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飞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计算机使用频率的加快以及数量的增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遭受黑客入侵以及病毒损害的情况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及时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计算机安全使用产生了推动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表现、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两个主要方面,旨在全面加强我国计算机网络术使用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实现高度的安全管理,从而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的安全性,并给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依据。
关键词:现代信息条件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应对措施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环境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开展多种活动提供保障,并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涉及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工作效率产生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1]。计算机网路的使用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计算机使用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因此积极的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进一步增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是目前计算机技术研究人员应当亟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在结构上主要分为硬件与软件两个主要部分,为了使得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安全性,相關研究人员应当全面的安全问题的产生展开分析,积极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
一、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表现
(一)网络安全问题论述
首先,计算机是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下展开使用的,因此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是通过众多的局域网实现的,因此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时,一旦计算机遭到了攻击并泄露了信息数据的流通渠道,极有可能通过特殊方式进行用户数据的窃取。其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加密技术的使用有限,在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展开信息传输环节时,并没有进行加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使用者在传输信息数据过程中,个人信息以及机密文件会被他人盗取[3]。
(二)计算机网络使用安全的具体表现
首先,窃取他人信息。因为很多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以及文件的传输时没有相应的密码进行保护,在开放公开的环境中信息能够相互流通,不法分子极有可能会趁虚而入在这个过程中盗窃他人的信息,并且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其次,不法分子对用户信息随意更改。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对用户的信息格式以及全面的掌握,因此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使用时,不法分子会通过特殊方式的利用对客户信息进行修改,有时甚至会向用户发送虚假信息从而达到修改用户信息的目的[3]。
二、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提升用户对关键数据的认识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由于用户的不合理操作导致计算机网络具有极大的不安全性,对计算机的正常顺利使用产生了不良影响。很多计算机使用者为了保证安全性设置了相应的登陆账号与密码,但是一旦密码丢失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计算机用户应当对自身账号以及密码重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定期对密码进行更换,并增设密码的复杂性,全面提升计算机网络能够得到安全使用。
(二)对信息数据进行安全加密
计算机用户对于数据信息的加密技术应当高度认识并有效使用,一方面能够加强数据信息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能积极减少计算机使用不安全问题的产生。数据信息加密技术是通过使用特殊算法重新编辑相应的数据,从而实现对数据与信息的隐藏,使得计算机用户能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掌握与控制[4]。数据加密技术的科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数据使用的安全性,规避了数据信息被盗取的风险,是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中一种重要控制方式。
结语:
总之,在我国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围绕着我国计算机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表现、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两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希望能够全面加强我国计算机网络术使用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实现高度的安全管理,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学习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柳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5:34+36.
[2]胡祎.关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5:196-197.
[3]房忠东,方娟.现代信息条件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J/OL].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2).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4004/j.cnki.ckt.2016.2964.html
[4]梁光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法》立法刍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