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

2017-07-12 07:25赵洁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矛盾性川端康成美的

⊙ 赵洁[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 510006]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日本美初探

⊙ 赵洁[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 510006]

日本美作为东方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魅力。而享誉世界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不仅自觉践行日本美的创作传统,还探索出一种代表日本现代美的创作风格,在丰富日本美的内涵的同时更将其推向又一巅峰。本文以“日本美”为切入点,从“物哀书写人物命运”“人性即美的女性刻画”“日本民俗美的隐喻”“民族性格的矛盾展现”四个方面展开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探析,以期得到更多美的启示。

物哀 民俗美 女性美 矛盾性 川端康成

自古以来日本就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享誉东方,乃至世界。在日本美的温润滋养下,许多作家探索出了具有“日本风味”的创作道路,川端康成就是十分明显的一例。自其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作品就被作为研究日本美的良好范本。而除了作品本身,川端康成在作品中传达出的美学理念以及浓厚的日本风俗气息,更令人向往。

一、物哀书写人物命运

“物哀”这一概念作为日本古典美的传统美学范畴,以其古老而固化的创作范式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在日本文学史中,和歌、俳句、物语、随笔乃至小说,无一不体现“物哀”的文艺理念。但“物哀”并非天生就有,其来源于早期在歌谣和神话中出现的“哀”。从辞源角度分析,汉语传入日本后,“哀”字被借用来表达“唉、啊、呀”等呼叹语气。而自《万叶集》之后,“哀”不再是简单的语气词,它偏向于个人的感动以及对情感的咏叹。这一内涵的丰富与演进也标志了“哀”的关注视角由感受的“瞬间性”转为了情感的写实性,此时“哀”审美理念初步成型。《源氏物语》后,“哀”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经该时期国学大家本居宣长的提炼与升华,“物哀”的概念正式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物哀”之中,“物”是客体存在,“哀”是主体体察客体的心境结果。这心境不止哀感本身,还包括感动、调和、优美、情趣这几种状态,具有同情、怜悯、颂叹、赞美等含义。简而言之,“观察万物,体察物美,以内心触动与物相融为一的审美活动”便是“物哀”。由此可见,“物哀”的形成正暗示着人们体察万物的审美情趣及书面化表达的成熟,以及人们领悟力的细腻程度。

近代研究中,我国学者叶渭渠先生将“物哀”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对人的感动,突出对男女恋情的哀感;其二为对人生的感动,突出人心对百态世相的咏叹;其三是对自然美的感动,以幽玄风雅的笔法写人物命运。不难看出,这三个层次恰好对应在了受“物哀”观念影响至深的川端康成的创作实践上。正如长谷川泉所言:“《源氏物语》是决定川端康成文学生命的重要因素。”那么凭借《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文学生命的浸润,以物哀书写人物风雅空寂的命运,营造幽玄美感,从而细腻超然地刻画人物心理,传达作者对缤纷世相的思索,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雪国》中,岛村在列车途中偶遇叶子,冰天雪地的自然风物使人对叶子有种晶莹剔透的想象。而后当岛村发现了叶子的安静纯洁和纯良心灵时,对她的喜欢渐次过渡为默然的爱。以常理布局,二者应在一起,但结局却令人唏嘘——叶子在熊熊大火中纵身跃入火海,只留岛村无尽悲叹。此处尽可体现男女恋情的哀感。而叶子的死,作者将其喻之为“非现实世界的幻影”,毫无阴森恐怖却含静谧幽玄之感。仿佛她的归宿正是清雅的归寂。这便透露出川端康成对人生世相的思索,叶子是脆弱的美,抓不住也留不得,只有在消失的怅惘中无限回味。这不正具有生命的哀感吗?从另一角度看叶子的离去,还可窥见作者对古典美的永恒向往,以及其对禅宗中虚无观念的推崇。雪国的故事于此戛然而止,叶子这位美人便也永恒长存在那个世界。

