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17-07-10 10:24康芬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莎士比亚

摘 要:《辛白林》是由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17世纪所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剧中人物性格鲜明且存在明显个性差异的两位女性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全面的研究来探讨莎士比亚在其后期的作品创作中对边缘女性地位的体现。

关键词:莎士比亚;《辛白林》;女性形象;边缘女性

作者简介:康芬(1987.8-),女,汉,甘肃定西人,硕士,西安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莎士比亚在17世纪的戏剧创作中更多的将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融入到了作品中,《辛白林》是其中极为典型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女性角色的塑造方面赋予了人物线面饱满的性格特色。《辛白林》中两个女性角色伊摩琴与王后分别站立在善与恶两个极端,除了性格之外在作品中的结局和遭遇也都有着明显的反差,其中对伊摩琴聪慧、美丽、贞洁等形象的塑造体现的正是作品创作者自身所定义的完美女性形象,而对王后恶毒、妖艳等形象的塑造以及其所受的遭遇和结局则体现了创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批判。其实莎士比亚有很多作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对立性,本文将就《辛白林》中的两极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一、对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中,分别从对天使形象的赞扬和对恶魔形象的批判两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对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

首先,对天使形象的赞扬。天使般美好的女性形象在莎翁的众多作品中都有展现,她们大多是善良温柔的富家千金亦或是大方美丽的国家公主且往往男主角深爱着。在戏剧《辛白林》中,这一天使般美好的女性形象被创作者赋予给了公主伊摩琴,他的爱人波塞摩斯·里奥那托斯形容伊摩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魅力温柔的人;菲拉里奥的法国朋友形容伊摩琴的聪慧、美丽、纯善、贞洁是不容侵犯的;阿埃基摩则将其比如成了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等。由此可见,创作者对伊摩琴在戏剧中是如天使般完美的形象地塑造,反映了创作者本身以及大多数男性所追求的女性完美形象的代表。

其次,对恶魔形象的批判。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一旦有了如天使般完美的女性形象,那么企业会在作品中塑造一个如恶魔般的女性形象与之产生鲜明对比。在戏剧《辛白林》中,与伊摩琴天使般完美形象形成对比的是创造者对王后形象的塑造,一位有着妖艳面容和恶毒心肠的女性。在国王辛白林面前王后会极尽谄媚;在公主伊摩琴面前王后会展现其作为后母的伪善,而这也往往与其私下里真正恶毒的形象产生了鲜明对比。然而,尽管王后在私下里非常恶毒但在明面上仍需对国王辛白林极尽谄媚,这一表现方式一方面是对恶毒女性形象的批判,另一方面又是为了表现男性的崇高地位。

二、叛逆形象的展现

除了展现对女性完美形象的追求之外,莎士比亚在戏剧《辛白林》的创作中还赋予了其中的女性角色男性特征,是一种叛逆形象的展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

公主伊摩琴在戏剧中的叛逆形象具有勇敢的特征,她勇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为了自己的爱人波塞摩斯·里奥那托斯她可以违逆自己父亲的旨意,这体现了伊摩琴对封建礼教中父权主义的叛逆,从这一点中也能看出伊摩琴为了爱情可谓是疯狂的,但尽管其为爱情疯狂她还保留的她应有的理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父亲和国家的背叛,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疯狂,或许伊摩琴会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又或许其会感到一定的惭愧,这已然不能得到明确的推论,但这却让其在戏剧中的叛逆形象表现得并不那么绝对。

如果說公主伊摩琴的叛逆形象并不那么绝对,那么王后的叛逆形象则是肯定的、绝对的并且是极富威胁性的。她所做的一切均已财富和权势为目的,对此她可以读国家辛白林极尽谄媚,可以对公主伊摩琴表面亲和善良私底残忍谋害,对其想要的东西可以不择手段用尽一切办法,她有着男性对财富和权势的野心也有着男性在争取财富和权势时的勇气,甚至在她身上这些野心和勇气超过了男性,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展现了其叛逆形象中对男性的威胁,而这也必然导致了其死亡的结局。直至今日,王后对男权的反抗以及对目标的追求显然得到了肯定,但其所用的方法却仍有待商榷。

三、边缘化的女性形象体现

在戏剧《辛白林》中,边缘化的女性形象是王后与伊摩琴两个极端形象之间所存在的共通性,而人均为了自己的目的对封建男权进行了抵抗,但结局却都已失败而告终。伊摩琴尽管违逆了自己的父亲与爱人结合,但结局仍不得不回到自己的父亲身边,这是伊摩琴最终对父权主义的屈服,而王后的叛逆则最终导致了其自己和儿子死亡的结局。

就伊摩琴而言,当面对爱人的怀疑以及刺杀时她没有选择解释与辩白,期甚至没有争取的勇气只能选择服从,或许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受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所影响,但这显然已没有的追究的必要。而王后,其对财富和权利有着野心,尽管其所作的叛逆之举对伊摩琴的毒害、对波塞摩斯的陷害、对儿子的教诲等表现除了其内心的不择手段,但其在明面上仍需依附于国王辛白林,她需要辛白林的宠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在那个时期下男性和女性之间地位的差异性,也诠释了在封建男权主义下女性地位的边缘化。

四、结语

就戏剧《辛白林》中王后与伊摩琴角色的表面来看,二者所带表的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女性形象特征,是对完美女性形象追求中对天使的赞美和对恶魔的批判。但如果结合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社会环境的局限性使得封建男权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对天使形象进行赞美和对恶魔形象进行批判的同时,伊摩琴与王后所经历的遭遇以及二人的解决也诠释了在特定时期下女性边缘化地位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郑娜.边缘女性——浅析莎士比亚传奇剧《辛白林》女性形象[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8).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的梦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