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忠佩+唐桂玲+王贵滨
摘要:C断块油藏埋藏深、目的层单一、渗透率低,油藏开发一直处于低产、低效状态。根据油藏开发现状以及开发中存在钻井成本高、水驱控制程度低、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在C油藏开展改变井型试验,应用可增加钻遇油层厚度、扩大泄油面积等优点的大斜度井来开发油藏,效果良好。
Abstract: C reservoir is a fault block reservoir. The development has been in low produ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because of its deep burial, single target stratum and the low perme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high drilling cost, low water flood control and low recovery percent, C reservoir carried out to change the well-type test. And highly deviated well is used in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because it can increase the drilling thickness and expand the oil drainage area, the effect is good.
关键词:断块油藏;井型;大斜度井;应用试验
Key words: fault block reservoir;well-type;highly deviated well;application test
中图分类号:TE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37-02
1 基本概況
某油田位于黄骅坳陷西北部,目前开发的主要是其C断块油藏。该地区自上而下发育的地层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下第三系东营组、沙河街组。C断块油藏主要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沙三段3油组[1]。
1.1 地质特征
应用“标志层对比,旋回划分,地震约束,动静结合”的综合对比方法[2],完成地层对比,将C断块油藏主要目的层沙三段3油组细分为8个小层。构造形态为被断层复杂化的断鼻构造,走向为北西向,构造整体南高北低,向北西向倾没,次级断层发育。
C油藏沙三段3油组沉积相为近岸水下扇扇中-扇端沉积,细分为扇中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前缘、水道侧翼、水道间、湖盆泥五种微相。断块油藏主力层沙三段3油组纵向上油层埋藏深,含油层位单一,含油井段集中;平面上鼻状构造轴部、断块高部位、沉积微相辫状河道发育区油层厚度大。
1.2 油藏特征
C断块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具有以下特征:
①储层埋藏深,油层温度高。埋藏深度3540~3750m,油层温度135℃,接近超深高温油藏。
②主力油层纵向分布比较集中。含油井段一般集中在100m之内。目的层划分为8个小层,1、3、4为主力含油小层,单井平均一类有效厚度为11.6m/4层。
③储层物性差,属于中孔低渗油藏。有效孔隙度范围为10.2%~23.2%,平均为15.5%;空气渗透率范围是3.1~376×10-3μm2 ,平均是33.8×10-3μm2。
④储层表现为中强水敏、速敏和盐敏,弱酸敏。主力油层泥质含量为16%,粘土矿物中高岭石占60.4%,伊蒙混层占23.2%。
⑤油品性质具有“两低、三高”的特点。地面原油密度低(0.8797g/cm3),地下原油粘度低(4.53mPa·s),凝固点高(34.1℃),含蜡量高(22%),胶质含量高(28%)。
⑥油藏具有异常高压、高地饱压差的特征。原始地层压力56MPa,压力系数1.44~1.55,饱和压力18.42MPa,地饱压差37.58MPa,气油比中等,平均为101m3/t。
1.3 开发现状
C油藏次级断层发育,造成断层附近多个井区储量控制程度低。虽然所钻井位几乎都打到了油层,但部分井区井网控制程度低。该油藏共有油井总数24口,开井16口,日产油49.94t,日产水59.1m3,综合含水率54.2%。有水井8口,开井8口,日注水286m3。根据钻井资料统计,直井开发钻井成本高,单井平均钻遇1m油层,需要花费进尺193m。储层压裂和酸化为主要增产措施,部分井需要两次改造,个别井三次改造,开发费用较高。而且断块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仅为33%,采出程度低,仅为9.9%。
2 井型试验
在油气田开发中,直井应用广泛、技术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单个特殊油气田的适应性不灵活、效果差。大斜度井是解决井位部署难题和提高油气单井产能的一种新井型[3]。一般来说,井斜角在60°~86°的定向井称之为大斜度井(有的人定义为井身斜长与垂深之比大于2)。
大斜度井有着相对较大的泄油面积,开发过程中压降相对均匀、缓和;大斜度井适用于渗透率低的油藏;对于垂直裂缝发育比较丰富的油层,大斜度井在开采过程中钻遇裂缝的机会更多,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另外,大斜度井还可以控制完井长度,有效减少气锥和水锥。
C断块油藏平均埋深3645m,含油层段长96m,平均孔隙度15.5%,平均渗透率33.8×10-3μm2,已完钻井平均钻遇油层厚度20.6m。断块受井况、渗透率低等因素影响,目前注采井数少且采出程度低,井网控制程度低,油藏处于二次开发阶段。
针对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的层砂体纵向和平面分布特点,以提高砂体控制程度为原则,在钻井过程中使油层接触面积大,以满足低渗的要求;在保证井网完善的同时,井数尽可能少,以减少钻井成本;在降低钻井风险的同时,钻遇的油层要尽可能多。在C油藏开展改变井型试验,应用大斜度井开发油藏,增加钻遇油层厚度、扩大泄油面积,以改善开发效果。
3 试验效果
2014年,在C断块油藏C19-17实验井组部署3口井(其中大斜度井2口,常规井1口),开展先导性试验,已实施C19-15L和C26-17两口井。
3.1 C19-15L井
C19-15L井为一口大斜度井,完钻井深垂深/斜深是3786/4170m,造斜点井深2065.62m,最大井斜81.4°。
测井资料显示,C19-15L井全井共钻遇油层104.4m/4层,差油层23.8m/4层;其中目的层沙三3油组钻遇油层88.9m/3层,差油层13.4m/3层。该井在沙三段2油组钻遇新砂体:油层15.5m/1层,差油層10.4m/1层。试油补开沙三段3油组的15、16号层(共34m)。
C19-15L井于2014年3月中旬投产,工作制度6/2.2,日产液10.85m3,日产油9.44t,含水率13%。至2014年4月底,该井累计产油3098.62t,累计产水1523.19m3。目前采用6/3的工作制度,日产液11.56m3,日产油5.99t,含水率48.2%。
3.2 C26-17井
C26-17井为一口常规定向井,完钻井深垂深/斜深是3767/3864m,造斜点井深1497.89m,最大井斜22.1°。
测井资料显示,C26-17井实际钻遇油层2.1m/1层,差油层4m/2层。C26-17井试油补开沙三2的15号层、沙三3的16、19号层(共9m)。
C26-17井于2014年4月初投产,初期自喷,使用6mm油嘴,日产油17.26t,不含水。4月中旬下泵作业,投产后,该井日产液16m3,日产油15.22t,含水率4.9%。
两井的投产情况及井眼轨道参数可见表1。
4 结论
①大斜度井较常规直井钻遇的油层更多,可获得更多的油藏信息,有利于油藏后期开发调整工作。
②大斜度井C19-15L井投产后获得工业油流,说明大斜度井能够改善低渗油藏的开发效果。
③大斜度井应用试验取得成功,能够有效指导C断块油藏下一步的井位部署、井型优化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泽明,鲁宝菊.大港长芦油田沙三段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5):234-236.
[2]白武厚,杨莉,王春仲.长芦油田未动用储量精细评价及开发区块调整方案研究[J].天津科技,2006(06):25-26.
[3]朱礼平,吴玉君,刁素,等.川东北河坝区块大斜度井轨道优化设计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1(1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