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宣荣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加快推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的对策思路
冷宣荣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产业转型升级是河北“十三五”时期的工作主基调。河北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关系到“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决定了能否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为全国起示范带动作用。因此,着重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内涵要求,深刻理解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勇于推进试验区改革创新,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河北省;产业; 转型升级; 试验区; 推进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四个定位,其中之一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纲要指出,河北要“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功能转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1]。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在这一定位下,河北究竟能做什么、该怎样做,这是关乎全省产业如何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于这一命题,我们力求从最基本的内涵入手,在分析河北产业发展存在短板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河北建立“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意义十分重大,其内涵也十分深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内涵。
1.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涉及到两个方面,即产业转型与产品升级。转型的实质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逐渐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河北迁安钢铁产业发展中,实现“精品钢铁——装备制造——钢铁物流”的转型,促进了钢铁产业向中高端环节延伸;河北固安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由过去传统的钓具、肠衣、滤芯、塑料等产业,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实现了产业结构“脱胎换骨”式地转变。升级则是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为重点,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升级是通过技术集约化,使产品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产品档次、质量和标准的提高。例如,河北昌黎的红酒、粉条等产业,为了扩大市场和提高竞争力,则对红酒和粉条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标准提高、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不断提高经营效益。
当然,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不能完全分隔开,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产品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石。一个企业生产的整体产品专业技术水平必然决定着其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或者说,一个没有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其结构也不可能是先进的、现代的。因此,只有把产出优质的、高科技含量的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才能为优化整个产业结构找到关键的突破口[2]。
2.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即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呈现下降趋势,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将上升为主导产业;二是动力结构创新化,即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将由资源和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以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三是组合动力升级化,即推动经济发展的组合动力将由“投资主导+工业推动”逐步转向“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转变;四是产品档次高端化,即产品向高档化、品牌化、精细化、功能化和时尚化转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明显提高。
3.“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的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而不是“示范区”。那么“试验区”与“示范区”到底区别在哪里?从其内在意义上看,“试验区”更多表现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可以先行先试,在改革和体制创新中允许失败,国家和省市给予更过政策优惠,重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和总结经验。例如,自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通过两轮“试验区”的建设。第一轮是关于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等12个省市或城市圈加入到试验区的行列,包括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等;2013年以来启动了第二轮试验区建设,主要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有上海、天津、广东等13个省市加入到试验区行列,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升级到一个新的层次。“示范区”通常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改革内涵的进一步拓展,对体制机制创新的进一步增强,通过改革创新的经验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复制,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常,一个区域可以先“试验”,后“示范”。例如,四川成都2006年6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几年的改革试验,2015年1月,四川天府新区从试验区升级为示范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4.“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要求。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在“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中首先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次,作为转型升级的“试验区”,要凸显“五新”特征,即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新道路。总之,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摸索出一条适合河北经济发展规律的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产业产品走向中高端。具体要求体现在:一是围绕产业转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或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发展战略,先行先试。二是试验的内容既要符合河北实际,体现区域发展个性,又要具有全国许多区域的共性特征。三是既要实现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先行发展,又要形成符合普遍规律的制度性成果,可以在全国其他类似地区示范和推广。四是试验地区选择在河北,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内容相一致,能够真正起到“谋一子而带活全盘”的作用。总之,按照河北《实施意见》中所确定的“立足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中生新’调优存量,‘无中生有’做大增量,按照减量、做精、提质、上档要求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着力构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3]。
(一)有利于缩小河北与京津产业发展差距
产业协同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本质。从世界各大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轨迹看,其形成和壮大,都离不开产业之间的错位发展和产业合作。以世界六大都市圈之首的纽约都市圈为例,其大大小小40多个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都面临着竞争与合作,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各自具有独特优势的主导产业。如纽约的国际金融“中枢”、波士顿的高科技研发、商业、教育、贸易,费城的国防、航空、电子,巴尔的摩的矿产业和航运业,华盛顿的旅游业和政府采购,等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建成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研发创新、高端服务集聚区,这样的发展目标,必然要求三地之间产业发展要向高端化、国际化、科技化靠拢,同时要缩短河北与京津之间的产业差距,实现三地产业错位发展与合作发展。但是目前来看,河北不仅与京津存在产业结构的发展差距,在产业内部也存在着产品质量档次的差距。2015年,京津冀三地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北京是0.61∶19.71∶79.68,天津是1.3∶46.7∶52.0,河北是11.5∶48.3∶40.2,河北的二产占比明显高于京津,三产低于京津。从工业内部看,三地的工业内部结构也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河北明显低于京津,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存在“产业悬崖”;与天津相比,受工业产业结构低端的影响,河北的工业增速明显低于天津,同时也对经济增速产生一定影响(表1)。所以,建立“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对加快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与京津的产业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京津冀经济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比较 (%)
