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狭隘、文笔凝滞是中学生写随笔的“拦路虎”之一。那怎样才能开通文思,进行多维联想,进而阐发社会现象,揭示生活哲理呢?
一、选准“由此及彼”的“此”。“由此及彼”的多维联想始自“此”,“此”是由头,是发端,必须与“彼”有着内在联系,“此”与“彼”之间应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定好“由此及彼”的“此”,多维联想才能自然地展开。作者“能近取譬”,将“此”定为杭州的“水”,定得准确、形象,发散性强。“西湖之秀”“钱塘之雄”“运河通畅”“名泉涌流”成为了生发联想的理想原点,为“思辨经济规律”提供了多种思维方向。
二、说透“由此及彼”的“彼”。这里的“说透”有两层意思,一是多维展开,二是精准对接。“多维”即多立面地揭示“彼”的内涵。作者从水的多种自然属性出发,逐一揭示“G20杭州峰会”的关键内涵——“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显示出了思考的深邃和联想的多元;“精准对接”指的是“此”的自然属性与“彼”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规律的联系自然且不生硬,远离牵强附会。例如文章说“水往低处流,是取势”,这是水的物理属性,进而联想到“创新是蓝海、是洼地,是世界经济之水的流向”“寻找新的增长点,正需要顺应浩荡的创新潮流,寻找更开阔的水域”,如此阐述,就把“水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实现了无痕对接,使“创新”具有了地域元素,对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入浅出的形象化诠释;又如接通“活力”这一关键词时,文章运用“淤积”“阻塞”“缺少流速”“容易决堤”“疏通淤堵、开渠导流”等与水关联的词语,化深奥抽象为具体可感,于是,由“水”至“创新”的联想实现了“彼此交融”,“让世界经济如大河奔涌,充满活力”这一结论水到渠成。
三、写好“由此及彼”的“及”。“及”是连通“此”与“彼”的路与桥。随笔中联想的“路”与“桥”應避免单线性,力求多向发散,最终“殊途同归”。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谈古说今,时而引《咏钱》诗、《庄子》语以及“鲧禹治水”的典故,时而引当代经济学术语“流动性”等,并多次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习近平主席的原话,还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赞语,通过“同样可以借水来理解”“也可放之于经济治理”“经济也是这样”等语句,实现“由此及彼”,且“及”得丰富多样,灵动圆润。“此”与“彼”在此形成叠加效应,道清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