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17-07-08 10:28柯昌文
价值工程 2017年21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

柯昌文

摘要:本文从动态能力的概念、维度、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演化机理以及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对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指出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建立一种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理论。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理论应包括:①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观。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动态能力。②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③动态能力的演化机理。④动态能力的具体化过程。⑤动态能力的变现机理。动态能力要通过一定的路径和环节为企业带来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cept and dimens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dicates some problems of the dynamic capability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research is to build a firm theory. The dynamic-capabilities' firm theory should include: ①a firm view based on dynamic capabilities. From a long-term and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 firm depends on its dynamic capabilities. ②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③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④The embodiment proces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⑤The income-generating mechanis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Dynamic capabilities bring value to the enterprise through a certain path.

關键词:动态能力;企业理论;能力更新

Key words: dynamic capabilities;firm view;competence renewal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42-04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日益剧烈,动态能力成为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动态能力理论将企业在动态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发展、繁荣所需具备的内部因素概括为“动态能力”,抓住了企业最核心的方面,并与企业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对企业在动态的激烈竞争条件下的发展、繁荣、衰落的原因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维度

Teece是动态能力研究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Teece、Pisano(1994)[1]率先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并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adapting)、整合(integrating)和重新配置(reconfiguring)三种维度。Teece、Pisano、Shuen(1997)[2]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integrate)、建造(build)、重新配置(reconfigure)内外部能力(competences)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Teece(2007)[3]将动态能力分为三项能力(capacity):对机会和威胁的感知(sense)和塑造(shape);捕捉(seize)机会;对威胁、转型(transforming)进行管理。Teece(2012)[4]将动态能力分为三类活动:确认和评估机会的感知(sensing)活动;调动资源以利用机会、并从中俘获价值的捕捉(seizing)活动;持续更新的转型(transforming)活动。Teece(2014a)[5]将企业能力分为普通能力和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是对成功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什么能成功的一种探索。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由于观察的角度、关注的重点不同,对于哪些能力属于动态能力,哪些能力属于普通能力,学者的认知会有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王建军、昝冬平,2015[6])、环境洞察能力(唐孝文、刘敦虎、肖进,2015[7])。有的学者强调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Wang、Ahmed,2007[8];董保宝、葛宝山,2012[9])。有的学者从知识基础观出发,认为动态能力应包括组织学习能力(Protogerou、Caloghirou、Lioukas,2012[10])、知识吸收能力(Zahra、George,2002[11])。有的学者强调了企业的技术动态能力(Subbanarasimha,2001[12])、竞争响应能力(Protogerou、Caloghirou、Lioukas,2012[10])。在激烈竞争中,企业环境会经常变化,由此必然给企业带来变革、转型、创新的压力。有的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包括变革能力(董保宝、葛保山、王侃,2011[13])、创新能力(王建军、昝冬平,2015[6])。企业是处于一个生态系统和网络关系中,有的学者强调了外部协调能力(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2009[14])、社会网络关系能力(罗氓、刘永俊,2009[15])。有的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应包括战略隔绝机制(董保宝、李白杨,2014[16])。企业要建立一种机制,防止竞争优势被侵蚀,这种机制被称为企业的战略隔绝机制,技术壁垒、专利权保护是常见的战略隔绝机制。企业之间到底在哪些动态能力上有差异呢?Jantunen、Ellonen、Johansson(2012)[17]认为,同一行业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感知能力上是相似的,而在获取并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上不同。Eisenhardt、Martin(2000)[18]认为,不同企业之间在动态能力微观基础的主要特征上具有共性,这些共性通常被称为最佳实践,但在细节上有异质性。

有的学者强调了动态能力是对能力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Zollo、Winter(2002)[19]把惯例、流程和能力统称为运营惯例,把改变运营惯例的能力称为动态能力。Winter(2003)[2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是企业扩展、调整或创造常规能力的能力。Danneels(2008)[21]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的二阶能力,是构建新的一阶能力的能力,而二阶市场能力和二阶研发能力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二阶能力。一些学者设计测量量表,试图对动态能力进行测量(黄俊、王钊、白硕等,2010[22])。

也有一些学者对动态能力的概念持怀疑态度。Collis(1994)[23]认为,如果存在改变能力的能力,从逻辑上说就会存在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能力,当在能力的某个层次上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在能力高一层次上的分析会使得低层次上的分析无效,能力不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源泉。Levinthal、Ocasio(2007)[24]认为,有关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动态能力毫无研究价值。Arend、Bromiley(2009)[25]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批判,认为应该放弃对动态能力的研究。Foss(2009)[26]认为,动态能力跟“皇帝的新装”一样虚无飘渺。