数据来源:根据三地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二)有利于河北尽早跨越中等收入的“发展之坎”
从2010年河北人均GDP达4 200美元,到2015年人均6 445美元,5年间河北创造的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表2)。到2015年,全国已经进入高收入初级阶段,而河北仍在中等收入间徘徊。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河北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将会出现“发展之坎”:要么继续保持稳定上升甚至加速增长的趋势,短时期内迅速跨越“发展之坎”;要么经济徘徊不前,出现振荡。
表2 2010-2015年人均GDP河北与全国比较(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与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整理。
从河北2014、2015两年的经济增速看(表3—4),河北与东三省和山西是一个集团军,处在全国经济增速排名的末尾。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不排除河北受减压过剩产能之经济“阵痛期”的影响,但是产业结构低端、低档次的原因应是主要因素。
表3 2010—2015年河北经济总量与增速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表4 2015年全国经济增速倒排位次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15年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从经济发展总量与实力在全国的排名看(表5),河北的经济总量从2006年起连续9年处于全国第6位,但2015年下降到第7位;更令人关注的是,反映经济实力的人均GDP排名,2006年处于第11位,9年间持续下降,到2015年已经下降到第20位上。
表5 2006-2015年河北GDP总量与人均GDP在全国排名位次
数据来源:根据河北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整理。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河北的经济发展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不能更快优化升级,河北的经济将会很难跨越“发展之坎”,甚至落入“中能收入陷阱”。因此,这一时期,河北必须改变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的发展模式,代之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同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之提供强大动力,促使一二三次产业加速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这是河北面对经济发展态势的不二选择。“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建设,为河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政策、机制、路径的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优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抓铁有痕的奋斗精神,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河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有利于改变河北产业发展现状
河北是一个资源大省,产业体系基本是建立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集中度不高,低水平扩张比较严重。受经济发展模式惯性的影响,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短板。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调速缓慢。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 12.6∶52.5∶34.9,到2015年的11.5∶48.3∶40.2。五年间产业结构变化不大,调速缓慢,不仅与邻省山东有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形成较大差距(表6)。2015年,河北第二产业高于全国近8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却低于全国10.3个百分点。
表6 2010-2015年河北与山东、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动态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度国民经济统计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整理。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土地流转速度慢于全国其他先进省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致使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比较滞后。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高,畜牧业比重偏小,粮食比重偏高,林业比重偏小,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比重偏低;在农产品结构中,低档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优质特色农产品种类少、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加工增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商品率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
三是工业结构相对中低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河北的工业已经形成较大实力,但资源偏重型结构依然没有根本改变[4],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也持续了几十年,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钢铁、建材、石化等传统行业至今仍是河北的主导产业,能源、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过大,钢铁产能最高时超过3亿吨,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目前,钢铁、水泥、玻璃这些曾经的传统优势产业,已成产能压减的对象。先进制造业相对滞后。制造业整体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偏低[4]。装备制造业虽然2016年1-11月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8%,超过钢铁制造业,占据工业老大,但低于全国32.6%近6.8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也投资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装备制造业产值直逼钢铁产业,但总体上看,制造业竞争力仍然较弱。再者,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驱动模式尚未形成。2014年、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3.1%、16.0%,但与周边省市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山东省分别是31.4%、32.5%。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工业内部重轻工业比例失调,达7∶3。重工业偏重,但产业集中度不够高;轻工业偏轻,又缺乏名优品牌产品。
四是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基本情况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与工业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不足、水平有限;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和影响着河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以上分析基本反映了河北三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河北产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建设,为河北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佳环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结合河北“十三五”规划,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应围绕着转型、升级、承接、合作展开,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可分解为以下内容。
(一)把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要产业,也是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依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中明确了5大领域8个产业,在原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7大产业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创意产业。这些产业中,河北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已形成局部强势。其中,新材料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及技术装备、液晶材料,新能源的光伏、风电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前列;信息技术产业的卫星通信与导航定位、通信测控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生物制药产业中已拥有恩必普、通心络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药品种。全省各市许多地方都在集中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廊坊北三县利用所处区位优势,借北京行政中心东移通州等机遇,加快发展微软、德国FEV发动机研发中心、智能机器人产业港、中兴燕郊科技园等一批业态新、技术高、带动强的项目,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择河北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强化政策的扶持作用。对于已经具备较强优势的产业,要重点培育领军型企业,并通过领军企业的聚集作用,构建产业集群。目前河北正在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产品群或产业集群。企业要抓住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不到龙头企业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融入到产业链环节中。
(二)把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升级的重点
