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好的方式种下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2017-07-11 07:37宋晓丽
人民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梅花儿童课程

宋晓丽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面世和使用,如何理解并把握其编写理念、价值导向及特色内涵,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和探究的重点。从内容设计来看,统编语文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加强。然而,在语文教材设计中深刻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经过教学转化和渗透,让儿童自己发现、体验、探究、表达与重构,才能在儿童的生命中落地生根。

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包括统编语文教材教学在内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提供适合儿童的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环境和服务模式,因为“教育最核心的质量不是擅长‘加工'而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另一方面,要从教育的需求侧也即儿童的实际与需求出发,基于儿童立场,参与儿童发现,指向儿童发展,构建一个统整的小学语文课程结构,让儿童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地发现”自己与世界。

为此,我带领所在学校和跨校、跨学科团队,开展了“发现语文”研究与实践,设计了“玩美童年”课程,让统编语文教材参与儿童学习的“元认知”,引领儿童从“他者”发现到“自我”发现的“再发现”,优化儿童与世界交往的“重构性发现”。

“发现语文”:从儿童“所在”走向新的世界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我提出“发现语文”的概念,认为它是基于发现的语文教学科目,这种发现是教师发现教学、学生发现学习与环境催生发现的总和。从语文教学主张的维度解读,“发现语文”基于人类的本能与行为,着眼个体内在、外在的交流与创生,它倡导“心眼手合一”,强调自我发现、关注世界、体验运思与自主创新,营造积极的阅读与写作氛围,解放儿童的身心,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与写作的同时,对世界和自我进行深入的追问,寻求内在与外在世界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在我看来,学生审美敏感、认知水平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至关重要;而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反思、长于创新的综合素质,是语文学习的应然结果。

一个成长中的儿童,应该也必须逐步提升其在语文教学中获得的能力与权利——儿童学习、实践的语文,至少是自己想要听、说、读、写的,并有权利和能力为了自己的发展成长作出增、删、调、改的决定和行动。儿童并不完全是被动地等着语文、语文教师来发现,而是主动地发现语文、世界和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很少有人真正关切学生反应的“多元”和学生体验的“独特”。

统编语文教材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课文的选择兼顾了经典性、可读性,又具有多样性、示范性,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趣味性与可能性。

尤为可贵的是,统编语文教材以儿童生活为线索,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生活之美,在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多重体验中发现自我成长之美。

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共有14篇课文,基本分为“儿童生活”“自然四季”“想象”“观察”4个主题单元。开篇总领小学生活的起始课“我上学了”,画面上五星红旗下、天安门前、花木掩映间,一群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子背着书包聚集在一起,说着、笑着,交流各种开心的事情。紧接着,“我是中国人”的画面上,绿草红花之间还是一群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孩子,快快乐乐。再往下,就是“我是小学生”,《上学歌》凸显了早晨上学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等要素,并点明了“长大要为祖国立功劳”的价值取向。最后则是“我爱学语文”,提示了读书、寫字、讲故事、听故事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起始课,如果照本宣科也能开宗明义,但多少有些“隔”的内容,部分儿童对“国旗”“多民族”等内容感受、认知不够,更缺少探究的兴趣。

对此,我们采用了场景学习的方式,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儿童所在为学习场景,以眼前情景与经验世界为学习资源,以观察、思考、对话为学习方式,让儿童深入“走进学校”“发现国旗”“课堂学习”“同学交流”4个现实场景,深刻认知“我是谁”“我与谁在一起”“我在做什么”“我将做什么”,真正完成儿童力所能及的深度学习。

“我上学了”的画面中有五星红旗,“我是中国人”则隐含“五星红旗”的相关要素与意义,而一些儿童难以弄清“五星红旗”与“中国”的内在关系。为此,我们将一年级上册后半部分的课文《升国旗》提到起始课板块来教,把儿童带到校门口的国旗前仔细观察,在升旗仪式中静心体验,课堂上出示有关五星红旗的知识、音像,还特别播放了创国内票房最高纪录的爱国主义电影《战狼》中主演吴京臂绑五星红旗勇敢并顺利通过交战区的视频,让所有儿童都准确认知了五星红旗的形状、颜色、要素和意义,对自己的国籍身份产生了形象鲜明的确认。

