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建筑不能让位于GDP
——本刊专访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学家柳肃

2017-07-12 17:08采访王义正发自湖南长沙
清风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文化

采访_本刊记者 王义正(发自湖南长沙)

保护古建筑不能让位于GDP
——本刊专访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学家柳肃

采访_本刊记者 王义正(发自湖南长沙)

柳肃

古建筑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存在误区,一些地方为了GDP对古建筑大肆拆除和破坏。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对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古建筑学家柳肃(以下简称“柳”)进行了专访,就社会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古建筑是“可识别”的民族历史

记:什么是古建筑?并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能称得上是古建筑。

柳:是的,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能称得上是“古建筑”,这需要区分。首先,古建筑必须是老建筑,而老建筑不一定是古建筑,这是一个子集与集合的关系。如果把老建筑看作一个集合,古建筑就是在这个集合中加入某些限定条件的子集。这些限定条件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一所“老建筑”具有了这些附加价值就称得上是“古建筑”,就值得保护。

一般需要专家进行考证和鉴定,从历史、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衡量,再依据价值的高低划分为不同级别进行保护,如果不具有上述价值的,那就只是“老房子”。

记: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说,保护古建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柳:是的,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我们的古建筑,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结晶。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是因为她具有独特的、可识别的历史文化。与通过文字和语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相比,建筑所承载传承的历史文化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因为它就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文字可以篡改,语言可以夸张,但古建筑是真实存在的,是历史最可靠的见证者。在历史学中,出土的文物一般是最为可靠的史料,而古建筑就是立于地表之上的史料。

记:当年保护长沙古城墙的博弈过程对您来说一定记忆深刻,能讲讲吗?

柳:古城墙被发现,是在2011年11月下旬,最初我们呼吁对古城墙进行原址保护,但政府和企业则倾向于迁移重建。我当时坚持认为,迁移重建那就是假文物,而且还会误导后人,让人们搞不清楚真实的城墙位置。为此,我给万达董事长和时任长沙市长写信,市里没有给答复,万达方面说听政府安排。结果一个多月后,我接到一个电话,告诉我“城墙保不住了”,那一晚我失眠了。后来,通过微博呼吁此事,没想到引发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最后通过著名主持人汪涵的帮助,我们与市长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

那天在长沙市博物馆会议室,被一张长条桌分为两边,那边坐着市长、管城建的副市长、管文教的副市长、规划局局长、文物局局长等七八个领导。而我们这边,就我,还有两个网友。持续3个小时的“交流”,更像一场紧张的谈判,双方寸步不让,一方要全部迁移重建,另一方则要全部原址保留。最后市长说,饿了,吃饭去吧。

后来,又经过多方沟通,双方各让一步,原址保留一段。但城墙最终没能完全保住,这是我心里的一道伤疤,但我们真的尽力了。

不能为了政绩不顾社会反对

记:古建筑保护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保护者与破坏者、文化与资本、学术与权力,您曾多次参与其中。要想古建筑得到保护,您认为症结在哪里?

柳: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能厘清,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执政观念存在偏差。我参加过很多地方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在一些地方领导眼里,古建筑是比不上经济建设重要的,一旦古建保护与经济开发出现分歧,一些地方领导多会站在经济发展一边。有的是明面上说古建筑要保护,但暗地里支持经济开发,有的甚至连遮掩的样子都不做一下。

在保护古建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全怪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至少他们知道古建筑对一座城市的意义。然而,他们也很无奈,我曾经就遇到过一位地方“一把手”在保护古建筑的问题上直接对文物局领导破口大骂,让文物局领导“滚”。还有的是告诉文物局和规划局领导,“不换思想就换人”。过去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一把手”说要拆,谁能拦得住?

记:在保护古建筑的博弈过程中,官方可能注重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可能看重商业利益,个人(某些私人古建筑的拥有者)期望一夜暴富,而作为呼吁保护古建筑的学者,角色是否有些尴尬——不是利益的直接相关方,却阻碍着其他各方利益。

柳:当然尴尬,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个社会要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完全去趋附于经济利益,那是会出问题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肩负起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必须去思考社会的未来,必须要有担当和责任感。如果这个社会完全让“经济动物”去按照自己的目的为所欲为,那这个社会就会乱套。

很多人的思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包括我们现在一些地方的官员,站的高度不够。一个地方的官员,不能只顾自己所在地方的发展,不能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潇洒”牺牲我们子孙后代的权益,更不能为了个别人的政绩,不管整个社会的反对。

不排除有的官员 “掩耳盗铃”

记:您之前说保护古建筑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官员缺乏“审美”“没有文化”,但现在很多官员都具有高学历,称得上“文化人”,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柳:我说一些官员缺乏“审美”并非无中生有,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并且不是偶然现象,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都缺乏“审美”,官员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但是官员却是影响古建筑能否得到保护的关键群体。

