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我自从由数学教师转为物理教师以来,经过了几次新课程的改革,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课程章节安排和课本内容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出适当的调节或变动,现归纳如下。
1.章节安排难度偏大
对于刚入门物理学科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长度的测量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学生不易掌握,且容易忽略,而后面学到的有关测量工具的读数又不需要估读,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建议教学时,可以将《机械运动》安排在上学期的最后一章讲解。《质量与密度》这一章相对《机械运动》难度大些,且关系到计算和实验操作细节较多,不适合放在上学期最后讲解,容易产生“夹生饭”,放在《机械运动》之前讲解比较合适。
2.部分知识陈旧
主要体现在电学部分,由于现代化家用电器的发展较快,部分常见的用电器及附件已经退出家庭舞台,比如,手电筒,白炽灯,电炉,电视天线等。现在学生们用的基本上都是LED手电筒,电路较复杂,与基本电路差别较大,不必用手电筒讲解基本电路;白炽灯、电炉已被国家明令淘汰,家庭已经很难见到了,学生不易看到内部结构;随着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现在的电视几乎都没有室外天线了,遇到这样的问题,还要劳神讲解一番,学生还似懂非懂。
3.知识点的缺失
在讲解摩擦力时,要讲到另外两种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方面,它们与滑动摩擦有很大的区别,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却不随外力(速度)的大小变化;而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在接触面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在电学计算中,电阻串、并联的公式应用很多,课本中却没有公式的推导,甚至都没有出现过这两种公式,教师必须附加一节推导电阻串、并联公式的内容,包括n个不同电阻串、并联公式的推导及应用,n个相同电阻串、并联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4.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衔接
物理分析计算和单位换算方面与数学学科的联系较多,比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有关的单位换算就需要负指数;杠杆的平衡就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比例问题;电学的分析计算就用到反比例函数、比例变形等问题。在化学方面的联系主要是:分子、原子的结构;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酸、碱、盐溶液的概念;各种燃料燃烧后的产物等;甚至还要讲解化学反应与原子反应的区别。
人们常说:数、理、化不分家。这话一点也不假,上述遇到的数学、化学知识,就需要我们物理教师给学生提前预备好,并适当给予附加讲解。若没有一定的数学、化学知识功底,就很难教好物理这门学科,若碰到勤学好问又善于创新思考的学生,要想教好他(她)们,恐怕就需要老师具备数、理、化全科教学的能力了……
以上拙见只是本人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部分解决方法,有些问题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愿同广大教师共同交流教学经验,更希望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