《伊豆的舞女》亦是如此。川岛在前往伊豆的旅行中巧遇舞娘熏子,并逐渐为其纯洁所心动。短暂的交往过后,二人互生真情,但又深知对方只是过客,因此川岛在深深的遗憾与落寞中结束了这段旅行。归行舟中,再忆熏子,不禁泪流满面,悲伤难以自持。男女恋情的哀感又尽显无疑。似乎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极少有美满结局的爱情。当然,这也与他早年情感经历的失败有关。作者将自己早年的感伤、失望与落寞都赋予了川岛。其次,伊豆的景色极美,也易营造幽玄清寂的氛围,使人触景动情。川岛对熏子的爱意愈发浓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景色的交替,山川大海都蒙上一层感伤的色彩,分别之期亦在靠近。风雅万物下川岛的心绪实在复杂,百感交集也只剩悲切慨叹。爱情的失败影射在自然之景中,“物哀”之美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物哀”这一美学理念赋予了川端康城的作品更丰富的意涵。除了上文述及外,还对下文所涉及的“女性刻画”“民俗刻画”“矛盾刻画”均有影响。

二、人性即美的女性刻画

在川端康成笔下最具日本美的,当属个性鲜活又不失风韵的女性群像。《雪国》中的驹子和叶子,《伊豆的舞女》中的熏子,或是《古都》里的千重子和苗子,还有《千只鹤》里的太田夫人和文子,再或是《睡美人》中出现的各式熟睡的美少女,这些女性各有气质——驹子柔媚,叶子清丽,熏子纯美,千重子文雅,苗子善良,太田夫人风情万种,而文子聪慧,但她们无一例外均具有日本女人独特的纤雅阴柔之美。同时,川端康成为避免人物设计的扁平化,相应地设置了许多反面角色。如《千只鹤》中的近子和《睡美人》中的老女人。近子常怀嫉妒之心,不知廉耻而内心隐恶,三番五次破坏文子一家,最终得知文子家破人亡时仍心硬如石,令人生厌。《睡美人》中的老女人则是另一种“反面派”——她招募各色少女,以不知其量的安眠药将她们推之于老年人的床榻之上。当“黑姑娘”死去时,老女人则显出令人讶异的冷漠与冰凉。“视人命如草芥”的经营心态使其鄙陋无处可藏。她们的存在有反衬之意,使我们看到善良女性的本真美,进一步思索日本女性所具有的纯然气质。

纵观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群像,除了被不同女性气质体现的张力打动,还为张力背后的人性美所感动。这些女性都洋溢着健康的活力,具有深刻的美感。《雪国》中驹子为了给丈夫治病,甘做一名艺伎。她虽然生活在底层,却坚持以学习歌谣、棋艺的方式来继续对生的希望与对美的追求,以温柔细腻之心、外柔内刚之美打动人心。《古都》中的千重子自幼礼貌矜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纯净美感。苗子是其孪生妹妹,生活艰苦却内心稚淳,除了与千重子的美貌相同以外,她还多了一份隐忍与无私,甘愿为了千重子隐居深山,蕴含了自然风物赋予她的质朴美。但在《千只鹤》和《睡美人》中还有一种只顾病态的官能享受却忽视道德伦理的人性美。近子以几乎疯狂又阴险的手段逼死了太田夫人和文子,只为泄内心之怨。菊治与其父的情人发生乱伦之恋,太田夫人死后又移情于其女文子。睡美人客栈则更是变态官能欲求发泄的阵地。在虚无颓废面前,美的恐怖阴暗随之袭来。一系列违背伦理的情感只为人性的欲望得到发泄,在某些程度上也暗示了日本战后人性的扭曲,但这显然不是川端康成关注的重点。为了追求美,人性既无关善恶,又可以超脱世俗道德,只要获得快乐,便是向着美进发。因此,在“人性即美”的审美态度面前,各色女性都是日本美的具体体现。

