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玲,薛纯琦,李生涛,吴 夏,赵晓宇
(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
四川盆地高磨区块龙王庙储层岩性特征及其孔隙特征分析
王丹玲,薛纯琦,李生涛,吴 夏,赵晓宇
(长江大学,湖北 武汉 430100)
研究区在寒武纪时位于上扬子地块的西部,是扬子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内沉积盆地的一部分。根据钻井资料、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等分析,对龙王庙组储层进行了研究。通过结合实验测试资料对高磨取龙王庙储层岩性及孔隙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龙王庙储层岩性特征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花斑状白云岩;储层孔隙特征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溶孔溶洞3种。
储层;岩性;孔隙;特征
龙王庙组由卢衍豪于1941年,在云南昆明西山滇池西岸的龙王庙附近创建。但是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在2012年之前,勘探程度相对较低,截至2012年初,盆地范围内除威远构造之外下古生界钻井仅64口,其中志留系完钻7口,奥陶系完钻8口,寒武系完钻27口,震旦系完钻22口。但自2012年后,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天然气勘探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获得巨大突破,世界级的巨型气田已具雏形[1]。四川盆地高磨地区龙王庙组取心及产能测试结果表明,龙王庙组宏观储集空间类型与测试产能关系密切[2]。本文仅以储层岩性及孔隙特性进行分析与阐述。
通过对区内取心井段的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笔者认为龙王庙组储层在岩性可分为3类。
1.1 颗粒白云岩
颗粒白云岩主以砂屑白云岩、少量鲕粒白云岩及生物碎屑。其中砂屑白云岩最为常见且结构清晰,多为中—细粒砂屑白云岩,砂屑含量高达60%及以上,磨圆度较好。主要发育在颗粒滩的主体部位。经过成岩作用,颗粒间原生粒间孔部分残留形成重要储集空间,经过表生岩溶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可以沿残余粒间孔发生溶蚀形成扩大溶蚀孔洞。少数样品可见渗流粉砂,可能存在表生岩溶作用。扫描电镜下可见白云石晶内存在微孔,可能是埋藏溶蚀作用形成的。
1.2 晶粒白云岩
晶粒白云岩以粉—细晶白云岩结构为主,可见细晶白云岩晶粒且晶型完整性较好。研究区中,少数白云石孔径与晶粒大于或等于白云石,所以白云岩晶间孔不一定生成于白云石化作用期间,且不具有多面体孔特征,晶间孔边缘的白云溶蚀现象明显。即推断研究区中白云岩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产物,并不具备产生晶间孔的条件。不规则的溶蚀孔洞或具明显顺层分布特征、或呈杂乱分布,为表生岩溶作用所致。
1.3 花斑状白云岩
岩溶水通过早期斑块状孔隙和微裂缝的缓慢填充溶蚀从而形成了斑块状构造。花斑状白云岩是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造成的,即有孔部位充填沥青而显示深色、无孔部位为浅色,从而形成斑驳状。薄片观察表明,花斑状白云岩充填沥青的部位(深色部位)与无沥青填充(浅色部位)白云石的晶体大小区别较小;通过高石10井(4 632.66~4 632.87 m层段)取样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花斑状白云岩的浅色和深色部位白云石有序度和碳氧同位素是相似的:有序度分别为0.46和0.45、碳同位素分别为-1.08和-1.10(‰,PDB)、氧同位素分别为-7.14和-7.16(‰,PDB),说明成因可能相似,非均质性在成岩早期就已存在了。所以上述证据无法证明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或差异性重结晶。花斑状白云岩的储集空间有2类,一是针孔型,二是孔洞型[3-5]。
2.1 孔隙类型
通过对区内取心井段的岩心观察及薄片鉴定,认为龙王庙组孔隙类型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溶洞和裂缝、缝合线5种[6]。前3项是主要储集空间。
2.1.1 粒间孔和粒间溶孔
主发育于砂屑、鲕粒和生物碎屑等颗粒中,经过成岩作用的原生粒间孔有部分残留后形成了该类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经过表生岩溶作用(或埋藏溶蚀作用)沿残余粒间孔发生溶蚀后形成扩大的溶蚀孔洞。粒间溶孔既属粒间孔亦属于次生溶孔,且常半充填粗晶(鞍状)白云石及自生石英[7]。
2.1.2 晶间孔和晶间溶孔
晶间孔多发育于晶粒白云岩中。多呈三角或多边形,且可见沥青充填。晶间溶孔通过晶间孔溶蚀扩大形成,其形态不规则,孔隙边缘常见溶蚀痕迹。不规则的溶蚀孔洞有的具明显顺层分布特征、有的呈杂乱分布,为表生岩溶作用所致。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主要分布于粉—细晶白云岩中。
2.1.3 溶孔溶洞
龙王庙组岩溶的发生,与地表抬升,强烈的剥蚀作用有关。志留系沉积后经历了几十个百万年形成古岩溶,二叠系时期沉积上覆。龙王庙组白云岩中的溶蚀孔洞很可能和这期岩溶有关。溶蚀孔、洞或顺层分布、或呈杂乱分布。
2.1.4 裂缝、缝合线
龙王庙组还偶见裂缝及缝合线。裂缝的主要作用是对渗流能力的改变。多数可见的溶蚀成因缝为压溶缝。
2.2 孔隙度渗透率分析
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对孔隙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岩样中储集空间的大小。而针对于渗透率的研究能够判断油气在岩样中的流动性。所以,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研究对实际生产预测有利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直方图(见图1)。
