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历史的“简化”问题

2017-07-10 17:19顾土
同舟共进 2017年7期
关键词:反法西斯法西斯二战

顾土

以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偏好简单明快,而一些历史著作的书写也乐于简洁了事,但若长此以往,让这种“简化”的思维模式固定下来,对理解历史是不利的。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很多时候并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比如研究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问题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辞典包括网络百科,都称之为“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者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确切,因为从二战的起因到结局,还包含着一些与反法西斯无关的内容。

所谓法西斯,按照规范解释,本义为“束棒”,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延伸到后来就成了暴力、强权、恐怖统治之意。法西斯来自于意大利,成为现代组织也起源于意大利。早在一战时,墨索里尼就加入了法西斯组织——国民行动革命法西斯,一战结束后,他又重建了新的法西斯组织——意大利战斗者法西斯。1921年11月该组织被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以“束棒”为党徽,墨索里尼为党的领袖,强调国家地位的至高无上。

在二战中,国际间只有反对法西斯、纳粹、军国主义等国家侵略的战争才属于“反法西斯”战争;而在各国内,只有反对法西斯式的恐怖统治、种族清洗的斗争,才可以称之为“反法西斯”。

【没有一战,就没有二战】

说到二战,不能不提一战,因为二战与一战具有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可以说,没有一战,就没有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据《凡尔赛和约》称: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而引起的。尽管参战各国都自称是保卫祖国,但按照列宁的观点,其实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至于其他历史学家,多年来也达成了共识,认为有四大原因:一是经济竞争,二是殖民地争夺,三是各自的民族主义欲望,四是联盟体系的对立。所谓联盟体系,就是欧洲各国以强国为首,逐渐形成两大对立的聯盟体系;而对立的联盟体系,正是互相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的结果。

一战的结果,造成了战败国与战胜国的尖锐矛盾,这可以从《凡尔赛和约》看出来。这一合约的全称为《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说到底就是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条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5%的领土、10%以上的人口、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还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永远不得与之合并。德国丢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恰恰又成了部分战胜国的战利品。尤其是法国,力图从一战结果中永久压制住德国这个宿敌,确保法国的长远安全和利益。因此,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并获得巨额赔款。

《凡尔赛和约》之后,战胜国相继与其它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形成了战后的凡尔赛体系,重新瓜分了世界——当然,中国这个战胜国并未从中获益,反而受损。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缔结条约8项,议决案13项,构成了华盛顿体系,这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例如美、英、日、法四国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就规定,缔约国将相互尊重其它签约国在太平洋岛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一旦有任何其它国家威胁到这些权利,四国将共同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的结果,鲜明显示出部分列强在世界所获得的利益,同时又种下了下一次世界大战的诱因,德国以后走的每一步几乎都与一战相关联。

1920年,德国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动者党,简称纳粹党,在其党纲中明确提出废除《凡尔赛和约》,要求获得领土和殖民地以养活德国人,迁移过剩人口。以后,这一要求始终贯穿在纳粹政治的发展和希特勒的执政之路中。向法国算账、坚决与法国为敌,也是希特勒和纳粹的固有目标。1923年1月,因德国延期支付对法国的赔款,法国还联合比利时出动10万大军,占领德国的冶金工业中心鲁尔区,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从二战前到二战爆发,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一步步背弃了《凡尔赛和约》,1933年希特勒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然后扩军备战、兼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进攻波兰,直至法国投降,终于颠覆了一战的所有成果。

意大利虽然在一战中转为协约国,最后还成了战胜国,但一战的高昂军费开支却加剧了其国内的危机和动荡。战后初期,一年的国民总收入仅200亿里拉,大量工人失业,200万退伍军人找不到工作。意大利本来期待战后可以得到许多领土,可是在巴黎和会上,从原来土耳其的领土和前德国殖民地那里,却一无所获。卡罗齐在《从灾难走向灭亡——法西斯主义史》中写道:意大利人对和平协议中的条款非常不满意,他们觉得在和平协议桌上被盟友出卖,胜利成果已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所以,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意大利,向外武力扩张的呼声遍布全国。墨索里尼叫嚷:要么修改(凡尔赛)条约,要么进行新战争。

早在1931年,日本就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随后扶植了伪满洲国,中国因此向《凡尔赛和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调查团,最后以多数票通过调查团的报告书。而日本不满国联调查团的报告,1933年宣布退出国联,以后又废除《华盛顿海军条约》,不参加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作为协约国的主要一员,根本无视一战之后的基本格局。