三、日本民俗美的隐喻

川端康成坚守日本文化传统,其作品中自觉地出现了许多文化符号,如“和服”“腰带”“樱花”“杉树”“彩陶”“茶道”“花道”“节日”等。这些文化符号直接或间接地赋予了人物深层意蕴,丰满了人物形象的同时将日本民俗拟人化,更具鲜活之感,可谓一举两得。以民俗文化做载体隐喻人物命运发展,则更集中地体现了日本民俗美的精魂。

在《古都》中,开篇提及并生的紫花地丁隐喻着孪生姐妹。而后姐妹的相遇及相认,在作者的妙笔下,则以庙会这一民俗为契机,令我们真切感受到温情的人间烟火。更巧妙的是,秀男与两姐妹的爱情通过腰带曲折展开。秀男对千重子的爱通过一条绣满杉树的腰带转化为对苗子的爱。此时腰带不仅是民俗,还是连接人物关系的重要纽带,更是推进人物感情升华的必要介质。千重子之父注重和服传承,在书中和服类型也隐喻着人的性格。千重子喜欢素净的和服,注重设计意蕴,恰适合她安静沉稳的性格,不虚美、不张狂。日本“花道”在书中也有体现。日本人将樱花作为自己的灵魂象征,追求其所蕴含的纯洁素净之美,杉树也是日本美的代表风物,幽寂质朴。作者选取这二者作为两姐妹的暗喻,眼光独到,更为精妙地体现了二人或素雅或质朴的气质——千重子具有樱花的哀婉素美,俨然自成樱花的化身;朴素无私的苗子则具有杉树般的灵魂。读《古都》,仿佛身临其境,一面是樱花的哀婉和杉树的幽寂,一面是庙会的热闹和繁华,使人顿感日本美的缤纷。作者在一幅幅民俗画卷中推进故事,毫无生涩之感,反添几许日本美的质感。

在《千只鹤》中,太田夫人本身是菊治父亲的情人,却与菊治有不洁之私,菊治在太田夫人死后移情其女文子。这是多么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但是为了人性欲求的合理化伸张,作者利用彩陶、茶道的民俗升华了人物灵魂,显得不那么龌龊。父亲与太田夫人所用陶器几经辗转摆在了自己和文子面前,像不见光的爱情,这是多么滑稽讽刺的事情!红黑釉的志野陶瓷碗,见证过多少传奇与悲凉,却又兜兜转转回到菊治那里,看着那彩陶,“菊治竟觉得自己得到了净化与宽恕”。通过物来宽恕人,这是多么大的力量,文化对人是何其包容!这些见证着人物命运发展的器物拥有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庄重神秘的纯净感,不仅净化人的心灵,还隐喻人的命运。文子失踪之前,亲手砸碎陶碗,隐喻了不久后她自己的消失。茶道是菊治父亲一生的心爱艺术,但菊治父亲的离去和茶道的衰落使人顿生无奈与悲凉之感。传统文艺的衰微隐喻了美的坚持在人性欲望面前越发渺小,于是古色古香的茶室成了罪恶灵魂的舞台。这些传统而古典的文化符号加强了作品的民族独特性,也构成了人物命运的隐喻,在作品表现日本美的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民族性格的矛盾展现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使其艺术也呈现这种色彩。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就曾坦言,日本人的性格具有矛盾性,正如自己的名字,“东山”和“魁夷”不正是一面温和一面凌厉的综合吗?美国作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也在《菊花与军刀》中深刻分析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川端康成的创作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与文化,他的笔尖自然也充满了矛盾性。而且他自幼失去双亲,少年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祖父分离,爱情之路不顺,这些生活经历造成了他敏感孤独的性格。综合共性的文化因素与个性的生活经历,不难理解他的矛盾性。且看他笔下很少有爱情完满或生活幸福的人物便可得知:文子的失踪和太田夫人的惨死令人唏嘘,川岛与熏子的分别使人遗憾,岛村目睹叶子的离去使人叹惋,苗子为了千重子的幸福深居山林,使人怜惜……这些人物的命运或多或少有着不完满——想要追求爱却终得不到爱,曾经历过美却永远在缅怀美。这便是其写作的矛盾之一。其二,独特的早年经历使他心中始终有着很深的人道主义追求。他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善于抓住美好而温馨的场面进行描绘,使读者也被世相热情所感染。他所关注的舞女、艺伎、穷人家的孩子都有着充实的生活和纯洁美好的灵魂,这些人活出了自己的滋味。但是作者并不奢求这种人间温情,他独好空玄幽寂的结局,仿佛看透了樱花由灿烂至枯寂的瞬间,人间繁华与缤纷世相并未使他留恋,这一切不过是云烟虚无。他的笔下,生的绚烂与死的清寂相对出现,这便是其写作的矛盾性之二。叶子的美丽以死来永存,文子的失踪使菊治怅惘,千重子并未与苗子永聚,川岛也只有在回忆中留恋熏子。曾经的美好绚烂哪个能永存呢?他的“禅宗”思想使他崇尚虚无,叶子、文子都未曾停下她们离开的脚步。或许川端康成认为永恒的美即“虚无”,终不可得。所以在生命的尾声,他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矛盾又美丽的一生,也留给世人世相一个空寂的结局。我们无法使美常驻,只能缅怀美的过往。

