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善恶观的研究

2017-07-10 11:34徐妍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尼采道德

摘 要:面对着近代欧洲仍然遭受着中世纪神学道德观蒙蔽的现状,尼采坚定地向世人宣告了他与主流道德观截然相反的善恶价值判断。他坚决反对传统基督教教义,认为基督教只是打着教化人民的幌子实则是扼杀了人们的本性,力求推翻现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他从好坏、善恶的起源开始讨论道德,又建立了一套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体系,希望借此来唤醒人们的理性与自主。

关键词:尼采;好坏;善恶;道德

作者简介:徐妍(1994-),女,大连人,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哲学专业,大连理工大学硕士一年级在读,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虽然尼采生活的时代已经距离中世纪终结四百年之久,近代的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宗教神学对于人们道德观念与价值判断的影响还是没有彻底地消除。尼采作为那个时代的反叛者,以自己超然、独到的见解推翻了中世纪神学赋予的传统道德观,重估一切价值,向世人宣扬了他“上帝死了”的檄文。而在他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善恶观是他首先需要说明并且极为重视的。了解他的善恶观、了解善恶的起源、了解他的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才能进而了解他的整个道德价值体系以及“超人”思想。

尼采的善恶观包含着好与坏、善与恶两对价值观,但是究其根本却是殊途同归的。

一、好与坏

在尼采看来,那些英国心理学家在初探道德发生史的时候总是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先把人类内心中最龌龊的部分暴露出来然后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但是尼采对于这种思想以及方法是彻底批判的,他否定了英国心理学家认为的好的观念来源于这些行为的受益者的赞许,否定了那些理所当然的“习惯”。在尼采看来,例如“不自私的行为由于总是习惯地被当做好的来称赞,因此也就干脆被当做好的来感受”[1]有典型的错误。对于“好”的判断不应该是来源于受益者的,而应该是来源于“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上层的人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的,以此来区别那些低下、平庸人的行为。究其根源不过是那些贵族希望在行为价值上和下层平民保持距离,和功利没有关系。这也就是“好”与“坏”对立的渊源。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尼采才会批判那些道德谱系学家声称的“好”在一开始就要和“不自私”联系在一起的说法。

在从历史学的角度批判了英国心理学家、道德谱系学家对于“好”的起源的假说之后,尼采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批判。因为如果说“不自私的行为的功利被说成是该行为受到称赞的根源”[2],而后又解释这种称赞的功利性渊源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被遗忘,在尼采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功利性在所有的时代都是被不断强调的,而且越来越清晰地顯示在意识中。

在后来尼采继续引导人们思考好与坏的问题是因为在词源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好”的文字,而后又将问题引到了同一概念转化。例如由基本概念的“高尚”转化出“精神高尚”,又因为“高尚”等同于“好”,于是“精神高尚”也就等同于“好”,以此类推,更多同词源的词语都含有了“好”的意义,相对的,“低贱的”、“平庸的”也就变成了“坏”的含义。尼采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好与坏”如何由最原始的单一含义转化为后来多元、丰富的“好与坏”。

关于“好人”的另外一个来源其实来源于无能软弱者的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我们要和那些恶人有所区别,让我们做好人!所有不去侵占、不伤害任何人,不进攻……像我们这样忍耐、谦恭、正义的人都是好人”[3],其实这段话的意思不过是柔弱者不去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就是好。这种最低级的自我保护行为被柔弱者坚定地拥护,并推为真理,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自我妥协而已。

二、重塑善恶观

尼采在其著作《论道德的谱系》中提到自己在十三岁时就开始思考善与恶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个问题开始写了他第一篇“文字儿戏”-他的第一篇哲学习作。可见,善恶问题在尼采的心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本身的价值又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它们对于人类繁荣是起阻碍作用还是推动作用……”[4]。在尼采最初思考善恶问题的时候他就已经联想到关于善恶自身价值的问题以及不同时代的善恶观对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在尼采对现有的道德价值进行批判时,他已经想到了首先必须要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简而言之就是要了解这些道德产生、发展的条件,了解它们的作用。但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这些现有的道德价值并没有追问的需求,他们没有怀疑过这些现成的道德,为什么“善”就是比“恶”好的?尼采正是从这些普通民众忽视并且习以为常的角度切入进而研究善恶的起源。

“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是人出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理条件对自身的行为所做的肯定性判断”[5],这是尼采对于善恶做出的定义。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尼采是这样说明善恶观念的来历的:“首先是在占统治地位的宗族和种姓的灵魂里” [6]意思就是能够有能力报恩和报复的人就是“好人”,而“好人”属于“善的”群体,他们聚集到一起并且有着共识。但是“坏人”属于“恶的”行列,没有公共意识又没有能力。在“善”的集体中,“善”的信念代代相传,想要在“善”的行列中生出一个“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善人做了不被其他善人认可的事情,他们就想通过找一些理由来推卸责任,那么被推卸的对象只能是上帝了。因此,只有这种善恶观占统治地位的集体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现今默认的道德也就是从占统治地位的宗族和种姓的道德上发展而来的。