由此,普遍的知识还原为儿童的生命场景,国家主权意识教育融入儿童的经验世界,不强求记忆、背诵,丝毫没有生硬、隔膜的感觉,一切都是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发现中真正地发生,自然而然,移步换景,水到渠成。

统编语文教材整体体现国家意志,语文教学更多体现教师风格,但只要从儿童所在出发,让儿童在接受中发现、在发现中接受,他们会更好地走向新的世界。

“玩美童年”:从儿童所爱通往美的世界

“发现语文”立足儿童实际与需求,着眼儿童成长与发展,努力整合资源、跨越学科、延伸范围,力求通过“玩美童年”课程的活动实践,为儿童学习成长提供打破壁垒的优质教育资源集合。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儿童喜爱向喜爱儿童转变。多年来,许多地方、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但儿童始终是在一个被动接受的体系中获得教育。被动的“儿童喜爱”,往往是出于无奈的必选,无非是加上了改革与兴趣的糖衣。

我们秉持“喜爱儿童”“喜爱儿童本身”“喜爱儿童所爱”)的理念,建设指向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和关键能力培养的“玩美童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筑契合儿童心理与学习规律的“MEET(遇见)”学习情境,让儿童在充满情趣的环境、趋于无限的可能中惊喜地遇见(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自主地选择,进而通过实践加强体验、感受、认知、判断与操作、创造,最终构成具有强大认知力、判断力与执行力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训,更是一种生命培育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情感、智慧与趣味的切合点,显现出作为教师存在的生命价值,作为儿童存在的人生意义,友好地交往,更好地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建设生活。

“玩美童年”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善听、会说、爱读、乐写;勤于思考,长于实践,优于创造。课程还具体细分为低、中、高年级阶段目标。

“玩美童年”课程以统编语文教材为核心,以儿童游戏(情趣)为原点,融合学科、环境、师生和社会资源,涉及6大领域,包括生活领域的变化之美、心理领域的转换之妙、学科领域的整合之趣、生命领域的成长之乐、游戏领域的机巧之魅、思想领域的辩证之睿,力求实现跨学科、多元化、渐进性、发展力的超越。

在“玩美童年”的课程设计中,12种课程让儿童与儿童、儿童与世界共生互动。“倾听自然”声音课程、“最美瞬间”影像课程、“感悟经典”阅读课程、“我有话说”辩论课程、“铭记面孔”速写课程、“记忆深处”冥思课程、“生活力量”体验课程、“润物无声”情感课程、“随心所遇”游学课程、“走读家国”综合课程、“文心雕龙”(作文)评改课程、“改变现实”实用课程(手抄报编创、班刊编辑、实用文写作、歌词写作、书信写作、活动报道、作文投稿方法等)。

这些课程重在发展儿童的10种能力:听、说、读、写、赏、弹、唱、跳、行、演,还配置了“百佳套餐”作为小学语文关键能力与相关素质的实践项目。

这12种课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渗透变得有趣致、美妙,充满教育味、语文味、儿童味、生活味。

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倾听自然”声音课程、“最美瞬间”影像课程、“感悟经典”阅读课程、“随心所遇”游学课程、“走读家国”综合课程、“文心雕龙”(作文)评改课程、“改变现实”实用课程,让传统文化之美变得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亲切可爱。如“古诗词中的水”“童眼远眺古时月”等,可以作为主题,采集声音、拍摄画面、观看电影、阅读文本、撰写文章、出版小报、制作微信,通过多元的形式呈现,表达儿童的认知、体验、理解、创意。

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因为时空相隔、年龄阅历原因,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最美瞬间”影像课程、“感悟经典”阅读课程、“我有话说”辩论课程、“铭记面孔”速写课程、“记忆深处”冥思课程、“走读家国”综合课程,革命传统就会呈现为一处处景物、一张张面孔、一声声呼喊、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一首首音乐、一幕幕戏剧……南通的“红十四军”革命文化、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以及各地小规模战斗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事迹,都成为师生寻访、参观、采风、纪念的内容,许多儿童因为置身于具体情境,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认同感。

