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

2017-07-11 07:37张华
人民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学科探究课程

张华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抓手,对于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纲要》包含了哪些政策要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怎样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追求?它与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是什么关系?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实践策略……为此,我们专门约请《指导纲要》研制专家解读这些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重要问题。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教育部日前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十几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又积极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必将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代内涵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内容除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外,还包括每一个学生置身其中的真实生活——经过反思与体验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学习活动除具有学科领域特点的学科实践外,还包括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生活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学校课程的“另一半”,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它是一门生活课程。每一个人每时每刻置身其中的生活情境,无论个人情境、社会情境还是自然环境,只要经过反思,将之转化为问题情境与活动主题,运用个人经验和学科知识展开系统探究、体验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从日用常行、浑然不觉中脱颖而出,就能发展学生的生活创造能力和生活责任意识,就具有无尽的课程价值。生活即课程。

它是一门跨学科课程。生活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与现象,无论多么细微与平常,如一丝头发、一片雪花或一片树叶,均具有整体性。要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就需要多学科视野汇集、融合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是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学习,而且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

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生活是鲜活而独特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生活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生活内容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是,探究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却具有共同性。“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方式,均具有实施或操作的关键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先进学习方式、活动方式或实践方式视为课程。

它是一门发展性课程。每一年级有每一年级的生活,每一学段有每一学段的生活。生活探究与体验的目标、内容、方式既具有发展阶段性,又具有前后相继的连续性。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十二年一贯设计且全面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的理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纵向整体发展。

它是一门必修课程。人自来到世间始终面对两个世界,一是鲜活的、可感受的日常生活世界,二是由各种语言、符号所构成的抽象的学科世界。这两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多对应生活世界,各门学科课程更多对应学科世界,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之规定为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且相互联系。

它既是一种特殊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特殊课程形态,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周密的活动设计、在特定时间与地点、以小组或个人方式常态实施的生活探究与体验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做中学”“创造中学”与“体验中学”等方式的融合。

信息时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条件、赋予了新内涵。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以“记忆”“熟练”和“重复”为特征的简单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正被编程计算机所代替,人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胜任创新性工作才能在信息时代生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走出简单“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练一练”的误区,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等素养为目标。体现信息时代特征与精神,着眼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内涵。以计算机模拟、模型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互联网通信、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进入崭新阶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条理念”和“四类目标”。分别是: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关注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为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整体理论框架。该框架的价值追求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回归生活世界

人人向往美好生活。然而,生活的特点是美好之处与问题、困难相伴而生。美好生活从来都是通过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而创造出来的。只有当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将学科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生才能既形成直面生活问题、不逃避困难的积极态度,又学会理智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现生活的发展价值、教育价值的课程,它将形成直面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与解决生活问题的创造能力有机结合。作为直接体现生活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而且是各门学科课程彼此建立联系的纽带和产生意义的基础。只要学校教育以发展学生自由人格与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就必然植根于现实生活;只要教育融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必然存在,尽管其名称、内容和表现形态可能随時代而变化。

(二)运用学科思维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生活课程、实践性课程,但它拒绝简单庸俗地联系生活,反对浅尝辄止地“探究”生活。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观念,理解生活世界中的事件、现象和问题,基于自己的理解从事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由此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学科知识与学科观念通过应用和实践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信息时代,拥有学科思维、学科智能既是一个人从事创新性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参与日益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生活的条件,还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条件。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所言,在未来社会,“倘若一个人不能至少稔熟一门学科,那他注定要任别人摆布”。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但不排斥学科思维、学科素养,反而为其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寻找意义。

(三)践履社会责任

一如学生在创新中学会创新,学生也必须在服务社会中学会服务,在责任担当中学会负责。践履社会责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每一个学生既是独立个体又是社会公民,是主动的学习者与负责任的公民两种角色的合一,学生要把学会服务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有机构成。学习任何学科知识,教师都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将之应用于所生活的家庭、社区、社会之中,要让学生从小在“用”中学、服务中学。与此同时,学生在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指定活动内容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观念提出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服务行动和职业操作中解决问题,由此学会服务、学会负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在服务中学与学会服务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与负责任的公民两种目的化为一体。

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发展学生直面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等生活素养;通过运用学科思维,发展学生学科理解、学科创造等学科素养;通过践履社会责任,发展学生的人格智力、交往能力、道德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公民素养。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策略

十几年来,教育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丰富多彩且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卓越成就,本课程也由此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公认的亮点之一。

《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新的阶段。信息时代,怎样才能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长期实践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若干误区。主要表现为,技能化倾向:仅仅满足于通过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某种动手操作技能,回避对真实生活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探究与体验;常识化倾向:仅仅满足于用既有经验和常识提出问题、从事活动,脱离学科知识和观念,得出的结论缺乏坚实依据和说服力,活动过程亦不能激发学生内在而持久的探究兴趣;简单化倾向:仅仅满足于“上网查资料”等简单活动方式,缺乏对各类生活探究和体验活动的性质、关键要素的把握,活动过程变成“走过场”;形式化倾向:活动开展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有的学校几年就只有一个课题、一个案例,用于应付上级督导、检查。课程表上有此课程名称,但从不真正实施,等等。

唯有超越这些误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走向新时代。

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阶段,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采取下列策略:

第一,走向深度探究。要从学生的真实发展需要和真实生活现实出发,产生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和活动主题,吸引学生持久探究,持续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能够持续几个月、一学期、一学年、几学年的中长期探究主题,防止浅尝辄止、形式化的活动。

第二,走向深度融合。既要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指定的活动方式深度融合,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还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种专题教育深度融合,防止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割裂化”“两张皮”等现象。

第三,在空间上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世界即课堂。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外,走向社区、社会和大自然,到生活发生的地方进行现场研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自己的耳朵倾听世界,自己的心灵感受、体验、探究世界,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考察探究”活动方式提出的一大旨趣是将“考察学习”(expeditionary learning)这一活动引入我国课程体系,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真实世界做研究。

第四,在时间上让学生有可能运用大单元时间去活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课题即课时。要根据活动内容要求灵活使用课时,把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突破传统课时制的限制,防止由于时间不够而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的现象。

第五,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度整合。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内容。各学校要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具有“等价性”的课程意识,本着对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任的精神,切实将此课程实施好。

第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探究内容,又是其有效开展的手段。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素养(ICT literacy competence)已然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素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創造新条件、开辟新境界。

猜你喜欢
学科探究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