导下,一些教龄长的老师也加紧学习,尽快实现由专科教师向全科教师转变。栗树坪小学的曹四清老师今年54岁,从教37年。从一名乡镇中学历史老师回到偏远的乡村担任老师,他除了教语文,还兼任美术、思想品德和科学课老师。对于全科教学,曹四清得心应手。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他特别注重学生的书法练习。记者来到四年级教室,墙上贴着的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作为老教师,如何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他坦言,这得益于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株洲市2016年村小教育资源普惠工程为小规模学校收集、制作、遴选和购买了覆盖农村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资源,让村小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曹四清业余时间向年轻同事请教上网知识,定期上网学习精品课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
当记者问,文科出身的他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否会遇到困难,他说:“现在学校条件越来越好了,实验室配备了完整的实验器材,让我在科学课上得心应手。”另外,曹老师还指出,乡村小学做科学实验能就地取材,如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他会把学生带到地里实地考察。说到这里,曹老师指向学校后院的蔬菜种植基地,他介绍道,这里都是他带领孩子种植的蔬菜,也是校本课程开展的好场所。
南洲镇作为小规模学校的中心试验区,先行先试,以片区为单位,按计划到小规模学校走教,对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短缺学科教师实行乡镇统筹调派。南洲镇中心学校校长肖铁平认为,“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一家之功”,南洲镇辖区其他中小学老师会在片区内4所小规模学校走教。走教教师每学期考核一次,对走教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予以奖励,对表现突出的走教教师在评优、评先、晋级中予以倾斜,给予走教教师交通补助、课时费和伙食补助等。由于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教师们都乐于参与走教。“走教打破了农村课堂教学枯燥的局面,给小规模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肖铁平欣喜地发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呈现回流趋势。”
除了定点招录、片区走教之外,一些优秀的校长和教师还主动申请到小规模学校任教。2016年暑假,田学武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栗树坪小学校长的岗位。田学武了解到学校数学老师断档、学生数学成绩不尽人意的现状后,他决定打破以“等”和“靠”来解决师资问题的惯性,回到家给爱人向璐做思想工作,希望她到栗树坪小学担任数学老师。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向璐毅然离开条件优越的镇中心小学,来到偏远的栗树坪学校。80后的向璐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曾在2015年湖南省中小学数学教师赛课评优活动中荣获省优课。她的到来壮大了栗树坪学校的数学教师队伍。针对数学课课时少、留守儿童多、缺少课后辅导的情况,向璐带领其他老师为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2016年下学期,栗树坪小学在乡镇小学综合成绩和人均优秀率的评比中,均获得第一的喜人成绩。
1.6平方千米的挽洲岛,是株洲境内最大的江心洲。作为岛上唯一的小学,挽洲学校只有3个三年级学生和2位老师——53岁的校长兰红建和53岁的曾艳林,另有一位走教教师。据了解,挽洲学校老师最多的时候有14位,2000年后因条件艰苦,生源急剧减少,年轻老师不断离开。2008年后,随着株洲县合格学校验收,学校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已经具备了办完小的条件。但是闭塞的地理位置,导致留下来的老师都是本地人。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株洲县不定期组织城区学校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2016年3月25日,株洲市天台小学刘利平老师“送教下乡”,为挽洲学校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周三下午,株洲县南洲镇清水塘小学的18名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种子基地”,悉心照看他们认领的果蔬,还不忘培土、施肥,一副“小农夫”的模样。孩子们返校后认真写下了观察日记,记录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
这是该校研发的乡土校本课程《果木种植》。柑橘、紫罗兰等果蔬和花草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课堂的另一种延伸。“天冷时,不知道那些花草会不会受冻?”“我的‘小宝贝’到底什么时候才开花呀?”……那个绿意盎然的世界,成为孩子们心心念念记挂着的地方。
这所仅有60名在校学生的农村小学,就这样踏上了立体开发乡土校本课程的探索之路。校长朱景阳说,除果木种植之外,根雕盆景、陶艺剪纸、舞龙灯等也纳入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多人少,有着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是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抓手。”看着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触摸初生的麦穗、肆意地在田野里撒欢,朱景阳满心欢喜。在他的理解中,稻田、树林、河流都是乡村孩子触手可及的“课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学龄儿童向城市聚集,城满、乡弱、村空的教育格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如何打造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升级版”?
