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杰(女,92年生于山东青岛。教书,写诗,作品偶发。)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望子成龙却最终落空的唏嘘故事。纵观整篇小说,无论是从“金龙浴池”的场景设置上,还是从小说主人公“老龙”“小龙”的称呼设定上,都为后面的“遇风云”埋下伏笔。小说开篇,从“我”和父亲去浴池的平常场景切入,烟火味极为浓厚。而后,作者又用极为戏谑的笔触,描写槐树街男人标榜“以丑为美”的逻辑思维。最后,小说的用力点落在老龙身上。先是描写老龙身上的红龙,随后着重描写老龙的龙根。这里的场景描写,隐隐积蓄着一种力量,但此刻,“风云”未起,所有的“龙”都蛰伏在水底,而老龙作为金龙浴池的主人,早早就为后面的“遇风云”做着准备。当槐树街其他父母还在让孩子学习绘画、书法的时候,老龙已经对小龙进行魔鬼般的训练。憋气、锻炼等一系列活动,让小龙的体格格外健壮。“风云”总是会如期而至,小说中飞行员的选拔就是小龙的“风云”。在这里,小说情节风云突起,小龙因为屁股上的一块痣,没能乘风化龙。老龙之前的未雨绸缪在这里也功亏一篑。小说结尾处,作者笔锋回转,当“我”再次遇到多年未见的小龙时,小龙已经成为槐树街的一名普通男人:肥胖,臃肿,没有人生目标,小说的起承转合已经将人生的起落跌宕描写得淋漓尽致。
>>王邪(1992年,古代文学硕士在读,有作品发表。)
槐树街是社会的缩影,浴池是槐树街的缩影,把镜头对向世态众生相,通过不断调整焦距,收和放、开与阖之間的度把握得非常有分寸。叙述中对于奇幻池底世界的多次点到为止,暗藏着逃离社会的隐晦象征,当池底世界消失时,便正式进入更加荒诞的成年人世界。《池中金龙》的题目有多重含义,非常含蓄的是,和“庭有枇杷树”同一结构,重点不是树,是归有光对妻子和过去时光的追忆和思念,文中也明显有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现在的怅惘,借着“我”父亲的口说出来,表现着作者的思考,这份眼观六路的周到体贴,我认为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的重要标志。
>>杨运祥(90后作者,已出版新书《伟大的念头在孤独中不朽》。)
作者主要写主人公的成长见识,青春是不断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眼光的东西,当初感觉好的东西都变成腐朽,时代改革新的面貌反而直接格式化老一辈的所谓“光辉青春”。小龙和主人公截然相反的命运有鲜明的对比,一种靠自己争取依然没有结果,另一种依靠金钱弥补学历的虚荣,叙写按照一种递进写法把全文诠释得很详细。承上启下的情节结构,以小龙重金进入同一所学校后,和主人公的尴尬描写直接显示两人的生活想法产生分歧,在高潮部分用不同行为描写出人的两面性,最后结尾以父亲的感叹终结那段光辉岁月,也写出主人公因为命运而突显一种不公正的生活常态。
>>王语轩(90后,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
这篇小说语言风格独特,贴近生活,人物场景构思巧妙。尤其是对“老龙”和“小龙”的刻画,选择在特殊的环境“浴池”中进行。故事的发展和情节,与“我”于形形色色的人物闲聊中呈现给读者。从望子成龙的热切到最后的普普通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整篇小说布局精巧,叙述自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庄凌(90后诗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等。)
《池中金龙》讲述的是一个成长故事,剖析的则是一个教育问题,父母“望子成龙”是社会上一个普遍愿望,但错误的教育方法,却是对孩子身心成长的伤害,即便练就强壮的体魄,但内心的脆弱导致悲剧的发生。小说还触及到了另一个层面——家长把孩子作为攀比的对象,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自己的面子,文中的老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次小小失败就把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老龙击垮,的确是一种讽刺。
>>顾彼曦(文字见于《作品》《草堂》《诗刊》等刊物。)
《池中金龙》里的每一个细节,作者都处理得非常好,故事本身虽然显得有些单调,但是作者擅长通过细腻的叙事把人物的心理表达出来,让故事又变得丰满了起来。这种叙事的成熟程度非常精确,《池中金龙》是个人的成长与命运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史。
>>黄泽燕(90后,现就读于广东省本科院校,偶有作品发表,诗歌爱好者。)
这篇小说作者从头到尾设置了一个自定义的小社会,构建了一个作者笔下的“规则”,男人们的“不成文规定”正是小说中的情节冲突最为“合理的契约”,并以之为中心展开层层的叙事。文章以“我”“小龙”“刘马力”三人的成长历程為线索,而塑造我们的正是三种不同的“势力”代表。“槐树街的澡堂”是“老龙”权力的聚集地,文章重点写“老龙”的周密计划构建到最后“精神堡垒”的毁灭,同时也象征着作者笔下“旧社会”的灭亡,而“新社会”的代表王兴发将携带“新规则”而来。小说的构思极为巧妙,最吸引我的是 “池中金龙”的隐喻,作者不仅设置了水上丰富的丑陋百态,同时在澡堂水下,则是一个更加澄澈干净的“从人身体上冲洗下的尘埃和灰粒静静地随着水流上下浮沉”世界,由此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老龙”和“王兴发”的纹身“金龙”“青眼老虎”的描写过程中笔法娴熟细腻,隐藏着“兴盛”到“衰败”以及“新的力量”的递进关系。文章有些冗长,部分叙述过于拖沓,但总体不会影响到小说的脉络,生动展现了当代某些角落的缩影。
(责编:周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