发现语文,其实就是发现自我与世界;美好的童年,其实就是快乐美好的人生。在活动化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见”也应“预见”生活各个层面的绚丽图景。丰富多彩的课程,为更好地生活做了铺垫,也为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其中,大量的内容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生成,用快乐、美好的方式,为儿童成长打下了精神的底子。

“跨界融合”:从儿童所为构建真的世界

有人认为,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对儿童实施教学未免有些远、隔、冷。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儿童进行真实的体验、真正的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真实的生活与学习中呈现出真、小、实、近、亲、热的状态,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常态、生活亮点、生命风景。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现梅花遇见美好》一课中,我采用跨界融合方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了一场有“温度”、有“宽度”、有“效度”的美好旅行。

首先让学生观察眼前鲜活的梅花,欣赏视频中生动的梅花,再倾听乐曲与诗文朗诵中鲜丽的梅花,继而鉴赏和吟咏古今诗文中隽永的梅花,最后跟着歌唱家哼唱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梅花歌曲,让儿童在古今、虚实、远近、轻重的交互中,一次次遇见梅花,发现美好,激发表达的欲望。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体会幽雅的情怀,从歌剧红歌《红梅赞》感悟高洁的品格,从《墨梅》(王冕)、《梅花》(王安石)、《卜算子·咏梅》(陆游)、《雪梅》(卢梅坡)等古诗词中体悟中国文人的傲气与骨气,从《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中领略一代伟人的大气,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在梅花的风采、品格与情韵中。此刻,梅花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书中的文字、音频的声调、视频的动态、书画的形象和经典的概念,而是儿童自身感受和外部世界的总和,是个人倾向和情感的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吹墨点彩画《梅花》,纵横恣肆的枝干、嫣红点点的花朵,让学生有视觉上的享受、心理上的认同。接着现场示范,当堂创作吹墨点彩画《梅花》,让学生亲眼看到作品的诞生,赞叹之余认识到自己也能这样创作。进而让学生分组协同创作,他们在动嘴、动手、动脑过程中,共同完成了一幅幅稚趣天成、美不胜收的梅花图,进一步引发了热情、自信与自豪。至此,儿童不仅与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接触,而且直接与色彩鲜明的艺术材料结缘,始终兴奋、积极地投身综合实践活动,置身于语言艺术学习和自身创作的状态,更加立体、清晰地发现实践活动、言语运用的实用与美好。

梅花不仅开在学生的身边,美在学生的生活里,还可以绽放在学生的笔下,美到他们的心里。紧接着,为了引领儿童更好地仿作、创作,我展示了自己“下水”创作的一首诗《梅花》:“梅花是一只只/预报春天的铃铛/在呼啸的北风里/把春天的声音/清脆地摇响//梅花是一个个/迫不及待的脚印/在洁白的雪地上/把春天的舞步/欢快地踏响”。

语文课堂马上成为学生们激情创作的语言文字实践场。很快,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心中梅花的形象:“梅花是一个个小小的太阳/在无情的冬天里/把雪地照亮”“梅花是一朵朵微笑/在冬风里留下银铃般的笑声”“梅花是一只只小鸟/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临”“梅花是一个个美丽善良的小精灵/它们用奇妙的魔法/把白雪皑皑的冬天变得五彩缤纷”……

从贴近观察到亲身体验,从经典鉴赏到即兴绘画,再从口头表达到诗歌创作,就这样,我用看、闻、听、读、赏、仿、创的方式与进程,将学生从天真不觉的自然状态,带到了倾情尽力的主动状态——事实上这也是儿童最自在的状态,进而从欣赏与品读引入了绘画与写诗的自由之境。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儿童不断地重构自己的知能、审美与精神境界。

向美而行,因爱而生。几枝小小的梅花,寄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期待,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与活动中实现了真正的学习。

让儿童在发现中丰富与深刻自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就这样悄然萌发,在儿童的生命成长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梅花儿童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梅花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行车的发明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