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建 戴晖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农村科技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南通农村科技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南通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南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农村科技服务从宏观上讲是搭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推动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它是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时效性、多样性和先进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农业研究机构是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主体,致力于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步得到强化和重视。
1农村科技服务国内外研究状况
美国在农村科技服务方面采用的是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化的推广模式,近100多年以来,一直通过4H(Head、Heart、Hand、Health)计划,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美国农业及农业推广机构的作用,从而吸引更多青少年今后从事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加拿大的农业推广模式把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在中央政府和各省之间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政府承担农业科研,全国的各个研究机构负责农业和食品部分,农业教育和推广工作也是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主要由中央级的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而荷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整个服务体系的骨干是农民组织,并且各类农民合作组織较为发达。荷兰除了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之外,还具有发达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协会,这才是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主要力量。
我国经过多年探索,各地己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组合,主要有: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服务模式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场服务模式;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协会服务模式商业流通服务模式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服务模式等。例如:1999年宝鸡市委分别在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产业带上建起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直接把高科技转化、嫁接到传统农业上,辐射带动了10多个乡镇、140多个村、50多万农户,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福建南平市建立了“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制度,创新了农村科技工作组织方式。“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后,通过抓典型、抓培训、抓项目、跑市场等工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把市场、科技和农民捆在了一起。
2南通农村科技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南通农村科技服务基本以市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龙头,县(市)区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乡镇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骨干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并覆盖粮、棉、油、果蔬、园艺、林业、畜牧、渔业、农机、蚕桑、水利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南通市发展项目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全市农村科技服务推广机构大力推广塑料大棚、智能温室栽培和畜禽工厂化养殖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从总体上看,南通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农村农技推广服务内容涵盖面较全,基本覆盖了粮、棉、油、果蔬、园艺、林业、畜牧、渔业、农机、蚕桑、水利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二是市县乡三级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09年底,在市级层面,共设置技术推广直属事业单位26个;在县(市)区层面,全市共成立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9个,设置技术推广直属事业单位125个;在乡镇层面,全市116个乡镇共设置农技推广机构464个,包括116个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0%)、86个畜牧兽医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4.1%)、30个渔业技术推广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5.9%)、116个农机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0%)、116个水利站(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00%)。全市从上到下形成以市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龙头,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枢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骨干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南通从建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为南通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长期以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指导农业生产、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障南通市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南通市各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力度,努力把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农村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以提供技术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带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促使他们在积极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是,南通市农技推广体系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对科技推广服务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农技人员精力不到位,到岗率低;农技人员年龄老化,后备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农技服务方法和手段滞后,缺少试验基地、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科研试验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3完善南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3.1完善南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
3.1.1坚持市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市场机制为前提,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分配机制,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权利,通过利益共享,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科技服务中,除了要为农民提供科技支持,还要注意培养农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独立应对市场的素质。
3.1.2坚持政府导向,体现农村科技服务的公益性。我国在建国初期,全国上下实行统一的以农补工的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积累薄弱。因此,各级政府应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先期的资金扶持。
3.1.3坚持专家领办,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档次。充分发挥南通市的人才资源优势,以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把专家引向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实现专家和农户、农业生产的直接对接。
3.1.4坚持涉农企业和组织主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单靠政府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显然与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必须积极引导、扶持和鼓励农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体,向广大农户提供直接的科技服务,共同推动农村科技进步。
3.1.5坚持项目集成推动,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以科技项目的实施为载体,通过优势项目的实施,把先进技术、资金人力等资源引进到科技服务体系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确定科技服务项目时,应根据该项目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难题的破解为依据,并构建相应的考核机制,对项目研究及实施成果进行测评,奖优罚劣,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2完善南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决策
3.2.1研究利益机制。以利益为纽带,致力培育专家、院校和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专家是核心,他们作为出资者,在施展自身抱负,实现个人价值,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享有成果经营带来的报酬。而报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和辐射能力,辐射面越广,专家获益越多;同样,农民从成果的转化和专家技术服务中获得利益,辐射面越广,农民获得的收益也越大;科研机构则以在科研成果中占有的一定知识产权份额获得利益。服务机构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大提高了专家和科研单位的知名度,增加了获得各级各类项目的机会。共同的利益驱使建设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能够顺利快速推进关键。
3.2.2搞好创新与转化结合。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与转化并重,能有效地克服传统体系的种种弊端。创新与转化紧密结合,科研课题直接来源生产,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生产。由于技术研究的针对性明显增强,转化率明显提高,技术传播的有效性明显加大,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大大提高。
3.2.3探索专家大院的表现形式。始终坚持以专家为核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政府支助为引导,融技术创新、辐射为一体的建设思路。专家既是技术的创新者,又是面对农民的技术服务者,还是科技成果的经营者。在技术推广方面,专家以大院为阵地,以协会为纽带,将在试验田中研究出的科技成果、选育出的新品种,通过在试验田中让农民“看”成果,在星火课堂上为农民“讲”技术,在农民田里“做”示范,手把手的把技术传递给农民。
3.2.4依托各项科技工程。在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各项科技工程推动体系建设,以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工程实施。这样的服务体系框架清晰,有血有肉,生机勃勃。并且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做到体系建设与科技工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3.2.5開辟筹集资金的多种渠道。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要求高,资金量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体系建设顺利进行。要整合国、省、市、县(市、区)、所在乡镇财政投入,研究单位科研项目及专家个人向专家大院等中介组织注入,相关企业自筹和广大农户投资投劳,形成了资金合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