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述了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虚无,海明威传达的观点与存在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本文旨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分析如何逃离生存困境,获得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虚无;自由选择
作者简介:冯爱伟(1992.4-),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引言:
一战后,支撑美国社会根基的价值观土崩瓦解,人们面对着巨大的精神危机,整个社会处于一片迷惘消极的氛围中,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这种状态的真实写照。故事发生在一个西班牙咖啡馆:午夜时分,自杀未遂的贪杯老人迟迟不肯回家,自私冷漠的年轻侍者却急着打烊回家,清醒理智的年长侍者虽然同情老人但却有心无力,生存的困境、迷惘、虚无尽在短短的千字之中。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反映了一个道德标准缺失、价值体系崩溃、宗教信仰沦丧的一个虚无世界,人们如行尸走肉一样生存,没有追求,没有理想,对现在和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利用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找到生存的意义,获得生活的勇气。
一、陷入困境
存在主义哲學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没有秩序的、不合理的、偶然的、荒诞的。在萨特眼中,“这个世界是不透明的,昏暗的。人们无法借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去认识。人们在它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这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敌视人的、不驯服的世界。他使人感到苦闷、烦躁、孤寂、厌倦甚至绝望。”(徐崇温 42)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这个虚无世界的游离者,他们或焦躁,或恐惧,或默然,或绝望,但都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承受。
老人生活富足,但精神上的空虚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他企图通过自杀来逃离这种无助和孤独感。自杀未遂后,不愿待在黑暗、冰冷、空洞的家中,惧怕漫长的黑夜和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他来到这个干净的、有着暖暖微光的、令人愉快的咖啡馆,希望能寻求短暂的光明和宁静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被催促离开后,又不得不再次回到自己的虚无世界,忍受寂寞与无望的生活。
年长侍者是三个人物中通达明智的代表,他对生活的虚无和绝望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咖啡馆中,他能够体会老人生活的孤独,关心老人,对老人精神上的绝望感同身受,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那些深处虚无世界的年老顾客提供一个躲避黑暗、获得心灵休憩的安静之所,因为他同样活在一个幽暗而又消极的世界。在咖啡馆结束营业之后,他来到一个喧闹嘈杂的酒吧,渴望找寻片刻心灵的宁静。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麻木不仁的酒吧服务员并不能了解他内心的需求,他只能返回家中,继续忍耐一个无眠的夜晚。
年轻侍者自私冷漠,迷失在物欲冷流的社会。他虽然看似生活美满,但带给他快乐的因素可能随时消失,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缓解他精神上的贫瘠。他漠视生命,只看重眼下须臾的享乐,却忽略了只有内心的富足才能带给他永久的快乐。他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中丢失了自我和心灵的澄澈。
二、重获新生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先于本质并使之成为可能,人的本质寓于他的自由之中,在他的存在和自由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段德智 250)因此,他否认任何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先于其本质,就意味着人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来确定其本质,人的意义体现在于自由选择之中。而且萨特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因此,我不是为着去死而自由的,而是一个要死的自由的人。”(同上 254)
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孤独和死亡蔓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外在的无序世界使得人物的内心失去了生命的重心和存在的意义。生活中没有希望,没有真情,只有冰冷地物质交换和单纯的生理需求,整个世界如死灰一般无法拯救。但自由选择给主人公活下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是逃离虚无世界的一把钥匙。
老人选择了干净的咖啡馆,他虽然嗜酒但依然不忘在临走之时留下适当的小费给侍者,并对服务表达了感谢,踉踉跄跄但不失优雅和风度。年长侍者虽然看破世界的荒谬与冷漠,但依然保持着对陌生人的尊重和关怀,理解并同情老人的遭遇,当年轻侍者赶走老人时,他责备年轻侍者不让老人多待一会儿,“你干吗不让他继续喝酒呢……还不到两点半呢。”他“同情那些夜里不想睡觉的人,同情那些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要来餐馆。”(海明威456)老人选择在虚无的世界里有尊严地活着,年长侍者选择以关怀的心态对待陌生人,不同的选择都给了自己的生命以意义,让虚无的世界多了一些和谐和关爱。
三、结语
社会价值观的沦陷和世界的虚无并不是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自由选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逃离困境重获新生的机会。走出生活的阴霾,以积极的心态做出自己的选择,必然会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陈良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胡佩佩.《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存在主义解读. 文学界(理论版),4(2012).
[4]徐崇温, 刘放桐, 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