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5-03 李瑾 音乐周报
杜韵
近期,2017普利策大奖公布了获奖者名单,我国旅美作曲家,现年39岁的女作曲家杜韵,携室内乐歌剧作品《天使之骨》(Angels Bone)问鼎音乐大奖。
杜韵和《天使之骨》
《天使之骨》讲述了一对夫妇在后院捡到两只受伤的天使,他们将天使收留并治愈,随后囚禁起来以渔利的故事。通过受伤天使的困境以及人间世俗的贪欲,作品将“人口贩卖”这个世界性社会话题,以戏剧的形式带到人们的视线中。该剧编剧为罗伊斯·瓦伏雷克(Royce Vavrek)。《天使之骨》的音乐创作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先锋性。作品的音乐素材中可以听到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颂歌,到电子乐以及喧闹的噪音,戏剧场景、装置艺术、流行元素以及现代的视觉设计都被用在了这部室内乐歌剧作品中,从而编织出不同元素交织的复杂经纬镜像。
《天使之骨》首演于去年纽约的“原型艺术节”(Prototype festival)。这个艺术节走在潮流前端,它鼓励那些创造性的小型歌剧,并且给予女性创作者、少数族裔创作者更多机会。如今,美国、欧洲的很多大歌剧院其实都面临财政赤字、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现实。他们都会来“原型艺术节”寻找突破,寻找不一样的声音。
《天使之骨》剧照
普利策和音乐奖项
普利策奖是1917年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而设立的奖项,每年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14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旬公布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利策奖发展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如今,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让普利策奖从最初的新闻奖发展成为现在拥有文学类、艺术类在内的综合性全球奖项。目前,普利策奖由14项新闻类奖项和7项创作类奖项组成,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创作类奖项的获奖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1943年,尽管当时的普利策尚无音乐奖,却自那年开启了一年一度的音乐奖学金颁发。最终转化为一个成熟的奖项。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学金的作曲家是威廉·舒曼,他创作了世俗康塔塔《一首自由之歌》。1953年之后,每年普利策都有音乐奖颁发给作曲家。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查尔斯·艾夫斯、约翰·亚当斯等都曾问鼎普利策音乐奖。
女性话题被重提
现年39岁的杜韵出生于上海,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如今常驻纽约。杜韵也是第二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华裔音乐家。2011年,周龙曾因歌剧《白蛇传》问鼎普利策音乐奖。由于今年共有3位女性入围普利策奖的最终评选,因此,美国《纽约客》开始以杜韵获奖为题,关注普利策大奖中的女性话题。
自1943年普利策音乐奖诞生以来,只有14位女性入围最终评选,7位最终赢得大奖。1984年,塔弗·兹薇里希(Taaffe Zwilic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女性作曲家,至此之后的几十年都没有女性问鼎普利策奖。直到2013年至2015年,女性作曲家开始重回普利策:30岁的女作曲家卡洛琳·肖(Caroline Show)以题为《帕蒂塔》(Partita)的八声部作品荣摘桂冠;2015年,57岁的美国女作曲家现年朱莉娅·沃尔费(Julia Wolfe)以合唱作品《无烟煤田》(Anthracite Field)获普利策音乐奖。
據介绍,《天使之骨》酝酿了7年之久。作曲家杜韵7年前的一天,偶尔走进书店,被随手拿起的一本有关人口贩卖的故事所吸引。随后,她决定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一部歌剧:“故事很吸引我,让我开始关注这类人群。从前,我觉得人口贩卖离自己很远,那些故事发生在东南亚或东欧。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其实人口贩卖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新泽西州,在皇后区,它们给了我很大触动。”
针砭时弊的音乐奖
从近几年普利策获奖的情况来看,一些针砭时弊具有现实意义的音乐作品往往会被普利策选中。比如2012年,美国70后作曲家凯文·普茨,以“一战”题材为背景的歌剧处女作——《寂静之夜》(Silent Night),斩获普利策音乐大奖;2014年问鼎普利策的是约翰路德·亚当斯以乐队作品《成为海洋》,以唤醒人们对冰山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的关注;2015年,朱莉娅·沃尔费的合唱作品《无烟煤田》以一出强大的合唱和六重奏清唱剧,唤起人们对20世纪初宾夕法尼亚煤矿生活的关注。这些获奖者的创作要么关注当下,要么在创作手法上勇于创新。历届获奖的作曲家作品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样的当代音乐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经典手法有机结合。
从近几年女性作曲家的创作频繁问鼎普利策也可以看出,这个一向以男性为中心的创作领域,其重心已开始偏移,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在创作领域凸显她们的才华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