1.2 关于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

动态能力是由企业内的多种因素的合力形成的。关于动态能力在企业内部是如何形成、产生的,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Teece、Pisano(1994)[1]提出,动态能力由流程(processes)、位势(positions)、路径(paths)决定,这被一些学者称为3P模式。Teece(2007)[3]认为,动态能力部分地取决于企业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创业(entrepreneurial)、领导技能,以及开发、实施、修正这些惯例的管理能力。Teece(2014b)[27]提出,动态能力取决于独特的实践(signature practices)和VRIN资源。Cillo、Verona、Vicari(2007)[28]认为,动态能力是通过资源的组合来形成的,他们认为有四类核心资源是动态能力的基石,這四类资源是:员工的技能;确定劳动分工的组织结构;激励系统;组织文化。他们指出,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动态能力,其原因可能是构成动态能力的资源组合不同,或者资源组合中各类资源的权重不同。王锡秋、席酉民(2002)[29]认为,企业能力(当然包括动态能力)是知识、结构和文化三方面相互耦合所产生的结果,这三方面的耦合既可能形成能力优势,也可能形成能力缺陷。陈志军、徐鹏、唐贵瑶(2015)[30]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分权式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创业导向有利于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马鸿佳、侯美玲(2015)[31]指出,动态能力由先前经验、战略态势、核心业务所决定,并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影响。

1.3 关于动态能力的演化机理

企业动态能力是不断处于演化过程之中。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2013)[32]认为,能力演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本质上是能力的复制和重构过程。当企业现有能力不足以适应环境变化时,就需要通过能力替代、能力转换和能力进化等能力重构过程实现能力提升。

1.4 关于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

许多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他们对绩效的测量方法经常不同,对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也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可以促进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Prieto、Revilla、Rodriguez-Prado,2009[33])。一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可以提高运营能力(李锋、赵璐,2016[34]),可以提高企业战略行动的有效性(Moliterno、Wiersema,2007[35]),可以提高企业战略过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蔡树堂,2012[36]),能够在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王建军、昝冬平,2015[6])。

在动态能力促进企业绩效的作用过程中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动态性(陈志军、徐鹏、唐贵瑶,2015[30])、伙伴间合作关系(Zhan、Luo,2008[37])。Eisenhardt、Martin(2000)[18]认为,在分析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环境动荡程度比较温和,动态能力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如果是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动态能力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关于动态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知识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动态能力是不容易学习和复制的,动态能力能产生长期竞争优势(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2014[38])。也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模仿的,不能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动态能力在不同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共同点,这个共性被称为最佳实践,可以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模仿,可以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培育;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Eisenhardt、Martin,2000[18])。Helfat、Peteraf(2003)[39]对能力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认为动态能力存在行业最佳水平,虽然企业培育动态能力时具有不同的起点和路径,企业最终都将拥有相似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只能为企业带来暂时的、短期的竞争优势。

2 评论

用动态能力这个术语对促成企业成功或导致企业失败的关键的内部因素进行归纳,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也与企业管理实践相吻合。动态能力是对企业的战略能力进行更新的一种能力,是对企业的战略能力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能力;战略能力属于静态的、某一个时点的动态能力。从战略能力扩展到动态能力,考虑了时间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一些学者对动态能力概念持怀疑态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将企业的能力同等对待,没有注意到企业的能力在重要性上是有差别的,有的属于动态能力(战略能力),有的属于普通能力。至于哪些能力属于动态能力,哪些能力属于普通能力,取决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对标的企业。②对持续竞争优势与暂时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动态能力不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从而认为动态能力这个概念是无效的。资源基础观的一个缺陷是,试图寻找VRIN资源,从而一劳永逸地构建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要时间、成本允许,任何资源都是可模仿、可替代的,任何竞争优势都处于演化之中,都是暂时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要寻找一种稳定的、长期的竞争优势是不现实的。动态能力所要追求的,是多个暂时竞争优势,再将多个暂时竞争优势拼接成长期优势。

