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探究

2017-07-08 21:39陆慧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素养情境信息

陆慧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培养中国学生人文底蕴等六大核心素养,并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要点中强调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也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风向标,在此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从学校教育和课堂的层面探索如何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落地生根。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其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这里的信息素养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其后,随着对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其内涵得以不断扩充。1992年道尔(Doyle)将信息素养重新描述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多种信息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并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从技术到人文,信息素养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而是拓展为人的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备能力、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我们把信息素养界定为个体对所具有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加工、利用、评价、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素养至少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四个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方面。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家庭电脑、平板、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且很多应用软件的使用门槛比较低。以初中学生为例:90%以上的学生都具备上网查资料、使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玩网络游戏、听网络歌曲、看网络电影等以娱乐为主的信息技术能力。这些技能的获得大部分通过无师自通或与伙伴互学,少量通过课堂学习和家长指导。有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多媒体制作、动画设计、主题网站制作、程序设计等较为专业的技术能力主要通过学校信息技术课获得。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得到协调的提升,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其中还规定初中学生必须完成68学时的基础模块和34学时的拓展模块,即七、八、九三个年级每周一课时。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是非考试科目,一般学校七八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可以正常开设,而九年级则不再开设。这样有关物联网、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就被精减了,最多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传授。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养严重不足,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离“创客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三、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1.扎根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由于 “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再加上信息时代的知识与信息的时效性日益突出,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一方面结合学情对学习内容做必要的加减法,减去学生通过课外平台已经习得的内容,将这部分知识只作适当延伸,加上云技术、编程、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设计、创客工坊等内容,将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入课堂中;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信息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信息道德、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如介绍一些软件知识时,不必将具体软件的所有功能介绍得面面俱到,只需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的特点,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针对不同学段起点不一的现状,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主题活动、分层作业、异质分组等多样化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融合的学习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信息素养,发展个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将教学内容情境化、任务化,形成一串循序渐进的任务链,学生便能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构建知识体系。

2.加强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加强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补充。“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教育早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助推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了适合信息时代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學模式。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作为认知工具,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实现教学从单一学科知识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课程整合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资源、网站、搜索引擎等搜索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自然、人文等情境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的学习。

3.创设信息应用情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创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情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条件。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是基础。如建设互联网畅通的网络教室,配备足够数量的计算机并装有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其次,提供师资保证是前提。学生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只有具备整合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使他们的理论和技术跟上时代步伐。第三,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研究的工具、使学生形成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为各个学科的课程设计确定了新的出发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质量要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建立并完善符合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以此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素养情境信息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