而合乎道德与“善”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服从自古以来建立的法则就是讲道德,无论人们是出自真心的认同或者只是勉强顺应地服从,这样的结果就是道德规范被正式建立起来。而长久之后,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做着合乎道德的事情,于是人们称此为“善”。这样的“善”其实与现在社会中的“善”不是完全一样的含义,因为合乎传统的规范具有着时代特征,例如古希腊时期复仇被认为是符合传统的,那就是那时代的“善”,但是对于现今的法治社会来说,违法的事情即使是符合人情的也是不被允许的。“使人们区分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善与恶的,不是‘利己与‘不利己这样的基本对立,而是是否受传统、法制的制约”[7]。

尼采的善恶观不是以功利、善行为基础的,他认为善恶的评判只是人们出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肯定的解释。并且,现代社会的善恶观源于基督教所倡导的善恶观,即下层人的道德观—“奴隶道德”。尼采极力抨击这种道德,他认为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人有改变价值改变世界的自主权,善恶也是从人类自身产生出来的。

三、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在谈论好坏起源之后尼采就开始将道德价值与等级、阶层相联系了。尼采将人分成了两类—“主人”与“奴隶”,分类的依据不是单纯现实中出身的阶层,而是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尼采认为“政治优越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观念”[8],阶级等级与精神阶层是分不开的,所以又增强了对立的等级观念,例如“纯洁”与“不纯洁”。之后为了进一步解释不同阶级的道德价值对立,尼采通过教士与犹太人的价值观念的斗争来引导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概念。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说到“犹太人开始了道德上的奴隶起义:那起义已经有了两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对此模糊不清只是因为那起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9]。在尼采看来,所有高贵的道德(主人道德)都产生于自我肯定,但是奴隶道德却不然,它来源于对“非我”的否定,这是一种从反方向寻求价值的行动。与主人道德相对的,由于是对“非我”的否定,是带有仇恨色彩的,因而它的存在依赖于“非我”的存在,因而说它的产生需要外界的刺激。而主人道德是自发产生的价值观念,是肯定自己的产物,寻找它们的对立面也只是为了更好地肯定自我。主人道德包含着积极、自信、坦率、真实等等内涵,这是高贵的人生活的常态。但是怀恨的人则像是光明的对立面,代表着所有高贵人生活的阴暗,他们喜欢隐晦的事物,擅长沉默、等待、低声下气。由于善于保护自己,尼采认为这样的种族必然会比高贵者更加聪明,因为这样的人只有聪明才能生存下去,虽然这样的聪明对于高贵者来说只是一种奢侈的品味而已。

尼采更进一步解释了二者对于怨恨的不同态度以此来推进自己的论述,即高贵者几乎不会有怨恨的心理,也不会把敌人、不幸等负面事物看的太过于重要,因为高贵者自身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他们能够积极地看待负面情绪,自我化解。但是所有的软弱者和无能者却会无限放大那些消极的情绪,会一直保持着怨恨不能释怀。那些软弱者将不报复成为“善良”,将“怯懦”称为谦卑,把屈服称为“顺从”,一切的软弱都化身为美德。

尼采从道德相对性的角度出发,将上下两层人群对待善与恶的界定联系起来分析,上层人的善对于下层人而言,那就是恶,是不道德;而下层人的善对于上层人而言那就是对道德观的破坏,是恶。这两者价值判定尺度的不同导致对立而产生。下层人仇视上层人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通过对上层人贴上‘恶的标签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借由上帝,将“善”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由此下层人的善恶观便形成。然而,下层人必须拿上层人的善恶作为自身参照物来判断善恶,他们离不开上层人,没有上层人,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相比之下,上层人完全不会受到下层人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判定标准,“强”才是“善”,而“恶”只属于弱者。但是善与恶是相应而生的,没有恶对比的善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离开善的恶也没有办法衡量它對利益的损害。下层人的道德其实就是基督教道德。基督教是受压迫的低贱而虚弱的人的宗教,它把强大的人看作是典型的应该被诅咒的人,是“可恶的人”,就这样,基督教与一切虚弱、卑贱、失败的人携手,把自己的“虚弱”,然后进一步把“虚弱”本身看作是“善”;而把他的强大的敌人,然后又进一步把“强大”本身看作是“恶”,看作是“罪”[10]。尼采反对这样的思想,对于能够增强权力意志的东西都是“善”,而显然基督教的道德观强调的则是平庸、稳定,在尼采看来这就是漠视生命,基督教等于“颓废”与“退步”。

尼采提出的“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价值观无疑颠覆了西方近代以来一直普遍流行的道德价值观,但是对于尼采思想的误解却也给后来的西方世界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同时也给尼采盖上了一个为强权统治服务的帽子。

参考文献:

[1](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1.

[2](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3.

[3](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29 .

[4](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序P3.

[5](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序P3.

[6](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52.

[7](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M].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73.

[8](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周红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6.

[9](德)尼采.善恶的彼岸[M].赵千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P118.

[10]潘礼静.浅论“善”与“恶”的评判者[A].赤峰学院学报.2015年2月第36卷第2期.

猜你喜欢
尼采道德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格言中的体系”——尼采的“反哲学”及其写作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不再羞于自己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