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2017-07-11 09:33吴敬军李成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4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问题

吴敬军 李成斌

[提要] 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系统中,内部控制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阶段还不够完善、不够健全。本文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存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使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一、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即为了保障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预防与纠正错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规性,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与措施,对经济活动风险开展管控与防范的动态过程。近年来,政府深入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事业单位在当今社会中,承担着提供各式各样社会服务的责任。着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和推广内部控制制度,用更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事业单位管理,保证事业单位的资产完整和安全,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单位服务社会的效率,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在当代市场经济改革条件下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并更好地发挥其在工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国家财产安全、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加强事业单位高效运作、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了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机构,然而在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很难发挥对本级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作用,甚至有很多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审计机构,这种审计机构缺乏和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是阻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一大弊端;其次,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认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只要依据行政手段就可以,忽视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作用,这种陈旧和偏激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强制性的改革,要求其建立完整、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我国多数事業单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被切实实行、执行效果等问题,单位并不关心。就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言,只有部分单位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多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加强和落实。甚至有些单位仅仅是为了应付某部门的检查才设置了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加上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单位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未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另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较困难,对于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应付了事,更加忽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没有发挥起自身岗位所应有的责任,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威慑力下降,单位其他成员也不重视。

(三)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意识薄弱。很多事业单位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缺乏内部控制观念,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事业单位里,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并没有太深的了解和认识,有的单位负责人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领导层多数把内部控制建设等同于建章建制,认为规章制度有了就是内部控制。管理层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再者单位内部执行者身兼双重身份,一面要执行上级领导的工作任务,一面要对单位管理工作负责,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轻视,认为内部控制表面上看是必不可少的,但实际上是一种负担,执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产生消极抵抗的意识,在日常中应付一下就不了了之。职工层面则普遍认为自己很少接触到大额的经济事项,也不掌握重要资产,内部控制离自己都很远。所以没有在自身单位内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以以往的工作经验来代替科学的内部控制度。

(四)事业单位缺乏真实有力的监督体系及考核体系。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缺少必要的监督体系,作为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体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只是着重于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检查,很少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是否认真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加以真正的检查。事业单位缺乏规范的内部监督机构,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事业单位缺乏像企业一样的独立性,内部审计负责人往往就是单位领导,这样是无法将内部审计做到位的,更无法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一)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事业单位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提供强大的环境背景,加快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为了营造出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环境,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事业单位外部环境。我国政府立法机关应该参照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尽快出台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规。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法律层面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其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政策性的指导;二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在建立好事业单位外部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内部环境。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基层员工都应该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自上到下人人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加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单位领导和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二)健全与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事业单位要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现行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进行改正不足之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工作应该有内部相应的审计部门来完成,为了落实制度的实行,要坚持经济部门的监督和自己检查的形式来完成,并且要把检查的结果与各个部门领导人的福利制度相挂钩。

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与完善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后,单位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被切实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做到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使单位各部门员工能够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保障包括财务控制以及内部审计控制在内的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让内部控制制度真正意义上在管理过程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采取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强化监管力度。事业单位可采取由内部审计部门及外部监管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要积极借助外部监管力量,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使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发挥。政府审计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外部监督机构,所以政府审计部门应该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审计,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确保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合法性。财政部门是会计部门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門,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完善好外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积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内部控制效果如何,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内部审计,只有内部审计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实际情况。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同时设立专职机构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与财务机构并行设置,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财务机构工作的制约性。

(四)提高单位领导和基层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队伍建设。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加强内部控制环境改善的举措包括提高领导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事业单位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针对事业单位人员实际情况,应把重点放在继续教育,定期开展内部控制专题讲座,人人牢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另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与事业单位高层领导的道德水准和党性修养密切相关,这就必须提高事业单位高层领导的道德修养和廉政意识。此外,上级单位与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尤其让他们了解学习内部控制的严重性,明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使之清楚地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以及本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出现欠缺的原因。为了强化领导者的责任意识,政府监督部门可以考虑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作为考核领导能力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逐步建立权责分明、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真正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大力保障。事业单位必须对内部控制加以重视,切实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升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保障单位整体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以便维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问题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