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前,你都干了什么
1.喝杯热牛奶,很快就睡了?
这大概是失眠界最火、最温暖的“常识”,大部分人都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贴心的朋友那里听过这句话——“睡不着,就喝杯热牛奶吧!”虽然牛奶中含有的I-色氨酸能制造诱发睡眠的激素,但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表明:一杯牛奶中I-色氨酸的含量并不足以使身体激素水平发生波动。虽然也有研究表明皮肤温度上升能使入睡速度加快,不过一杯热牛奶能让皮肤温暖几分?想达到助眠效果,至少得洗个热水浴啊!
2.睡觉时得关闭WiFi?不然有辐射?
除了WiFi外,看电视和用微波炉、打印机、电脑、手机、吹风机等物品都会产生辐射,如果因此而产生恐慌,生活就没法继续了。实验结果已经显示,目前包括由无线路由器发射的WiFi在内的各式无线网络,频率虽然较高,但功率都不大,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在安全范围内,能够影响的也仅仅是皮肤表面,而且只要不是紧贴着身体,对人体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3.睡前吃奶酪,会导致做噩梦?
这个谣言,应该是来源于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小说中的Ebenezer Scrooge将圣诞幽灵的显现归于奶酪,一味指责是由于吃了面包屑上的奶酪让他夜里见鬼了。奶酪会对人们的身心产生一种奇怪的影响,这个说法还来自一个真实,但罕见的现象——“奶酪反应”。有一种古老的抗抑郁药叫做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它可以防止奶酪上的酪胺的分解,而酪胺会导致血压升高,使发生心脏病或中风的几率增高。所以虽然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现在很少在抗抑郁药中用到,但那些使用抗抑郁剂的人们还是被严格警告少吃奶酪。问题是,酪胺在食物中的含量是多变的。有时被测试的病人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另一个病人身上却出现强烈的反应。
所以,目前的证据都不足以说明晚上吃奶酪会引起噩梦。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吃完就睡或睡前吃太多的话,你可能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失眠。
起床后遗症
1.有黑眼圈了,昨晚睡得不好?
当学生难免会熬夜学习备考,然后眼睛下面就会出现明显的黑眼圈,往往好好调整休息几天就好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出现黑眼圈一定是睡眠不足所致,但也许,睡眠不足并不是唯一导致黑眼圈的原因,它还可能与身体内脏疾病有直接原因,比如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病。
2.不叠被子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健康,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杀死螨虫?
只能说这是早上偷懒的最科学“借口”。螨虫喜欢潮湿,不叠被子有利于散发水分,能一定程度达到控螨效果,但对于偏潮湿的南方来讲,效果实在很令人心碎。即使在偏干的地方,按照螨虫的繁衍速度以及无处不在的特性来说,控螨大业也不是不叠被子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专业的除螨方法。
感觉睡了个假觉
1. 睡觉时身体突然抖动,是因为神经系统以为你死了?
“睡觉时忽然的抖动,是神经系统发现你忽然陷入睡眠,很久没有活动,它以为你死了,所以它就动动,想试试你死了没有。”这条微博曾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他们争论不止,有人表示自己听说的版本不是这样:“老辈人不是都说睡觉时抖一下是在长高吗?”至于睡觉时为什么会突然颤抖,医学专家表示,目前对这种睡眠时的神经冲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所有的理论都还是推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人是因为白天紧张焦虑,所以晚上多梦;有人是睡眠时脑电波偶尔紊乱,还有人可能是有癫痫的征兆。
2.早睡早起, 8小时睡眠保证最佳工作效率?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早睡早起身体好”,也常常被灌输“8小时睡眠能保证最佳工作效率”(小学生甚至被要求9小时)的理念,23点前上床睡觉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作息时间。但是,美国睡眠专家、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布鲁斯(Michael Breus)指出,最佳作息时间根据每个人拥有的不同生物钟类型而变化,有人属于早起型,有人属于晚睡型。“早睡早起”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守则”,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钟类型,就能获得最佳睡眠质量和更高工作效率。
3.梦多影响睡眠?
有没有过那种感受:一晚上做不完的梦!时不时还来个梦中梦,玩“盗梦空间”的把戏!一觉醒来,感觉经历了几次人生轮回,身心疲惫。所以,做梦真的影响睡眠吗?梦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在睡眠时会做上四五次梦,很多人在梦后没有醒来,没有梦感,所以以为自己没做梦,那些梦后醒来的人才感到自己做梦了。许多人把睡眠看得过重,心理包袱很大,所以才有上述感觉。
入睡后你的自我意识暂停了,但大脑依旧在快速运转,并且正在进行数项对身体健康有益且必需的任务。当你做梦时,你的大脑通常试图处理你的忧愁和调节你的情绪,如此这般,梦境就能针对你的情緒提供有用的提示,并同时帮助你想出新颖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虽说“梦境与现实相反”,但很多时候梦境却赤裸裸地将你所恐惧和日思夜想的人、事、物展现出来。
4.“达芬奇睡眠”, 真的有用吗?
相传,达芬奇每4小时睡15~20分钟,这样一天下来只睡2小时左右,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这种睡眠被称为“达芬奇睡眠”,其实是一种多相睡眠,意思是把完整的睡眠时间分割开来。不少迷信这种睡眠法的人都希望通过它来缩短睡眠的总体时间,同时精神状态却可以和连续睡8个小时的单相睡眠者差不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学习。
心理学家伍兹奈克认为多相睡眠的方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脑电波和其他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生物节律是双相而不是多相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拥有一个整段的睡眠时间。而试图利用多次短暂的打盹来减少睡眠总量的做法,会让睡眠不同阶段的时间都缩减,扰乱生物节律,最终可能会造成类似睡眠剥夺和睡眠节律紊乱症的负面效果,例如身体和心理的机能减退,焦虑和紧张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