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莫里森的妇女主义思想

2017-07-12 07:25张芸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00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宠儿主义者非裔

⊙ 张芸[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宠儿》中莫里森的妇女主义思想

⊙ 张芸[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思想受到广大黑人女作家的认可,用来表现深受多重压迫的黑人妇女的悲惨经历和其主体意识的成长。《宠儿》是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反映了黑人女性在被殖民主义所奴役并最终走向后殖民生存的特定历史情景下,所受的苦难与黑人男性相比尤为深重,经历了种族、民族、性别多重压迫于一体的身份命运之殇。作为非裔女性作家,莫里森实践了妇女主义思想。

《宠儿》 莫里森 妇女主义

经历过痛苦和创伤的非裔妇女都不得不努力应对性别、种族、阶级和歧视等种种问题,可以说她们遭受着多重压迫。单独的性别因素证实不足以说明非裔妇女的问题,因此女性主义必须考虑到引起等级和不公的阶级和种族等其他因素,非裔女性作家们纷纷试图寻求更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她们非裔女性同胞的斗争,结果黑人女性作家爱丽丝·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1983)提出了妇女主义的表达,用来探究非裔女性关于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关系,沃克把妇女主义者定义为具有古怪和英勇行为的黑人女性主义者,而且她们身上具有反抗的特征。因此,妇女主义就是关于应对非裔妇女遭受的多重压迫,妇女主义思想不单单是关于黑人妇女一概而论整体的观点,而是来源于黑人妇女反抗多重压迫的各种斗争经历,也就是说,妇女主义深深扎根于黑人民族文化,黑人妇女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多重压迫而不仅仅在性别问题上产生分歧。事实上,妇女主义是用于强调非裔妇女反对全世界关于民族和性别的传统做法,以及探索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黑人社会群体。

美国非裔女性的遭遇使她们被迫脱离了和白人妇女相关的很多运动,经历过奴隶制压迫和遭受痛苦的幸存者们都在努力争取自身的权利,重塑身份和弥补这种缺失。一些非裔妇女坚信她们为白人激进女性主义所操纵,并且认为白人妇女利用非裔妇女在性别政治游戏中获得女性的胜利。结果,一些非裔妇女尽力脱离激进女性主义运动组织,仅仅因为这些运动的目的和兴趣都是和白人女性相关的。而且,面对种族、偏见和贫穷问题,非裔妇女更加不满于和白人妇女的区别对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裔女作家们主要关注种族而非性别,努力寻求最能表达她们生命和历史的话语,换句话说,她们努力寻求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运动作品的术语,因而就有了“妇女主义”,并且得到许多非裔女作家的支持,并多次在作品中表达了她们非裔女性同胞的经历和斗争的观点。托尼·莫里森作为非裔女性作家非常认可妇女主义思想,并在作品中表达了非裔妇女在社会中斗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她支持妇女主义的观点,并且强调非裔妇女的能力和尊严,以及在推动种族事业发展中和非裔男性共同做出的贡献。莫里森在一次采访中曾说道:“对我而言历来黑人妇女在文化中就有着特别的地位,黑人妇女经历中特点之一就是她们不必在事业和家庭中做出选择,她们能够两者兼顾。”莫里森写作目的是使非裔妇女“非边缘化”,倾听她们的声音,承认她们的身份,比如莫里森经常在作品中设法消除有关非裔女性的消极刻板形象,她声称写作的动力之一就是能让她的非裔女性同胞重新定义她们的身份,她塑造的这些人物不仅颠覆了非裔女性对传统白人的生活成规,而且还阐释了非裔妇女被忽视的优点和特点。莫里森如此强烈的妇女主义思想都体现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更加生动鲜明地反映了黑人女性的境遇和斗争。

妇女主义思想绝大部分来源于黑人女性对痛苦和不幸的诉说,妇女主义提倡个人或是集体努力应对创伤和痛苦而非困于其中无法自拔,鉴于此种情况,妇女主义者勇于探究造成非裔妇女创伤的因素,比如陈规陋习、性别关系和奴隶制历史,尤其是遭受过奴隶制创伤的妇女主义者试图寻求方法来治愈那段历史的伤痛,以便于过好当下与未来。妇女主义者相信非裔妇女受奴役的那段历史不断困扰着她们,使她们困于其中,或者说,妇女主义者认为,奴隶制的过去阻碍着非裔妇女的精神思想的成长,因此,即使这段历史使人痛苦不堪,也有必要使其历史重现,这样才有利于治愈伤痛。莫里森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赞扬了黑人女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她的代表作《宠儿》以独特的叙事揭示了蓄奴制下黑人女性饱受种族歧视和折磨的命运,痛斥了蓄奴制的残忍,充满了黑人女性的血和泪。正如莫里森自己所说:“一个黑人女奴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蓄奴制的伤害而亲手杀死了自己女儿,这是小说中人物不愿提及的故事,黑人不愿意记住,白人不想记住的事,是全民族要忘记的事。”苦痛的经历大家不愿提及,因为会触动每个人心理的伤痛,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物,见证过此种遭遇的黑人来说,这种不堪回首的往事会令他们丧失生存的信心和面对新生活的勇气,甚至会影响下一代人的心理健康成长。

