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上)

2017-07-11 04:11颜伟斌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论断臂抗洪

颜伟斌

【技法梳理】

我们在选取立论角度的时候,要尽可能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那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呢?

一、化大为小法

此法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题干的整体思考,提炼出某个小角度,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在写人记事、议论抒情中彰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立论要从小的角度切入,抓住论证的重点,使论述对象由“面”到“线”或“点”。经过“从小处着手”的处理,论点的范围缩小了,题目也由宽变窄,易于深刻论证;由泛题变实题,易于使用材料;由大题变小题,易于全面论证;由繁题变简题,易于多角度论证。例如2016年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该题立意明确,角度多元,考生就可以“化大为小”,把笔墨集中于自己最感兴趣、最有话可说的某一种阅读方式上。可写传统的书本阅读,也可写时尚的网络阅读;可写精读的深入,也可写速读的实用;可写传统阅读方式的局限,也可以反思快餐式阅读的不足;还可以写自己在阅读方式选择上的心得或困惑……运用此法,要特别注意: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成为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二、明确褒贬法

作文题干部分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所以审题时,考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事件或材料,都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例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命题人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需要注意的是,立论的角度应当与目前国家、社会倡导的道德风尚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还要善于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与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相反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话题导入:

一篇作文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衡量的关键在于“论点”。就是说,立论角度的选择是文章“生死攸关”的大事,就像战前决策一样,立论角度选择不妥就是决策失误,会影响整个战局。例如分析寓言“滥竽充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看法:从正面看是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从侧面看,可以批评齐王吃“大锅饭”,可以责备其它吹竽人对待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表扬南郭先生最终逃跑体现出来的一点自知之明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不同的角度还是有高下之分的。考生如果不能恰当地选取立论的角度,很可能陷入偏题、离题的困境。

三、独辟蹊径法

该法要求考生改变原来的思维角度,从事物易为人忽视的另一角度提出观点,使文章有新的角度、巧的立意。具体讲,就是要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入夏以来就会有大到暴雨,各地抗洪英雄层出不穷,在盛赞抗洪英雄们的壮举的同时,有人就想到了防洪英雄,认为抗洪固然重要,但防洪更重要,就此写了一篇《也要表彰防洪英雄》。事实正是如此,防洪防得好,百姓免受水灾之苦,也不必劳民伤财去抗洪。作者选取这个角度可谓选得准,选得巧,选得更有价值,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可见,文章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就大不一样。这种独辟蹊径的立意方式,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运用此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考生对所议论的道理要有深刻的认识和透辟的分析。这样,独到、新颖的立意才会有说服力。

四、因果追溯法

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探究材料内在的因果联系,从结果追溯原因,由原因入手确定立论的角度,是简便可行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找出事件中的结果或原因;第二步,由果及因,或由因及果,具体分析为什么这样;第三步,选择最佳的切入角度与立意方向。例如: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猩猩无一幸免。

从因为“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结果“大饮而醉”被“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中就可以立意为:受得住诱惑,不要贪婪。有时候,材料题干部分由多人、多事或多物构成,情节曲折,层次繁复,内涵多义,初看似乎无从下手。但不管什么事物,其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生要清晰地梳理各种因果关系,然后找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

【学以致用】

一、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神仙吕洞宾有“点石成金”之术。他想找一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寻找多时,未能如愿。后来,他碰到一人。神仙指一石头说:“我把它点成金给你吧。”那人摇头不要,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一大石头说:“点这块怎么样?”那人还是摇头。神仙以为不贪心之人终于找到了,便问道:“你小金不要,大金也不要,想要什么呢?”那人答道:“我想要神仙方才点石成金的指头,换在我的手上,任我随处点金,岂非用之不尽了!”

A.抓问题要抓根本、抓关键

B.人不可贪得无厌

C.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

D.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独辟蹊径法”,写出最恰当的立论角度。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立论角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在画横线处进行补写,使之角度出新、言之有理。

多一分寬容,就多一个朋友;多一分宽容,就多一次机会。管仲辅佐公子纠时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可是齐桓公依然任命管仲为相,这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明朝时的大学士徐阶,曾与严嵩共事多年,严嵩常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后来徐阶渐受宠幸,位在严嵩之上,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在皇帝面前替严嵩求情。这份宽容的心态使徐阶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四、《墨子·非攻》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请你从不同角度阐释这句话,然后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答:

猜你喜欢
立论断臂抗洪
鲁迅《立论》于中学作文课之启发
取名为“掩耳”
抗洪大堤上的“最美镜头”
独居者
“断臂”再出发
如梦令
烈日当空,看小编如何避暑
著名雕像背后的故事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