河北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京津是比较落后的,长期以来,传统服务业占据较大比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不断拓展新领域、催生新业态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数字影视、网络传媒、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医疗、数字旅游、现代物流、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是河北现代服务业中的第一产业,目前已形成批发、零售、电子商务、跨界电商、O2O等多层次、立体化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因此,要充分利用“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这一契机,打造环首都商贸物流圈,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通过打造产业平台、提高运行效率、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现代商贸物流与关联产业互动融合,把商贸物流业做成河北重要的支柱产业。河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名闻遐迩的名胜古迹,无论数量规模还是价值品位,在全国堪称一流。河北目前要借京张冬奥会的有利时机,大力提升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旅游产品档次和服务质量标准,整合旅游精品路线,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以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为基础,协同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建立京津冀大旅游产业格局。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要大量向外疏解健康医疗机构,这为河北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河北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医药产业基础,加快发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以及提供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险等服务,把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做大做强。从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看,加快河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已势在必行。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依托各地文化资源特色,立足产业现有基础,加紧培育文化企业主体,找准产业融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造和培育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不失时机地与各相关领域扩散和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条,构筑多业互动、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融合体系。
(三)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
河北是一个资源大省,许多传统工业建立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之上,进而形成钢铁、装备、石化、纺织服装、食品、建材、医药7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等于淘汰和放弃这些产业,而是要通过转型升级,使产业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以及技术档次,使河北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步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针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河北省委的决策是“调结构、去产能、转新业、促升级”。河北“十三五”规划建设提出了“五个一批”,即强化倒逼机制淘汰一批,加大技改力度提升一批——双千工程,推动企业重组整合一批,推动横向融合催生一批,向沿海、园区和海外转移一批,目的是引领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因此,各地应找准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按照“五个一批”的发展思路,对本地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以钢铁产业为例,2016年1-10月份,钢铁工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7.63%、22.91%、12.40%,钢铁产业依然是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尽管如此,钢铁去产能依然是河北的主要任务。河北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稳妥开展去产能,全省共关停拆除高炉87座、转炉及电炉94座,压减炼铁产能3 391万吨、炼钢产能4 106万吨。2015年6月《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中,提出“环保搬迁、装备上档、产品升级、循环发展”的任务要求。2016年,减压炼铁产能1 039万吨、炼钢产能820万吨[5]。除了去产能之外,确定5个重大布局调整项目,实现环保搬迁;投入资金到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上,实现钢产品的提档升级,明确企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产品比例由目前的41%提高到70%以上,高端产品和战略产品由目前的13%提高到54%以上;大力发展吃钢、耗钢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新消费市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钢铁产业的战略外移。其他传统产业要与钢铁产业一样,要按照“调结构、去产能、转新业、促升级”的思路,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并注重利用“互联网+”在工业生产、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线
新一轮的农业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北必须超前谋划农业发展战略,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的需求引导农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的生产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环京津蔬菜基地、奶源生产和肉类供应基地,共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加快构建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发展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和河北高产高效生态农业。”[1]因此,河北在农业发展中,要改变过去“大路货”农产品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满足京津冀市场甚至更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端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食品行业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产业,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支柱产业。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河北作为农产品生产大省,全省已形成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精制茶制造3大门类,17个中类,45个小类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要下大力气加强农业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做精做强三大优势产业。畜牧、蔬菜、果品为河北农业三大优势产业,也是京津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远销上海、广州,甚至出口海外。三大优势产业,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三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出效益。
四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深加工业,不断延伸农产品的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旅游农业、园艺农业、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增强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业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中优化升级。
(五)把京津冀的产业承接与合作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契机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交通、环保三大领域的率先突破,为河北三大产业在协同发展中转型升级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对河北而言,一是承接,即承接来自京津的产业转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向外疏解了大量的非首都功能,包括一般制造业和批发、物流、健康养老、金融后台等产业,河北作为重要的承接地,全省设立了40多个承接平台,积极承接来自京津的产业转移。比如,北京现代汽车企业落户沧州经济开发区,不仅提升了沧州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了沧州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了技术档次;还为沧州打造北方新一轮汽车城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当然,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不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河北各地要注重产业在承接中优化升级,即不是单纯的产业转移,而是在产业转移中和转移以后,通过提升技术档次或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档次提高、产业向更高层次升级。例如,白沟新城以工业聚集区及产业集群为依托,承接生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创新型和环保节能型企业,带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合作。京津冀产业合作有多种形式,包括北京研发、天津中试、河北实现成果转化或北京研发、河北实现产业化的产业链模式,北京企业总部——河北制造基地模式,北京总成——天津、河北配套模式[6],等等,三地的合作,既实现了产业的错位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也促进了河北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河北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不可错失转型升级的良机,必须接得住、用得好。
