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读书。因为只有在书上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高标准的人;诸位在学校读书,主要就是要学做人。学生在校求学,为的是为他将来职业做准备。然而除在课堂以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运动场上,都是在做人,亦当学。在课堂读书求学,那只是学做人的一部分;将来出了学校,有了职业,还得要做人。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读书亦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我此所讲,乃指我们离开学校后,不论任何职业、任何环境而读书,这是一种业余读书,这种读书,始是属于人生的大圈子中尽人应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今问此种读书应如何读?下面我想提出两个最大的理想、最共同的目标来:
一是培养情趣。人生要过得愉快、有趣味,这需用工夫去培养。社会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们觉得人生乏味,对人生发生厌倦,甚至于感到痛苦。譬如:我们当教师,有人觉得当教师是不得已,只是为谋生,只是枯燥沉闷,挨着过日子。但当知:这非教师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试问:要如何才能扭转这心理,使他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有价值?这便得先培养他对人生的情趣;而这一种培养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读书。
二是提高境界。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两种境界并不同。并非住高楼美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没有。也许住高楼华屋,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并不好。或许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环境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却尽好。要知人生境界别有存在。这一层,对青年人讲,要多读书才能体会到此。我们不是总喜欢过舒服快乐的日子吗?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若我们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该好好学做人;要学做人,便得要读书。
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说到此,那么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便可得益无穷。还有《老子》,全书只五千字;《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花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心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們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分,不论是人生部分,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是趣味无穷。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我们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实乃人生之幸事!
第三是博闻类。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当作是消遣。
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选自钱穆《读书与做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