目前關于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正是未来研究的机会,这些不足主要包括:①关于动态能力的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动态能力的概念以及实证检验,没有将动态能力的研究上升为企业理论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动态能力的大多数学者是为了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因,而不是为了建立一种企业理论。因此,尽管动态能力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归纳工作,进一步提升其理论层次。②对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研究不够。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如何产生、如何形成的,其机理尚不清楚。③对动态能力的演化机理研究不够。动态能力形成后,如何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哪些力量的影响,其机理尚不清楚。④对动态能力的变现机理研究不够。动态能力形成后,通过什么路径、环节为企业带来价值,其机理尚不清晰。⑤在研究方法上,是否可以应用统计方法对动态能力进行定量研究?也就是说,动态能力是否可以测量?是否可以用一张量表对不同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量化、比较?对动态能力中的某一个维度或某一个微观基础进行测量是可能,但要将各个维度的测量结果综合起来是困难的。如果动态能力不能测量,这就意味着定量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可能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用案例法等作一些历史分析、比较分析。

3 未来研究展望

动态能力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应该是,建立一种新的、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理论。将动态能力的研究上升为一种企业理论,可以比较合理地回答企业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什么,也可以从演化的视角反映企业战略能力的动态过程,即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演化机理、具体化过程、变现机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理论应包括如下内容(见图1):①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观。动态能力是企业发展、更新的内生动力,是对企业的战略能力进行更新的能力。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企业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更能反映动态的激烈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本质。②动态能力的生成机理。动态能力是如何生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③动态能力的演化机理。动态能力在演化过程中受到哪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哪些演化模式等。④动态能力的具体化过程。动态能力是如何由抽象转变为具体、转变为产品的。⑤动态能力的变现机理。动态能力的变现机理就是动态能力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Teece D J,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556.

[2]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509-533.

[3]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28(13):1319-1350.

[4]Teece D J. Dynamic capabilities:routines versus entrepreneurial ac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49(8):1395-1401.

[5]Teece D J. The foundation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dynamic and ordinary capabilities in an (economic) theory of Firm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4a,28(4):328-352.

[6]王建军,昝冬平.动态能力、危机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7):79-85.

[7]唐孝文,刘敦虎,肖进.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90-96.

[8]Wang C L, 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31-51.

[9]董保宝,葛宝山.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107-114.

[10]Protogerou A, Caloghirou Y, Lioukas 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ir indirec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2,21:615-647.

[11]Zahra S A, George 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ualis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185-203.

[12]Subbanarasimha P N. 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dynamic competence[J].Managerial & Decision Economics,2001,22(4-5):201-212.

[13]董保寶,葛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1(3):92-101.

[14]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36-44.

[15]罗氓,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16]董保宝,李白杨.新创企业学习导向、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3):376-382.

[17]Jantunen A, Ellonen H K, Johansson A. Beyond appearances: do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innovative firms actually differ?[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2,30:141-155.

[18]Eisenhardt K M,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0):1105-1121.

[19]Zollo M, 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13(3):339-351.

[20]Winter S G.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991-995.

[21]Danneels 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econd-order compete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13(5):519-543.

[22]黄俊,王钊,白硕,顾国伟.动态能力的测度:基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76-81.

[23]Collis D J. Research note:how valuable are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15(S1):143-l 52.

[24]Levinthal D, Ocasio C.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adaptation.DRUID Debates[EB/OL].http://www.druid.dk/streaming/ds2007/onsdag/msh.html.

[25]Arend R J, Bromiley P. Assessin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view:spare change,everyone?[J].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9,7(1):75-90.

[26]Foss N.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emperors new clothes[EB/OL].http//organizationsandmarkets.com/2009/04/20/dynamic-capabilities-the-emperors-new-clothes.html.

[27]Teece D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based entrepreneurial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4b,45:8-37.

[28]Cillo P,Verona G, Vicari S. The interlink between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4(1-2):111-131.

[29]王锡秋,席酉民.企业能力缺陷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2(S3):170-174.

[30]陈志军,徐鹏,唐贵瑶.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5,29(5):59-62.

[31]马鸿佳,侯美玲.动态能力研究脉络梳理与模型构建[J].管理科学,2015(4):121-123.

[32]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4):121-134.

[33]Prieto I M, Revilla E, Rodriguez-Prado B. 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how do contextual antecedents matter[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25:313-326.

[34]李锋,赵璐.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以运营能力为中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2(160):72-80.

[35]Moliterno T P, Wiersema M F. Firm performance,rent appropriation and the strategic resource divestment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1):1065-1087.

[36]蔡树堂.动态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2(8):154-162.

[37]Zhan W, Luo Y.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apability exploitation and upgrading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48(2):227-253.

[38]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创业能力、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管理,2014,32(3):431-440.

[39]Helfat C E, Peteraf M A.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10):997-1010.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倒U型作用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产学研联盟结构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母国制度环境约束下企业动态能力与国际化区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