(一)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导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产业发展规划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建设,必须以规划编制为先导科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1月,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2016-2020年)》,规划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推进积极稳妥去产能,都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具体任务。按照《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试验区内的试点示范,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引进高端、高质、高效项目上,全省各市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形成独有的产业布局、产业重点和产业支撑,实现全省产业的整体优化升级。
(二)以产业布局优化为基础
作为环京津省份,河北区域空间比较大,对于未来产业空间的优化,必须作出超前的安排和布局。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战略布局,特别是“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的产业布局和功能设定,都构成了对河北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的具体指导。同时,也要根据河北“十三五”不同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要求,合理设置不同区域发展的产业,对全省生产力空间布局作出良好的设计和安排,引导一些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冀发展。
(三)以园区平台建设为载体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战场。河北 “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定位,必须落实到具体区域,要通过在全省建立若干个“示范园区”或“试验点”,展开先行先试,突出改革创新,开拓新思路、新路径、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为全省起到示范和标杆作用。目前,河北有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4家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231家省级开发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4+N”合作共享平台,河北提出40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6]。不论是省内各大园区,还是京津冀合作共享平台;不论是国家级开发区,还是省级开发区,都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明确园区发展主攻方向,抓好重大项目引进,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协作体系,充分发挥园区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定位,决定了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动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这个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包括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制造领域生产水平,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研制装备技术和集成技术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水平,应用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水平,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等等[7]。河北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步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真正体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核心作用。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际,正是企业加紧转型升级的时机。国家为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提供了最宽松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创新应是试验区“试验”的主要内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效。试验区在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成功的经验,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虽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是地方政府应从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上,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激发企业优化升级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要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鼓励更多的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创新企业转型升级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高新技术产业链环节中;创新高端产业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各地区引进高端产业;创新产业高端化提升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创新热情和优化升级的积极性;创新高端服务业人才培育和生成机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创新财税体制机制,减少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转型升级成本;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机制,增强企业资本运营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与法规体系,构建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高地”。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Z].2015-04.
[2]于刃刚.“十二五”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与路径选择[R].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专题报告,2010-12-03.
[3]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Z].2015-07-15.
[4]于仞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74-79.
[5]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 扩大钢铁消费——访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勇[N].河北经济日报,2016-12-26.
[6]冷宣荣.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J].领导之友,2016(11):61-66.
[7]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Z].2010-12-31.
【责任编辑 郭 玲】
Countermeasures on Boosting Hebei’s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Test Area”
LENG Xuan-rong
(Hebei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 CPC Hebe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the main tone of Hebei’s work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hether Hebei can successfully achiev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t also determines whether it will play a demonstration role for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upgrading test area, deeply understand the main tasks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upgrading,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These are the key aspects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 upgrading test area”.
Hebei;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est area; propulsion mechanism
2017-03-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与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的合作模式及政策协调机制研究”(15BJY057)
冷宣荣(1966—),女,山东胶州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发展战略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编者按: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对提升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6年初,河北已分别编制和颁布了专项规划。对于如何理解和深刻把握四大定位的战略内涵、发展背景和路径对策;如何在积极承担定位角色中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如何立足河北、着眼区域、放眼全球,扎实推进“三区一基地”建设;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刊同期特别推出4篇论文,以政策解读的形式,从发展战略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把握“三区一基地”建设思路的窗口,供大家学习参考。
F061.5
A
1005-6378(2017)03-0072-09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