蓄奴制导致了黑人女性母爱的扭曲,对母女关系也造成极大的破坏。残忍的蓄奴制导致母亲采取极端的手段保护女儿免受奴隶制的伤害,母爱的缺乏造成女儿对母亲的误解,产生对母亲的仇恨心理,使母女疏离,也对女儿的心灵和成长过程中形成无法治愈的伤痛,母女间形成难以弥合的鸿沟,母亲杀婴导致母女关系破裂是蓄奴制对黑人女性造成最沉痛的伤害,女主人公黑人妇女赛斯的一段话显示了美国黑人妇女的共同控诉:“任何人,只要是白的,就可以将你整个的自我拿去,换取他脑子发胀时随时想到的任何事物,不仅是对你奴役、宰杀、蹂躏,还要玷污,把你玷污得从此失去自爱,玷污得使你想不起自己是何物。”贝尔·胡克斯指出黑人妇女忍受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歧视的“三重压迫”。黑人女性既作为女性又作为有色人种的双重特点及所受到的双重边缘化与双重压迫使黑人女性主义包含了丰富复杂的内涵。小说中赛丝的母亲,赛丝的婆婆以及赛丝本人,几乎身为母亲的所有黑人女性都要经历同样的命运,母女分离的痛苦和母女关系的破裂是黑人女性普遍的创伤经历,而通过讲述过去的故事是承受母女分离痛苦的黑人女性摆脱阴影的有效方式,女儿意识到如果不团结在一起摆脱过去,她势必也会重走母亲的老路,在女儿和黑人女性的帮助下,母亲摆脱创伤,同时也帮助黑人女性恢复生活信心,变得勇敢坚强,所以通过分析母女关系来关注黑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所承载太多的种族、性别以及阶级的苦难及伤害,以及生存的意义。母性的扭曲和母女关系的疏离意味着黑人文化的缺失,黑人妇女只有通过妇女主义提倡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融入黑人文化社区,才能修复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黑人女性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反抗,追求自由,齐心协力构筑黑人社区和黑人文化。此外,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特殊的母女关系,揭示黑人母性的特殊含义,有力地反抗了殖民主义者的霸权统治,同时也抨击了早期女权主义对黑人女性特殊性的蔑视与侵犯,黑人丰富的母性内涵也为黑人女性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对于莫里森而言,她认为能够过好现在与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和理解过去,她把过去当作文化继承,并且可以治愈伤痛及赋予现在和未来的力量。作为一名妇女主义者,莫里森试图把非裔民族的文化继承与痛苦不堪的奴隶制联系在一起,她相信奴隶制给非裔妇女造成的伤痛还没有完全治愈,必须承认过去还在以某种方式困扰着她们,小说《宠儿》就是莫里森试图接受过去并把它作为治愈创伤的方式,而且她说她写《宠儿》的目的就是要理解奴隶制那段过去的历史,莫里森表示必须面对受伤的过去,使之得到治愈。莫里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重述故事的欲望和过程都象征着从过去的伤痛中恢复的愿望,并且最终得到释放和统一,这样起到了感情宣泄的作用,这种方式被妇女主义者广泛用来处理非裔妇女的各种问题。另外,莫里森还强调了富有创造力的写作可以作为一种重构现实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在生活,通过这种解构现实的方法,可以达到摆脱过去治愈创伤的目的。

在《宠儿》中,一开始提到鬼魂就表明莫里森非常信奉她们非裔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鬼魂是她们文化继承的一部分,这说明了莫里森妇女主义思想的一面,鬼魂的出现让人感觉到奴隶制的过去一直不断地在困扰着非裔妇女们,让历史明晰,使记忆清晰,也就是说,以鬼魂的形式让过去重现既可以让过去完全接受也不会让记忆伤害到当事者,从小说中的主人公赛丝的经历可以看出,只有放下过去才有未来,赛丝通过重述故事使她从精神焦虑中解脱出来。从赛斯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莫里森坚信把自己从过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活在当下是有必要的,作为妇女主义者,莫里森认为赛丝只有完成了重述和回忆的过程她才能到达治愈的阶段。直到最后,赛丝到达了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她的生存不取决于面对过去而在于抛弃过去,在社区的共同帮助下,赛丝没有被过去吞噬而是得到救助,并且会期待美好的未来。

作为妇女主义拥护者,莫里森描述了赛丝是如何在大家共同帮助下得到救助和治愈,妇女主义者们关注建立和保持整个非裔社会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赛丝通过克服过去的心魔达到治愈的效果,并且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完成了她救赎的心路历程,女性自身亦获得主体意识的成长,这也体现了黑人女性命运的苦难史获得了理性发展。

[1]Brewer,Rose M.“Theorizing Race,Class and Gender:The New Scholarship of Black Feminist Intellectuals and Black Women's Labor.”Theorizing Black Feminism:The Visionary Pragmatism of Black Women.London:Routledge,1993:13-30.

[2]Washington,Mary Helen.Invented Lives:Narratives of Black Women,1860-1960[M].New York:Anchor Press, Doubleday,1987.

[3]Hooks,Bell.Yearnin g:Race,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Boston:South End Press,1990.

[4]王军.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J].西南大学学报,2007(6).

[5][美]泰勒·格思里.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

[6]里·罗德.种族、阶级和社会性别[M].沃兹沃斯:沃兹沃斯出版社,1995.

[7]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张芸,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宠儿主义者非裔
龙湖的细水长流:产品主义者的29年
冬至
轻薄围巾 春日宠儿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柏拉图主义者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你是柏拉图主义者还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