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画 河北画报初创时期(1957.12-1961.2)

2017-07-12 13:10刘秀峰
河北画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画报壁画河北

文 / 刘秀峰

那些年 那些画 河北画报初创时期(1957.12-1961.2)

文 / 刘秀峰

1957年的冬天,《河北画报》应运而生。

应着时运,应着国运,在燕赵大地开始用笔墨记录那个时代。

田辛甫、阎肃、韩羽等老一辈艺术家开始在这一方热土上耕耘。

如今,翻开斑驳发黄的书页,仿佛画面的上那些人,那些劳作时的笑容和丰收的喜悦,那些充满希望的时代图景,被再次唤醒。

恍然回过神来,才发现那已然是一支渐渐遥远的歌,一部渐渐定格的史书。

瞻前继而顾后,或者这就是今日重读的意义。

名家名画1957.12-1961.2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那时,共和国诞生近十载,举国上下,励精图治。

那时,所有的笔墨都饱含深情,描绘着一个多彩的丹青世界。

蓦然回首,那一幅幅记录时代新颜的画作不经意就成了历史画卷。

1957年12期王老赏剪纸作品

据《河北画报》1960年第五期介绍,这组剪纸为王老赏作品。王老赏(1890-1951),河北省蔚县南张庄村人,是中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师,也是蔚县剪纸艺术开宗立派的人物。在一生近五十年的剪纸艺术生涯中,他先后把二百多出戏曲中的六百多个不同戏曲人物进行了再创作,同时还创作了二百多幅花卉禽鸟之类作品。2000年,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授予“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1958年4期《勇往直前》 韩羽 严速

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到1967年,粮食亩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后来人们把这三个目标形象地说成“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

1958年第9期《松柏长青》 刘子久

刘子久(1891.5—1975.3),别名饮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术教育家、博物学家。曾任天津市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天津美术界,曾与老画家刘奎龄并称为“天津二刘”。刘奎龄的工笔花鸟走兽称誉当年画坛,而刘子久的北宗山水则开创了当年天津国画山水的新时代。建国初期,刘子久的山水画与花卉画,破除了传统技法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陈规陋习的传统观念,一改昔日片面崇尚古人的观念,大胆探索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借古开今,被誉为新中国新山水画的开路先锋。此作品是1958年国庆节献礼作品。

1959年第9期《开国大典》 董希文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受毛泽东赞誉的油画大师,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曾创作过 《春到西藏》 《哈萨克牧羊女》 《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创作此画时,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时年37岁。毛泽东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59年第6期《山水》 孙奇峰

孙奇峰,1920年生,山东招远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先后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海河印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1959年,39岁的孙奇峰出任河北美术学院师范系主任。

1958年第9期《收货归来》 田辛甫

田辛甫 (1911.2—1985.4) ,笔名春雨, 河北大名人。擅长中国画。 1943年后任《黎明报》编辑,创办《冀南画报》《河北画报》。195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历任河北省文联美术部长、省美术工作室主任、《河北画报》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出版有《田辛甫画选》。

当年,田辛甫赴农村参加“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工作三个月。他说:“农村正贯彻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我看到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及茂盛的庄稼,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田辛甫和他的时代》)

1959年第12期《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这是关山月和傅抱石两位中国现代著名绘画大师于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为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1960年第4期《园田万顷争春艳 浇地机声组新曲》 韩羽

韩羽,中国著名画家、评论家、漫画家。山东聊城人。1948年后从事美术创作。现为河北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美协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顾问。当时,以漫画作品在画坛崭露头角的韩羽,是《河北画报》的美术编辑,此画作让人看到了韩羽“土极而洋”背后少见的“小清新”。

1960年第6期《十里荷香鱼满塘》 夏一平

这幅作品清新喜庆,以水乡为背景创作,表达了对生活“年年有鱼”的美好祝福。作者夏一平,原河北美术工作协会、河北省美术工作室主要成员。

1960年9-10期《主席走遍全国》 李琦 中国美术馆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主席走遍全国》与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一起,正如它的题目所描述的那样走遍了全国大地。美术史家称:《主席走遍全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画作品之一,也是李琦创作进入高峰时期的标志。该画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画展》,在各国巡回展出。

漫画1957.12-1961.2

丰子恺说:“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华君武说:“漫画要反映社会的问题、时代的足音、人民的情绪。”

有人说,好的漫画作品让读者看了,能解疑、解“仇”、解忧、解气,能一喜、一叹、一笑、一乐,能悦读、思索、领悟、启发,达到“咫尺论万里”的收获。

1959年第8期

1960年第3期

礼尚往来、春华秋实,这是多么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是的,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万事万物皆在因果链条中轮回不息。

漫画这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1958年2期

不管是物资匮乏的解放初,还是GDP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破陋习,树新风,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今天,树立具有时代内涵,能够凝聚共识的新风尚,又成为当代人的新命题。翻开近60年前的这组漫画,你是否会有新的启发?

1958年3期

1957年创刊号

1958年1期

1958年5期

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第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颁布,掀起了全国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

1958年6期

1960年5期

那个年代,猪是富的象征,养猪是致富的好手段。因此,养猪、积肥等素材频频见诸报端。这两幅作品构思独特,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也寄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富裕的真切向往。

街头诗画1957.12-1961.2

与国外大型街头艺术壁画和当前美丽乡村的文化墙不同,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出现过大量的壁画、墙画和街头诗画。因笔法简洁,通俗易懂,这种绘画曾一度成为农村重要的宣传阵地。

1958年6期

在整个“壁画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名家的身影。古元(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右图为古元作品。

1959年1期

“全省壁画化,要是村村有壁画,这是多么豪迈的事情啊。这不是什么遥远的未来,而是很快就要办到的事实。我省已经出现了壁画县,怀安县就有9990幅壁画,平均五户就有一幅壁画。还有束鹿县早已成为壁画县了。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我省将要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壁画运动……”——1958年6月《河北画报》刊文《万紫千红》(郭钧)

翻阅早期的《河北画报》,壁画、墙画和街头诗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当时媒介渠道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简单的载体不仅配合落实了当时的政治宣传任务,而且贴近农村生产生活,成为人们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1958年7期

1958年8期

这些壁画、墙画和街头诗画看似简单却又丰富,看似陌生却又熟悉。回想起来,它已经成为了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风景线,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

回望当年,那个时代无论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或平淡,或荒诞,或激进的事,它都成为历史,成为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必然。作为后来者,我们或许可以相对客观而理智地评判,去关照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和事,去体味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无法左右历史的车轮。

今天, 翻阅当初的《河北画报》,我们只能从发黄的书页上体会一种历史的体温,还原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热忱与憧憬,重温那段时光里人们心头的真善美。

猜你喜欢
画报壁画河北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壁画上的数学
北朝、隋唐壁画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陕西画报航拍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