社会缺乏审美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官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经历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是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汇聚而来。在我们的国民基础教育中就不重视对“审美”的培养,孩子从小就不知道如何“审美”,这些孩子长大成为官员,自然而然也就如此。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基础教育中,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但一遇到要考试的时候,一般都更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一些学校“砍课”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是先把美术、音乐课的时间用于学习语数外,要是不够,再“砍”体育。这不是什么奇怪现象,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存在。艺术对一个人关于“审美”的培养非常重要,是陶冶一个人的情操的重要方式,结果我们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己都不注重这些,觉得这些东西不如文化课分数实在。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十年前、二十年前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艺术熏陶的学生,现在很可能就是某些地方的官员,你指望这些人一夜之间对艺术文化抱有欣赏和敬畏,那是不切实际的。

至于别的原因,那就不排除有的人是在“掩耳盗铃”。现在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过程中,关于艺术和文化的学习可能比较少,但大学呢?有的官员大学学的是历史学、建筑学,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古建筑的价值?只不过因为出于各种考量和某些目的,故意“装不懂”。

记: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地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建设的越来越重视,很大程度上促使地方对政绩考核机制进行调整,不再以GDP论英雄。一些地方对于古建筑保护有所改观,比如很多名人故居、清官故里甚至成为廉洁教育基地。

柳:我注意到了,对于国家在文化方面的重视,我很高兴。但目前地方上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我还不太了解,会继续观察。

对于一些地方搞的廉政景点这件事,虽然出发点很好,一方面保护了古建筑,另一方面也物尽其用,让其成为教育和警醒后人的平台。但这其中仍然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的地方其实是借着保护古建筑的名义搞旅游开发,还是在为经济服务,虽然这种方式比起以往已经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目的不纯”,并非保护古建筑的最佳方式。还有一些地方,号称某些清官名臣的故里,然后就兴建一些亭台楼榭,摇身一变就成了“故居”,这其实是一种造假。

矫正观念才是治本良方

记:您刚从印度回来,同为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做得如何?

柳:印度和我们很像,都处于社会大发展时期。对于印度对古建筑保护方面我不做整体评价,我只谈一谈我这次前往印度一个十分深刻的感受。

我前往了印度的农村,他们的贫富差距很大,虽然农村里的很多穷人比我们农村里的穷人要穷,但他们农村里的富人却不见得没有我们农村里的富人富。可印度农村富人的房子却跟我们农村里的房子不太一样,我们的农村不管家庭条件差异如何,基本都是一个造型,很多都是沿着主干道两侧的两层或三层小楼,“标准化”“模式化”的 ,基本没有什么特色,差别更多可能体现在房子面积的大与小上。但是我见到的印度农村里有钱人的房子,你很难找到两家是一样的。都非常精致,房子面积都不大,但却是精雕细琢、匠心独运,非常有特色,非常漂亮。如果把这个当作一个切入口,就可以管窥两国人民的心理。这也是我前面说我们的社会现在缺乏审美的一个对比。

记:国外保护古建筑都是怎么做的,我们在这些方面为什么就很难做好?

柳:在欧洲和日本,他们的做法是,城市建设要避开老城区,而在老城区进行现代化改造。所谓的住房现代化,其实就是厨房和厕所的现代化,只要把厨房和厕所经行现代化改造了,这所房子其他方面跟新修的房子没有多大差别。你去欧洲,去巴黎,去罗马,去京都,你所看到的建筑都是至少是几百年的了,随便一块砖都是非常有年头的,然而当你到达室内会发现,里面非常现代化,一些常见的电器都有,非常方便。

我们一些地方做不好的原因,一个是“钱”的问题,另一个是观念的问题。因为改造这些老建筑耗费巨大,且牵涉到方方面面,十分麻烦,对于开发商或者政府而言,不如把它拆了,一块新地皮就是一次新的机会。更重要的则是观念问题,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保护这些古建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这些建筑的长期价值,商人则对历史文化缺乏敬畏感。

我在MOOC(慕课)网开设古建筑方面的课程的初衷,正源于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建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对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产生敬畏感。当人们了解了它的价值,就会对它产生敬畏。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得从官方着手,在完善立法的同时,更要确保依法。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提出要保护环境,这也是当前形势使然。然而,对环境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环境层面,还有人文环境。雾霾的危害现在众所周知,但我们这些年对人文环境的破坏呢?由于很难直观地展现,或者很难通过数据来得出结论,很容易被人忽视,但社会道德在滑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一定时期内政府依然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只有地方领导改变执政理念,不再以GDP论英雄;只有官方认识到,保护古建筑是他们应该肩负的责任;只有各级领导干部都严格依法行政,管好自己的“手”,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个人简介》》

柳肃:毕业于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书院首席顾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民居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和历史城镇村落修复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学术专著14部在国内外出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过30多项重点文物建筑和历史村落的保护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古建筑建筑文化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谁远谁近?
中国古建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贡德尔地区的法希尔盖比城堡和古建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