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文坛

2017-07-10 21:53
小说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学界大人物李敖

我们沈家,无偿捐了成千上万的茅盾先生的珍贵手稿,我们要的是尊严,不希望看到恶意炒作。

——著名作家茅盾(沈德鸿)一份9000字的手稿以1207.5万元的天价拍出,打破中国文学作品手稿拍卖的价格纪录,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官司。茅盾孙媳第一次庭审后,听到有人评论,认为茅盾亲属看到拍卖那么高,眼红了。她才说出了这样的话。

这本书可以说是洗刷了文学界多年的‘耻辱。不管文学界自己承认不承认,但舆论上总有声音在说,文学已经不关注现实了,对现实很多问题没有回应。大家觉得是律师和经济学家站在社会前沿,文学家退后了,而且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来自文学界的“托辞”:现在多元化了,电影,电视,游戏,大家不关注文学了,这是第一种;还有一种托词是,文学要回到本身,也就是文学本体论;再有一种说法,现在新闻报道很发达,各种杂志、报纸对腐败案件人物报道都很深入,看小说不如看报道,不过瘾。《人民的名义》这本书都做到了,它触及了很尖锐的社会问题,而且现在造成了这么大的反响。

——这是评论家解玺璋在《人民的名义》分享会上的发言。

一个小人物有个发泄的地方,当然也不错啦。可这不是什么文化现象,根本是一种暴露狂,自己吃个什么菜呀、搞个新发型呀,都可以放上去,这是另类的心理变态。

——李敖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如今的微博现象。李敖话锋犀利,不少女星都曾被他公开批评过。一向以狂批女星引人关注的李敖说出这样的话让人毫无意外。可是,微博难道就只是大人物的专属?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和关注,大人物的微博又有谁看?

王小波的年代是有趣的灵魂太少,现在是有趣的灵魂太多;王小波的年代是信息匮乏的沉默时代,现在是信息盈余的喧嚣时代。王小波对于70后的意义已经不存在,那么他对年輕一代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

——每年的春天,文艺界和小资们都会追念三个人:王小波、海子和张国荣。在这样的快餐时代,这种现象实属异数,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面目却愈加清晰。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杂文的讥诮反讽,小说的天马行空,他的激情浪漫,他的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青年作家、“朱自清散文奖”获得者蒋方舟,在主题为“如何成为一只闪闪发光的猪”,王小波主题沙龙演讲“从沉默的大多数到喧嚣的大多数”中,抛出了一代人的思考。

猜你喜欢
文学界大人物李敖
李敖狱中“贴纸借光”
政治与文学之间
大人物也曾是猫奴
开庭了
如何搞定大人物
90年代以来文学界出现过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