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孔宏伟++格桑旺姆
引言
牦牛产业经济至古以来就是藏区的支柱经济,受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的限制,产业化发展程度低下。深入分析制约因素,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提升昌都市牦牛产业经济发展水平。
牦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畜种和当家畜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牦牛是牛属动物中,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珍稀畜种资源,是世界动物中地理分布很有限的少数家畜之一。全世界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大都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及其周围海拔3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
1 昌都市牦牛发展现状
1.1 牦牛品种
昌都市现存的牦牛品种主要以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为主。
1.1.1青藏高原型
主要分布在我市境内纯牧区,为牦牛主产区。草原开阔,河谷平缓,冷暖季明显,多内流水系,适宜放牧。牦牛体躯深长低矮,体质细致,体型较小,产乳性能好,乳脂率高,属乳肉役兼用型。
1.1.2横断高山型
分布在我市境内半农半牧区,为牦牛次产区。山高谷深,垂直气候明显,有农作物秸秆补饲牦牛。牦牛体躯深长且高,似正方形,体质结实,体格较大,产肉性能较好,产绒量较高,属肉役乳兼用型。
1.2 牦牛的生产性能
牦牛属于原始品种,无专门化的经济用途,集乳肉毛皮役骑生产性能于一身,样样俱全,但都不突出。屠宰率52%,净肉率42%,早期生长快;4~5月份产乳量最高,6月份后产乳量下降,平均日产奶1.25~1.75kg,乳脂率7.30%;产粗毛0.75kg,绒毛0.68kg;平均驮运85kg,乘骑奔跑速度快,时速可达17.5公里/小时。
2 发展产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2.1 经济分析
牦牛是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特有物种,为人类提供成本低、无污染、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牦牛业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其生产的持续发展对提高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发展藏区特色经济,繁荣农牧区经济,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资源分析
青藏高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昌都市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其草地畜牧业的畜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绿色特色食品的潜在优势。牦牛是地区独特牲畜资源之一,从转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角度出发,其产品生产符合该区域经济建设的要求。
2.3 环境分析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草场资源破坏严重,草原沙化,植被退化,掠夺式的利用方式,降低了草原维持生物和牲畜的多样性以及养活草原人口的能力。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新的思路,通过增加单产来降低靠数量来达到目标的做法,进而以减轻草场的压力。可以将牦牛产业视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战略的重要部分,采用生态系统方法对生产中天然草场进行土地管理。
3 发展产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落后,靠天养畜状况明显
牦牛产区地处边疆,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尽管国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饲草生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草畜生产机械化缺乏,科研推广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使有特色的牦牛业未形成优势产业走向世界。且牦牛养殖的环境气候恶劣,植物生长季节很短,枯草期长,牧草单产低,饲草匮乏。仅靠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高寒草地获取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2 生产性能低
牦牛属于原始品种,无专门化的经济用途。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草地超载过牧,沙化退化情况严重,使得牦牛体格变小、体重下降,发情率低,空怀率高,繁殖性能偏低等症状。其产奶量低于黑白花奶牛,产肉量低于黄牛。
3.3 精细加工处于空白
牦牛相关产品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精细加工业薄弱,产品结构单一。很多牧民将牦牛直接出售,粗加工少,更无精加工,有老产品、老面孔、小规模等特点。由于经济、交通的限制,使文化、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很慢,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相对较慢。
4 发展产业经济思路
4.1 做好牦牛纯种繁育
牦牛具有高度的抗逆性,有极强的采食能力,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保种好才能经济利用好,产地各省区要做好本品种繁育,建立核心区,排除干扰,提高当地良种的品质和生产力。对牦牛的优良类群要精心选育。同时,要慎重计划搞好育种,培育专门化品种,以大幅度提高牦牛生产力。
4.2 搞好真犏牛繁殖利用
使用黄牛等外来公牛和母牦牛杂交,产生的第1代杂交优势种称真犏牛,生产性能高于牦牛,经济效益好,要大量繁殖利用。而公牦牛与黄牛等母牛交配产生假犏牛,生产性能低下,要避免。在经济杂交上要严格控制,防止不同品种的乱交乱配,造成品种退化。
4.3 改良天然草地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地,做好草原补播、种草、施肥、灌溉、防治草原病、虫、鼠、毒草侵害等工作,对草地进行围栏、水利建设等。还要加强草原监理,依法治草,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实现畜草平衡,遏制草原退化。
4.4 实施产业化开发
牦牛奶肉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绿色食品,符合世界食品新潮流。积极研发牦牛奶、牦牛肉、保健品、生化医药、皮衣系列及牦牛工藝品等系列特色产品,进一步扩大牦牛畜产品市场。加强政策、资金、科技投入力量,出台倾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创造国际名牌,扩大出口;走公司+基地+牧户的路子,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数量型向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化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促进牦牛产业经济的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农牧(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