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怡
有些地方的冬天没有雪,有些地方的冬天沒有冰,但是,对于一个住惯哈尔滨的人来说,如果冬天没有这些,就会觉得冬天根本没有来。
(开篇点题,以一个哈尔滨人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哈尔滨,有冰、有雪、有美景;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思绪:哈尔滨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冬天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这不,十月刚到,它就迫不及待地从家里飞奔出来了。(“十月”一词点出了哈尔滨冬天到来的时令,说明了哈尔滨的冬天来得很早)你看,它一会跑到这里玩,一会跑到那儿玩,那些冰啊、雪啊都成了它的玩具,撒得满哈尔滨都是,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把冬天比作一个“顽皮的孩子”,把冰和雪“撒得满哈尔滨都是”等之类的句子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哈尔滨冬天的景象。此处,小作者对文章埋下的伏笔作了解释:冬天的哈尔滨是个有冰、有雪的美丽地方。)
最妙的是下场大雪呀!
(咦,这不是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的一句吗。只不过,小作者对它稍作了改动,将“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化用成“最妙的是下场大雪呀”,更贴近哈尔滨的生活实际。)
看吧,(小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入地将哈尔滨的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像导游一样带领读者,通过阅读后面的内容,去欣赏哈尔滨的冬景)雪后的松花江多美呀,结了冰的松花江面,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好像害羞的新娘子盖上了盖头,任凭东北风怎么卖力地吹,也吹不开。厚厚的积雪像一片白色的海洋,留下了一层层波浪,那是风留下的足迹。
(小作者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松花江上的雪景:雪很厚,覆盖在冰面上,风将雪吹出了褶皱。)
看吧,(句式和上一段相同,作用相同;同时,两段都以“看吧”起笔,使文章结构整齐)市区里,街道上的车辆又重新刷上了一层白油漆,好像一个个雪团在滚来滚去;穿过大街小巷的人们,穿得厚厚的,有带着耳套的,有带着帽子的,却没有人打伞,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白色的、可爱的帽子。街道上,一条条白色的银河纵横交错,两旁的电线杆也戴上了无数条雪白的围脖,银灰相间,叫人印象深刻。
(街道、车辆、行人、树木……小作者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市区里的冬景。)
瞧,路上的小朋友正在堆雪人呢,一个孩子从地上捧起一团雪,把它团成一个小雪球,再在地上推动它向前滚动。用了好大一会儿,小雪球终于变成了大雪球。这样,雪人的头就做成了。放眼望去,那边雪人的身体已经做好了。组装完毕后,一个孩子捡了三个石块当雪人的眼睛和嘴巴,折了干枯的树枝当雪人的胳膊,这样,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路边,每隔一段,你就会看到一个雪人或用雪捏成的各类形象,它们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却始终守卫着这座北国的“冰城”。
(小作者对小孩子堆雪人的过程写得很详细,动作描写恰到好处;将雪人比作这座“冰城”的护卫,一方面描绘了哈尔滨美丽的冬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很浓厚。)
那水呢,摇身一变,居然都变成了坚硬的冰。
(在这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影子:那水呢,不但不结冰……)
每个地方冰雪的形态都是不同的。松花江上的冰,像一面镜子,明亮又光滑,特别是在有阳光的时候,它们就会折射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在市区里,有晶莹剔透的冰灯,尤其是经过那些雕工们的精雕细刻后,变得形态各异。到了晚上,那些冰灯会被一一点亮,站在这里,就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冰雪大世界。这里,汇天下冰雪艺术之精华,融世界冰雪游乐于一园,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造型大气磅礴,景致优美绝伦,被誉为“冰雪史诗画卷”,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前来欣赏呢!
(小作者条理清晰地从松花江、市区、冰雪大世界这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冰美,雪美,这就是哈尔滨的冬天!亲爱的朋友,我诚挚地邀请你来哈尔滨游玩,共享这场冰雪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