图1 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直方图
从高磨地区龙王庙组毛细管压力曲线可以看出:孔隙度>4%的样品在图中表现为双平台特点,说明存在双重孔隙类型,即基质孔和溶蚀孔洞。孔隙度介于2%至4%间的样品在图中表现为单斜特点,即主要为基质孔隙。孔隙度<2%的样品为高平台特征,说明主要为微孔。
2.3 不同岩性储层的物性对比
根据磨溪12、磨溪17两口井配套的孔渗和薄片资料,对本文中3种主要储层的物性进行的统计(图2),孔隙度最高为10.48%,渗透率最高为11 mD。
1 颗粒白云岩; 2 晶粒白云岩;3 花斑状白云岩
其中,晶粒白云岩的物性最好,孔渗平均为5.5%和1.92 mD;颗粒白云岩次之,孔渗平均为3.44%和0.04 mD;花斑状白云岩相对最差,孔渗平均为2.48%和0.33 mD。但是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柱塞样品的孔渗数据的代表性可能并不强。同时,在花斑状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中存在异常高的渗透率,指示有裂缝存在。
1) 龙王庙组储集岩性为白云岩,主要岩性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花斑状白云岩。
2) 储集空间有5种,以粒间孔、晶间孔、溶孔溶洞为主裂缝、缝合线为辅。
3) 龙王庙组孔隙度为2%~18%,平均约为4.28%,储集层厚度为20~60 m,平均约为 36 m。孔隙为双重孔隙类型,即基质孔和溶蚀孔洞;储层具有微观低孔渗,宏观高空渗的特点。
[1] 汪涛, 胡明毅, 高达. 四川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沉积相研究[J]. 中国锰业, 2016(6): 8-11.
[2] 李天生.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成岩特征与油气储集性[J]. 矿物岩石, 1992, 12(3): 66-73.
[3] 曾德铭,石新,王兴志,等.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分布[J]. 天然气工业,2010,30(12):25-29.
[4] Loean J P,Purser B H. Distribu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Holocene ooids in the Persian Gulf. In:Purser B H,eds. The Persian Gulf,Holocene carbonate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in a shallow epicontinental sea[M]. Springer-Verlay,1973.
[5] 田艳红, 刘树根, 赵异华, 等. 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6): 671-683.
[6] 高树生, 胡志明, 安为国, 等.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气藏白云岩储层孔洞缝分布特征[J]. 天然气工业, 2014, 34(3): 103-109.
[7] 万晶,孙玉朋. 颗粒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演化的主控因素[J]. 断块油气田,2009,16(4):60-62.
An Analysis of Reservoir Lithology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Dragon King Temple in Sichuan
WANG Danling, XUE Chunqi, LI Shengtao, WU Xia, ZHAO Xiaoyu
(YangtzeUniversity,Wuhan,Hubei430100,China)
In study of the Cambrian in upper Yangtze massif in the west, we find it is a part of Yangtze craton basin development on the plat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rilling data, including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and cast thin section, we come to study the reservoir of the group. Based on the high ground from Longwangmiao reservoir, lithology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with experimental test data. Dragon Templ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mainly divided into 3 categories, including grain dolomite, grain dolomite and dolomite grannophyr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pores will cover 3 pores, namely intergranular pore, intergranular pore, dissolution pore cave.
Reservoir; Lithology; Porosity; Characteristics
2017-04-06
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47002)
王丹玲(1993-),女,河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藏描述,手机:18622609665,E-mail:645730557@qq.com.
P618.13
A
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17.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