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君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体会到:有的学生虽然能做到仔细观察,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了不少词汇,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我把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那么,该怎样提高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呢?我用的是:“读、写、议、改”的教学方法。
一、读写结合,培养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是如何把有关的人、事、物、景写具体的,揣摩文章的表达技巧,懂得如何表达更好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周总理的睡衣》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我便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样的结构,分几个层次写?并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描写外貌和动作的词句。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掌握了有关内容,知道了这段是先具体后概括的结构,是分两个层次写的。并了解到:邓奶奶“戴着眼镜”“又穿上了线”“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的打结。”这些外貌和动作是属于具体描写,集中地反映了邓奶奶做事认真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作者的表达技巧。
但是,单靠上面的“读”是不够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读写结合。丁有宽老师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读与写的结合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我在教学上面的内容后,即进行相应的训练。让学生仿照“邓奶奶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这一段写一些模仿性的片段。如:“刘老师给学生补课”“王刚同学给阿姨修自行车”等。这样,学生写作文时,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如此训练,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议改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要获得主动发展,必须学会自己修改作文。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巩固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很重视自改能力的培养,而自改是在读议中进行的。因而必须先教给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如教读《周总理的睡衣》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句话:“她戴着老花眼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跟“她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这句话相比较,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话在表达上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得到答案:这两句话讲了同一件事:邓奶奶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但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就不同了。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具体,第二句话只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件事,第一句话不仅告诉我们一件事,还具体描写了邓奶奶的动作和神态。从这些具体的描述中,表现了邓奶奶一心为革命和艰苦朴素的高尚品质。这样的描述具体动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怎样写才能使作文在表达上更具体。
按上面的方法,我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改训练。如写《李老师改作文》的片段。我出示小黑板,这是一位同学描写李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情景:“……房间蚊子很多,李老师正埋头给学生批改作业,他手里拿着笔,不停地写着,有时露出满意的笑容……”学生看完这个片段后,我便启发学生: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生答:环境描写——房间蚊子很多;动作描写——埋头给学生改作业,手里拿着笔不停地写着;神态描写——有时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的描写具体吗?我们应该怎样修改呢?这样,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言,真的把内容说具体了。最后要求学生把经过修改的片段写下来。兴意正浓的学生立即投入自己的杰作。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房间里的蚊子犹如轰炸机一般,一阵阵的发出挑衅,李老师却顾及不了这些,依然那么入神地批改我们的作文,样子很‘潇洒,你看他有时愁容满面,举笔沉思,有时双眉紧锁,手中的笔不时地在作业本上打钩、画圈、划线……有时面露笑意,红笔一挥,笔尖便沙、沙、沙地吐着字,末尾还打上了感叹号……”这样的自改练习,最初是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习惯,作文的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实践证明,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读、写、议、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之后,才能把丰富的生活素材更好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