在文化成看来,乡村教育不能硬生生地将城市教育的理念“复制”过来,而要在完成国家基础课程的前提下,自主研发乡土化、生活化的校本课程,让乡村教育真正成为有根的教育。“一个人,首先要认同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家乡,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文化成道出了此中的深意。
原汁原味的乡土课程给这些乡村少年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整修一新的阅读场馆则让他们得以看见那个更大的世界。
2016年2月,株洲市教育局启动《小规模学校阅读计划建设项目》,成为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建设的载体。株洲县的9所小规模学校共斥资73.9万元,配备图书8200册。
据株洲县教育局基教股副股长唐花平介绍,“知了书屋”是每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标配”。在书屋的风格设计上,设计师特别运用暖色调和充满童趣的元素,让这里成为一处温暖的所在。每间书屋还配有儿童挂钟、护眼灯、投影仪等器材,既让孩子们有机会在阅读之中体会成长的欢乐,又为师生共读提供了活动场地,缕缕书香在校园里弥散开来。
“自‘知了书屋’建成以来,学生人均借阅图书35次。下校走访时,我们惊喜地发现,阅读让孩子由喧闹走向沉静。以前课间时分,孩子们或无所事事,或追逐打闹,现在的校园却溢满了书香,他们与阅读有了亲密的‘约会’,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这些身处偏远山村的农村娃,从内到外散发着书卷气,表达、写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日渐提升。”唐花平说。
有了校本课程设计的规划和高标准的硬件配备,如何让这些构想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怎样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蓝图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是株洲县每一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都在思考的问题。
所幸,2015年年底,“株洲县小规模学校联盟”成立,一个人的探索变成了一群人的努力。自联盟成立以来,9名校长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研讨,不定期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俯下身来走进兄弟学校,博采众家之长,为各学校教学品质的提升引来源头活水。
这些立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实际的主题研讨,如同一场场“头脑风暴”,将大家在办学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疑难问题抛了出来——如何发挥小规模学校的优势因材施教?怎样克服教师人数少的局限开展跨校研讨?复式教学如何做到教材的整合与研发?……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多元交流平台的搭建,让这些共同致力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教育人“抱团取暖”,有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乡村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回到‘人的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在南洲镇中心学校校长肖铁平看来,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品质,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在育人。这里所说的育人,离不开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呵护。“客观地说,眼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确实存在‘小而弱’‘小而差’的问题,就近入读的学生大多是父母远在异地打拼的留守儿童。教育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容不得半点马虎。”
袁月华是朱亭镇双江小学的语文老师,自1980年以来就“驻守”在学校。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时一个班有63名学生,而如今她所教的班级只有20名学生,其中18人是留守儿童。
见证了乡村学校的岁月变迁,袁月华感触良多,她着实不忍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心无所依。晓晓(化名)出身于离异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她的生活起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尽管衣食无忧,学业辅导却是爷爷奶奶力所不能及的。袁月华借着午休的时间,找来晓晓,为她温习拼音、算术,那些课堂上没能弄懂的习题,也有了咀嚼、反刍的机会。慢慢地,晓晓的成绩不像当初那般不尽人意,她的脸上也渐渐多了笑容。
在古岳峰镇栗树坪小学,走进曹四清的班级,黑板的侧旁辟出一块“快乐成长”的专栏,“班级全家福”放在正中央,还零星点缀着他与孩子们玩乐嬉戏的照片。他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时光定格下来,留住这些朝夕相处的温暖瞬间。作为班上留守儿童的“大家长”,曹四清专门备有一个《班级工作本》,除了常规的班级管理事务之外,每一个孩子的生日也都列入重大班级日程——全班齐唱生日歌、别出心裁地准备小礼物、实现孩子们的生日愿望……“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我能做的不多,只希望身处在这样的班集体,他们能够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曹四清说。
在株洲县的每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呵护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题曲”。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谈及株洲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未来,文化成说:“打造农村教育的‘升级版’,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尤其紧迫的是,让小规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其呈现出‘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的发展态势,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
阅读,让孩子们得以看见那个更大的世界
“深度报道”伴您溯向思想的更深处,延伸阅读请继续关注“湖南教育新闻网”。
网址:http://www.hnjy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