一战期间,苏联与德国及其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以割地赔款的屈辱换取停战,退出大战,当德国战败后,苏联废弃了这一条约。但因为苏联政权的性质,加上又退出了大战,于是,一战后所确立的体系将苏联完全排除在外。

可以说,一战结束时所承认的国家、所划定的国界以及所达成的协议,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一概不满。德、意、日企图发动战争改变现状,而经济危机带来的大萧条更加强了这种欲望;英、美、法等在一战中获益的国家,既不想改变现状,在大萧条中也不愿意为维护一战成果而冒重启战端的风险。

一战是列强之间瓜分世界而起的战争,作为一战结果的颠覆,二战从前奏到发动,依然属于列强之间重新划定势力范围、争夺领土的战争。只不过,发起的一方是法西斯,他们想要夺取一战中失去的或尚未获得的利益,进而在瓜分世界中取得完全优势;另一方开始时也是为了如何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中多获利、少受损而在打如意算盘,只有当轴心国燃起的战火烧到他们的家里时,才终于加入到反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中。

【瓜分、牺牲弱国和小国,不是反法西斯】

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直至签订《慕尼黑协定》,是二战爆发前的重要历史,其实,这也是二战的重要内容,只是习惯上将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当作二战全面爆发的开始。无论绥靖主义还是签订《慕尼黑协定》,显然都不是反法西斯,与其称之为对法西斯的妥协,不如叫做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中的一步更合适。面对重新崛起的德国,英、法无力也不愿意立即抵抗,当时的英法报刊就认为,不值得为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地区打一场世界大战。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这是二战前夕意大利走向法西斯轴心国的决定性一步,德、意因而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2月8日,英国外长霍尔与法国总理赖伐尔共同签订《霍尔—赖伐尔协定》,居然让埃塞俄比亚割让一部分领土给意大利,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区,而埃塞俄比亚得到是意属厄立特里亚的一小块沿海地域和一个出海口。

几个强国为小国、弱国做了主,这种列强之间的协定,与以往的列强争夺如出一辙,应该说,无反法西斯可言。

1939年8月23日,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秘密附属的协议书中规定:双方除了在波罗的海地区和比萨拉比亚领土问题上达成协议外,还决定,波兰如发生领土与政治变动,苏德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分界线,划分两国势力范围;在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发生领土或政治变更时,立陶宛北部边界将成为苏德势力范围的界线。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军紧随其后,占领波兰的部分地区,9月17日,蘇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11月30日,苏联发动冬季战争,夺取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6月至8月,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也被苏联占据。这一系列与德国的共同瓜分行动,使苏联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多公里。

苏联的这一扩张之势,是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后,它不但没有坚决抵抗法西斯,还借机侵略、扩大领土,表面上是为了建立所谓“东方战线”,实际与德国毫无区别,都属于侵略战争,不应划入反法西斯的范畴。

张鼓峰、诺门罕,这两大苏日双方的战役,也不能算是苏联反法西斯的战斗,只能说是两国由来已久的亚洲争夺战的延续。日、俄是宿敌,因为中国领土而发生过一次次武装冲突,双方各有胜败。中国在二战前,是日本与苏俄争夺战中的长期受害国。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双方保证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双方还发表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显然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

二战之前,东南亚多数国家都处于西方殖民统治之下,有荷属、美属、英属、法属等,民族解放运动长期未果,当日本侵略军横扫东南亚诸国时,一些政党、政府和百姓采取了与日本侵略军合作的方式,期望借此达到民族独立的目的,但并不能因此说他们是支持法西斯的。而西方殖民统治者在二战后卷土重来,将这些地方重新沦为西方殖民地,说他们是为了反法西斯,同样难以自圆其说。

英国在二战中是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但其殖民地呢?有的殖民地并未与英国站在同一条战线,而是借着英国遭受法西斯打击之际,加紧了民族独立的进程。印度在二战中被英国决定加入对德作战之列,这使印度国大党深感丢脸和被出卖,决定独立前不在战争中支持英国,1939年11月,国大党领导的7个邦政府集体辞职。1941年8月英美两国签署《大西洋宪章》,宣布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可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丘吉尔却说:并不适用于印度、缅甸等英国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斗争因而此起彼伏,声势浩大,1942年8月,国大党通过要求英国立即退出印度的决议,随后,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尼赫鲁等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大约6万多国大党的支持者入狱。我们既不能说印度独立运动是与法西斯同流合污,而英国借二战之名,严厉镇压印度的民族独立,应该说,也并不是为了反法西斯。

