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广西岭南审图咨询有限公司)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推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社会群体对建筑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顺应了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建设要求,有助于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本文就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仅供建筑行业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在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质量极易受到施工材料质量与性能的影响,导致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和合理应用,促进了此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对混凝土以及钢筋强度都有着严格要求,为加强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加大力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施工要点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应当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出发,掌握好建筑整体结构的最大承重点,依据其柱端偏心弯矩较大等特点,对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或无粘结预应力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利用,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尽可能消除柱端弯矩所导致的结构偏失问题,从而加强民用建筑施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1.2 施工要点
在施工中预应力钢筋与底层板施工顺序,各支撑点的锚固段安装和预应力线性控制等的控制皆为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另外预应力筋在多跨度底板中的支撑控制和线性控制等均为施工技术的难点所在。在梁板柱的梁柱节点处,钢筋配备和相关预应力位置在放置顺序和放置位置选择时,均较为复杂,如若出现位置放置不当或相关粘结性预应力失位情况,会给整体建筑结构承载力出现影响。在预应力张拉端处,由于锚具体积较大,因此可能出现无法放置柱中情形,而采用外锚形式则会使封锚也成为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的难点之一。
2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为推进建筑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群体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求,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应当结合工程实际特点选取最佳的建筑材料,基于预应力混凝土自身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抗压程度,优化施工工艺,并规范施工细节,从而为民用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
2.1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为加强民用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应当优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和有粘结预应力筋开展规范施工操作。具体来讲,在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过程中,结合其筋条数量,选取适宜的施工方式,包括底层支模和侧面平模等方式,规范无粘结性预应力筋的混凝土浇筑施工,以便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对混凝土配合比中坍落度进行科学化控制,并采取阶梯式施工方式,确保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质量满足民用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相关标准。
针对有粘结预应力筋的施工,应当及时进行规范填土,并搭设好脚手架,合理选择垫层和排气管,并依据施工相关标准将其固定于适当位置,以便于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顺利高效进行。施工人员应当注意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混凝土浇筑过长的情况,施工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张拉和切筋等处理,待混凝土平整后进行封锚,从细节上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2.2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
2.2.1 后张法混凝土控制要点
就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后张法对混凝土施工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当积极优化施工工艺,这就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加强对夹片、构件和外露预应力钢筋的保护,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在待保护材料周围罩以油脂塑料帽外罩后,浇筑标准规格的混凝土砂浆或施工粘结剂,以提高实际保护效果。在底层模板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当结合民用建筑工程建设需求预留一定宽度的缝隙,促进混凝土融合,保证混凝土与梁板柱之间构件支撑的稳定性,为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操作提供极大的便利。相关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应当对局部受损的钢筋塑料护套以胶带进行密封处理,并对极易进入水分的地区做好充分的准备措施,以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为保证混凝土养护质量,应当结合混凝土的抗氧化性和混凝土的凝结特性加以系统化分析,待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3-5d内对混凝土进行局部养护,确保其强度满足民用建筑施工的相关标准。
2.2.2 后张法混凝土施工操作要点
一是预应力线性描绘。在实际施工行进中,可依据设计图纸等提供的预应力钢筋曲线坐标转换为相应的金属波管底线坐标。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阶段平实,稳固进行施工。可将底线坐标绘制在模板侧面,作为波管放置的安装基线;并依据这个安装基线对预应力筋材料进行绑扎后再安装。
二是制作固定支撑架。施工过程中的固定支撑架是用于固定波纹管及其配套设施材质。注意支撑架安装时,支撑架必须在金属底线坐标之内,以防安装错位造成的预应力缺失,最后在安装结束后,应将铁丝把波管和支架绑定,防止混凝土施工后波管上浮。
三是钢筋下料。在钢筋下至固定支撑架之前,应做好钢筋长度,锚具,张力等计算。在极端天气或气候不适地区,混凝土或钢筋的品种,抗压等级,冷热收缩比,弹性回缩率等均是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深入探讨的因素。现场施工应注重下料长度和相关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形状,避免出现位置放置不当导致的建筑结构缺失。
四是预应力筋的穿束和张拉。在梁柱中的结筋应从下至上进行合理铺设。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将预先编制好形状的无粘结性钢筋逐一传入钢筋柱中,每一米应绑扎6~8根结筋,按照结构需求最多可绑扎10根。
五是混凝土浇筑。在完成前期为混凝土浇筑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后,应进行孔道内部混凝土浇筑。灌注顺序应由下而上,并且在浇筑过程形近阶段应使用振动棒搅拌,浇筑时不可直接浇筑最深处,应围绕侧板进行浇筑。最后在浇筑后的混凝土顶端进行相应混凝土防护,注重养护工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以其自身良好的抗压能力和抗裂性能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和钢筋用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建筑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为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在民用建筑施工中应当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进行优化利用,依据相关设计要求,加强张拉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民用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一步推进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阳.浅谈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與企业,2014(5):160-160.
[2]王素芳.民用建筑施工中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J].房地产导刊,2014(19).
[3]熊达武.浅谈民用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29):26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