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示众》

2017-07-09 12:40蒋长秀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示众文本细读结构

蒋长秀

摘 要:鲁迅的《示众》有着丰厚的内容和特殊的结构,它以短短3000字左右的文章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和"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去探讨《示众》在结构上和小说细节的呼应,共同揭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关键词:外聚焦视角;文本细读;结构

《示众》是一篇结构独特的小说,在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3月所作,最初发表在1925年4月13日《语丝》周刊第22期,后收入《彷徨》。这篇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而只是如同戏剧一样,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描绘了在一个酷热的夏天,一群人围观“示众”的场景。“据说,鲁迅自认为《示众》是《彷徨》集中艺术最完整的,这篇小说从二十年代起就不断引起研究者注意”①,示众在结构上的塑造和内容上的丰富是极为突出的。

一、内容上对主题的揭示

小说《示众》在篇幅上极为简短,但包含的信息却是巨大的。“鲁迅善于选取最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典型情节,加以剪裁组织,结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艺术境界”,②在《示众》中也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借一斑以窥全豹”③,《示众》借一次“示众”的行为中众人的反映从暗处点明了“示众”的多次性,从而在内容上揭示了主题。例如孩子看到“示众”这一行为时,“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明明之前还在百无聊赖地看铺子叫卖,却在看到“示众”行为的那一瞬间“飞到马路的那边”,可见看客的生命意义就在于看热闹。在最后互相看完各自的热闹之后,大家在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车夫摔倒,大家又开始看新一轮的热闹,这种麻木、毫无生机的行为正是看客们的日常生活的写照。梁启超在1900年发表的《呵旁观者文》中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的人,莫过于旁观者”,“‘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之人性质也,是即‘无血性三字为全国人所专有物也”,④这似乎成为《示众》中众人的最真实的评论。小说中淡化了情节、对话,在少有的对话中还将它们各自分开,没有丝毫的答复以及完整的对话——“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嗡,都,哼,八,而,……”“他,犯了什么事啦?……”“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等等,這些对话没有人回应,在文章中显得极为突兀,这种将人的话语模糊化,是否也是一种将人的话语权的剥夺的写照呢,亦或者是对看客话语的无用性的强调呢。小说借出场的18个人物,在3000字的小说中写了一群看客,通过各色人物的不同行为去表现同为看客的麻木性和可悲性,内容的的对立统一共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中国人看客的麻木不仁,对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二、结构与内容相呼应升华主题

参照热奈特对视角类型的划分方法,将叙事文划分为三个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性。《示众》中主要使用外聚焦型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⑤,鲁迅在《示众》中通过描写一个简单的生活剖面,形形色色的看客在他的笔下陆续出场,而这种外聚焦型的视角贯穿了整篇文章。

文章开始描写了“首善之区马路上”、“火焰焰的太阳”、发光的“沙土”、“狗”、“乌鸦”“铜盏相击的声音”等等,展开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异常安静燥热无聊的环境,与紧接着出现的人物形成映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行为特写,将一个个人物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在我们的眼前。看到“示众”的行为“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用绳子栓着“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秃头的老头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小学生”,“一个工人似的粗人”,“一个挟洋伞的长子”,“一个连嘴都张得很大的瘦子”“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大汉”等等,这些人物的行为通过外聚焦型视角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对这些人物的刻画都只是为了将他们作为“示众”行为的外化,他们中间的看客不仅是在看这“示众”的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同时也在互看,看客与示众者的角度在不经意间又在互换。例如“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那眼睛正在看他的脑壳。”这平淡的描述中、外聚焦型视角下,将胖孩子与穿白背心的人眼神的交汇,再次形成又一视角的对立,胖孩子与穿白背心的人处于“看”与“被看”的两端,可是二者之间又可互换。当胖孩子打量犯人时,却也成为犯人眼中的图景,示众的到底是谁,在此时便使人产生疑惑,似乎人人都是看客,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此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⑥。小说以视线不经意间的转变,将看客与被看人之间的地位交换,犯人和孩子在某种意义上便开始等同,看客命运的最终走向的相似性,是对整个社会中的人的命运的暗示。在外聚焦型视角下,这一出“示众”,它就像摄影机,摄入所有的场景,却没有一句解释说明,叙述者极为冷静克制的描写,与故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对所发生的事作冷眼旁观,这也是另一种看客行为,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被牵涉其中,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在结构上的创作使得文章再次得到升华,促使文章的主旨揭示更加意味深长。

“鲁迅有两篇小说代表着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最高水平,其一就是《示众》。”⑦《示众》是鲁迅精心构思后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极具象征的意义,并且将生活中的看客行为以文字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揭示了国民劣根性。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6-106

[3]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程致中.《穿越时空的对话 鲁迅的当代意义》[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5-63

[6]汪辉.《反抗绝望 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46-256

猜你喜欢
示众文本细读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恶魔示众
论结构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论《日出》的结构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法制节目中的示众与警示
绑树示众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