川端康成追求美的方法与审美的理念也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一面推崇“精神至上”,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川岛虽然喜欢熏子却未与她在一起,岛村欣赏叶子却没有得到她;一面又耽于病态的官能享受,超脱伦理道德约束——江口老人同四个年轻女孩睡觉,他不占有她们,但只是欣赏着女孩年轻的胴体,得到人性的放荡与欲望的伸张,他就顿觉满足……很难想象,作者关于爱与美的境界追求竟有如此大的反差。这是审美与审丑的不同,也是其写作的矛盾性之三。有人批评川端康成,这是其老年的颓废空虚与扭曲的欲望追求造成了这种矛盾性。但无论因为什么,川端康成的矛盾创作使我们更加直观地进入了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审美领域,这是不可复制的创作经验与成功!

五、结语

川端康成的作品至今还洋溢着无法言喻的日本美、东方美。无论前人从哪个视角去诠释川端康成及其创作,我想都是不全面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他愈读愈发口齿留香的散文以及小说,从“物哀与人物命运”“人性与女性刻画”“日本民俗美”“矛盾性书写”四个方面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概括。在品味“川端康成式”的日本美的同时,我始终觉得,川端先生还在,那种永恒的美还在。一切都未离我们远去。

①②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第137页。

③杨波:《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双语学习》,2007年第9期,第192页。

④叶渭渠:《日本古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1]川端康成.雪国[M].叶渭渠,唐月梅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2]川端康成.千只鹤.[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M].叶渭渠,唐月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川端康成.古都[M].唐月梅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川端康成.睡美人[M].叶渭渠,唐月梅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6]陈龙海.川端康成创作的内在矛盾与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3).

[7]方爱萍.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李光贞.物哀: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追求[J].山东社会科学,2005(5).

[9]孙卫萍.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10]杨波.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双语学习,2007(9).

[11]叶荭.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世界文学评论,2012(1).

[12]叶渭渠.川端康成创作的艺术特色[J].国外社会科学,1981(5).

[13]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的思想倾向[J].日本问题,1988(1).

[14]叶渭渠.川端康成与日本文学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1987(3).

[15]叶渭渠.川端文学研究中的几点思考[J].日本学刊,1993(4).

[16]叶渭渠.读《睡美人》的联想[J].外国文学动态,1995(2).

[17]叶渭渠.论川端康成的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4(1).

[18]叶渭渠.日本吸收外来艺术的模式[J].外国文学,1997(1).

[19]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J].日本学刊,1992(5).

[20]叶渭渠.生的变奏曲——从《千鹤》到《睡美人》[J].外国文学评论,1989(3).

作者:赵洁,广州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在读本科生。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3A002)成果之一;广东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矛盾性川端康成美的
赢在账单里
打破平衡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美的校 美的人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参加葬礼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