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袁波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开放教育视角
1.由线性到复合的课程模式变化
斯宾塞在《教育:智力、道德与体力》中写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唯一的答案是——科学。”这是当时时代的要旨,更构建了现代主义范式的基础,对当时的美国思想和教育理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康(Hans Kung,1988)称后现代主义为“大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变革,带来了新认识论的转变,这一转变对教育与课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范式的变革,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1]。正是由于主导教育领域秩序的系统网络正在不断发生变革,迫使构成现代主义课程模式中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由清晰明确变得模糊,其中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变得更加难以明晰。这种改变使得原有古典科学中的对称的、简单的、序列性的秩序不复存在,反而是具有非对称性的、混沌的、分形的秩序开始在后现代科学中逐渐形成,逐步从封闭性系统移向开放性系统中,并逐步具备了一种全新的特性。
2.教师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变化
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尽管跑步者和跑道不能一分为二[1]。由范式变革引发的课程模式中关键要素的变化,让我们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开放教育视角来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其中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改变就是“教师与学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教师的“教”转变为“一个群体”围绕相关课题而进行的共同探究、交互和对话过程。后现代哲学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论,使得教育学成立开始的大课堂式的共性教育和近现代所提倡的个性教育开始向个体教育转变[2]。相得益彰,美国在最新版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提出的新版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养育有知识、技能和信心的具备体育素養的个体,使他们享受终身健康的体育活动生活方式。由此可以得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最大程度个人化,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开放教育视角下单元构建策略
1.单元计划的制订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特征
单元计划的制订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是教育理念执行和实施的关键,在开放教育视角下,发挥学生的主体特征是制订单元计划需要考虑的核心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特征,就是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权利。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博士把学生的主体权利归纳为:生命健康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运动权;学习权。
2.运动技能形成中关注学生学习意识的变化
从学生(运动学习者)的视角来分析,学生是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提取、身体练习的体验来形成和掌握教师(运动学习传授者)所传授的技术动作的,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是身体与意识协调配合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试错体验过程。图1是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在接受了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以后,个人运动特征和身体意识变化的关联图,也是“身体知”的一种运动学习体验。任何技术动作都是一个由众多影响因素构成的整体,学生是在由视觉、感觉、触觉、知觉和动觉协同后感受到的复杂的试错体验过程。以往体育教师关注的点是掌握运动技术方法的传授,但实际上在开放教育视角下,对学生主体进行运动技术传授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不会到会的过程,也就是关注学生主体在运动学习过程中身体意识的变化,这才是做到使得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关键。
3.明确在运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理清和明确教师与学生在传承运动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从开放教育视角制订单元计划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制订单元计划的过程中,处理好各项要素的关系才能够从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在运动文化传承过程中切实把握“我”——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我”为主体的运动技术学习单元。图2中给出了教师、学生与掌握运动文化间关系的变化,其中包括教师(教授主体)对学生(学习主体)以及教材(运动文化)的客体化认识过程;学生(学习主体)对教材(运动文化)的主体化认识过程;教师(教授主体)和学生(学习主体)对话过程。构成教学关系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认知系统中,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认知——主体化和客体化过程,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对话过程,只有关注到了对话过程才使得运动文化传承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把握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运动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培养新人)的目标。
三、探析以“我”为主体的单元构建
基于以上的认识,单元构建时要突出的是学习主体学生的感知、意识、身体及各种关系的把握,这样才可能使学习主体的学生知道学的是什么,自己学得怎么样。而教师在了解学生、了解内容的前提下,才可能构建出让学生满意的单元。为此,笔者尝试基于学生(“我”)为主体的单元构建,制订水平四滚翻单元的教学计划(见下表),期望能够给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单元构建提供参考。根据教师指定情境,运用任意翻滚技术或者串联技术,规避情境中危险的能力,教师进行评分。
参考文献:
[1]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
[2]孙喜和,潇健,马飞,于涛.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特征的析出及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4(4):94-100.
[3]渡辺悦男.器械運動学習における児童の運動共感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スポーツ教育学研究,1993(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