在苏联境内,二战期间有的民族投向德军,站在法西斯一边,进攻苏军,当苏军赶走德军后,又反抗苏军。这是因为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以及斯大林的残酷镇压所致,将他们说成是法西斯,是不太合适的;从战争末期到战后,几十万人因此从他们的家园被驱逐出去,说这是为了反法西斯,惩罚与德军合作者,恐怕也不恰当。

【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反法西斯,说到底,应该还是众多国家、民族各自的反侵略问题,并非只是意识形态上的标志。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在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对策,而法西斯各轴心国也是一步步结为一体,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阵营鲜明的两大群体。

1934年,奥地利纳粹党暴动,杀害总理陶尔斐斯,要求奥地利加入德国。西方国家对此并无反应,反倒是墨索里尼把大批意大利军队调往边境,使希特勒未敢公开干涉奥地利,让奥地利又保持了数年的独立。

中国在二战前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从1931年开始,国土一天天沦陷,全国军民英勇反抗,早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就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但中国主要针对的是日本侵略军,而对其它法西斯国家,如德国,却在二战前处于一种相对友好的关系里。招聘德国顾问、使用德国装备,在近现代中国军队的建设史上是一贯的做法。从清末起,段祺瑞等人就曾被派往德国留学,这种培训方式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11月,德、日缔结《防共协定》,标志着两国正式结盟,但拖到1938年5月德国才要求召回全部在华军事顾问,否则“以叛国论处”。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承认汪精卫政权,德国与重庆国民政府的对话最终破裂,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中国正式加入盟军并对德宣战。

苏联一直与德国法西斯处在互不干涉的状态里,甚至共同瓜分周边国家,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联才成为反法西斯的主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才对日宣战,随后,德、意对美宣战,美国终于成为反法西斯阵营公开的一员。

二战前夕,西方各国最为恐惧的,是苏联以及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运动。1933年2月,所谓“国会纵火案”就是纳粹政府针对共产党人的一起著名事件,德国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解散德国共产党,逮捕了4000多位共产党员,包括共产党领袖台尔曼;1937年6月上台的日本近卫文麿内阁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墨索里尼一直使用武力镇压意大利境内的共产党。德、日缔结《防共协定》后,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1940年9月,在三国协定基础上,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在西方国家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的对抗中,借用法西斯的力量对付共产党,也是二战前后各种政治交易里的一种。“祸水东引”就是他们利用德国打击苏联的策略,而在东方,日本这一苏俄的宿敌,也一直被用来抵抗苏联。所以说,二战是在拥护法西斯、反对法西斯与拥护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之间交错进行的。例如西班牙内战就很典型,德国和意大利支持佛朗哥,而苏联、共产国际以及几十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拥护共和国的左翼人士组成了著名的“国际纵队”,双方都在武力、物力、人力上参与了内战,英、法最终断绝了与共和国政府的外交关系,承认佛朗哥政权。因此,佛朗哥政权并没有因二战而垮台,也没有因法西斯而受追究,一直掌权西班牙到1975年。

二战前夕,法西斯主义已经席卷欧洲许多国家,有的国家由法西斯支持者掌权,有的加入了轴心国,但按照法西斯的定义,有些不是法西斯掌权的国家,与法西斯也无太大差别,而有些拥护法西斯的国家,并没有参与到对外侵略的行列,这使得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和拥护法西斯问题,显得极其复杂。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共同宣言》,签字各国保证以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而此时,已是二战全面爆发两年以后了。这一宣言的簽署和同盟的诞生,才应该被视为全面真正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二战之后】

从1941年签署《大西洋宪章》开始,英、美就在筹划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从德黑兰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再到波茨坦会议,苏联与英、美几个大国的多次会议,依照各自实力和已经或即将占领、控制的地区,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而这一体系也是导致冷战的直接原因。

雅尔塔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和苏联,美国的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趁机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了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苏联的领土,也扩充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版图。一战后,作为战胜国一方,中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抗争;二战后,身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获得的好处依然有限。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当然是正义的,只是从二战的结果看,不能完全简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毕竟,其中仍有着当时的强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

猜你喜欢
反法西斯法西斯二战
永远很遥远
失落的国军
法西斯的“撸子”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重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西斯德国的空军建设
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战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