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
摘要:本文从分析目前我国“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互联网+对现代服务产业、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等方面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综合竞争力、理论创新、政策体系、人才培养及政府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五个方面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足,以期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ernet+ to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nsumption habits, and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next research.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Key words: Internet+;modern service industry;development 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01-02
0 引言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迎来黄金发展机遇。
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在不断提高,强大的内在需求促使服务业不断推陈出新。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调整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传统的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已经越发不明显,一些跨国公司的产业基地正逐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制造业大量资本及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竞争逐渐加剧,服务业发展开始呈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产业。
三是,“互联网+”正加速对服务业进行全面渗透,以互联网思维引导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其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产生全方位影响,引发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1 发展现状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体经济,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与资源整合的优化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并带来以下变革:
1.1 引发现代服务业资源配置新方式
1.1.1 互联网企业成为全业务运营商
传统互联网公司通过兼并、控股、换股、联合等一些的资本整合及运作,加速了互联网+对服务业各业态的布局和渗透,成为全业务运营商。2015年,传统互联网企业和传统服务业企业联合不断,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出资60亿元联手成立线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口碑网,借助阿里巴巴旗下的手机淘宝和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钱包为口碑网提供移动入口,打造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深度融合。8月,阿里巴巴与苏宁合作,双方合作打通线上线下渠道。
1.1.2 传统服务业企业开始布局新业态、新产业
传统的服务业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经营模式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新新业态、新产业。原有的模式主要是服务业企业以原有的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丰富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但其并未对传统服务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只是丰富其经济增长方式及空间。互联网+视角下的服务业,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甚至变革,从顶层设计和底层架构两方面重塑产业结构和业态,强调使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跨界竞争产生协同创新,盘活了庞大的经济存量,容易产生爆发性增长。
1.1.3 互联网+大大丰富了服务业各业态
PC端、手机端作为服务入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渠道发展将成为未来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生活服务业借助互联网丰富了服务体系和模式,生活服务业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趋势。商贸业服务业正在逐渐打破原有的电商时代“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界限,渠道界限模糊化、无差异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线上线下的商品体系、支付体系、运营体系、配送体系、客户服务体系等都将逐步打通并趋于融合。
1.2 引发产业布局新变革。
1.2.1 互联网+促使城市农村资源互补对接,服务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得到有效推动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呈现结构、总量的不平衡,服务业更存在嚴重的发展不均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级政府逐渐重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企业也越发重视农村市场的开拓及培育,部分服务业城乡差距缩小明显。部分知名电商的物流配送服务均已支持大部分的农村市场配送。
如今,农村市场已成为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农民用手机就可购买全国各地的产品;同时,互联网+物流业的强势发展,大批的“淘宝村”不仅仅提供高品质农产品,一些品质高、价格低的轻工业消费品也源源不断的从“淘宝村”运往全国各地。
1.2.2 优化服务经济领域的资源要素配置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定制化和服务化,以及服务贸易成为第三产业的增长亮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其中物流、供应链服务等投资增速都很快,在我国传统的重装备制造领域出现了像一汽启明宝钢宝信、武钢自动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着制造业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不断深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配套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还有明显的差距,高端服务经济、高技术性的服务还正处在发展期。同时,加速传统的是商贸业态转型升级。
1.3 培育引导新的消费习惯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分享经济得到蓬勃发展。2015年,分享经济以网络约租车的发展为代表,并向餐饮、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领域扩散,开创了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大数据在物联网的应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社区等领域的应用带来的生产效能提升价值将不可估量。比如打车平台、健康产业、互联网金融等。
2 面临的问题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样在都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管理水平滞后及创新能力低
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连续三年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2015年的逆差1366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较弱。另外,受制于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影响,我们还缺乏一些代表行业特色的规模企业,跨界竞争的企业偏多,所以整体的管理专业化程度还是偏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方法还是单一。
2.2 理论创新发展较慢
我国的理论创新主体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服务业的态势下,部分科研院所承担了理论创新研究的任务,也吸收了一些政府的科研投资。但整体上看,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科研院校及高校由于与市场存在天然的隔阂,在理论研究的敏感性、效率及理论创新远远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而服务业企业以公司利润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所以科研创新有比较强的源动力,但由于互联网+服务业多为新型中小企业,很多创新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创新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
2.3 互联网+服务业的政策体系亟待完整
虽然我国互联网+服务业有了总体发展框架和指导目录,但相关的政策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有针对性具有实际实施效果的政策细则,各级政府在支持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各不相同,难以真正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政策导向。另外,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服务业的业态变革,容易产生政策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真空。
2.4 互联网+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步伐缓慢
目前,服务领域的企业,服务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培育出更多的城镇中等收入人群,服务业代表的是高学历、高技能、高技术和高端化服务。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开设的商贸类专业的设置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特色还有一定不同,国内的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先后开设了一批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但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及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5 政府主导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较大
很多省市都根据本省的服务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具有符合本省发展优势、有配套产业支撑的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指导意见,通过行业指导、招商引资、产业园集中规划等方式,引导产业群的短期集聚。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政策引导、行政促成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产业规模群,二是可以结合本地的优势资源,整合当地的产业结构。
但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一是人为促成的投资,产业群内的链条并非完全契合,产业集聚的自觉效应发挥不明显,资源的配置必然会出现不合理。二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的投资跟多的是冲着优惠的投资条件来的,等到政策红利用尽,必然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3 结语
现代服务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业态颠覆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本文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得出面临着竞争力偏弱、理论创新及政策支持不足、配套人才培养落后及政府主导的局限性等一些列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劉邦凡,李玲.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电子治理与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01):18-20.
[2]王海涛,徐刚,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367-374.
[3]于明言,王禹童.基于区位优势的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99-1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