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

2017-07-08 10:43
新农村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三农现代农业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创新,要以创新的成果,推进与引领农业整体的深化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源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源于需求结构、需求方式、需求内容的整体变化,源于广大农民自身发展与增加收益的需要。通过创新新机制、新体制、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新市场,促进“三农”新型关系的构建,推动我国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

构建新型“三农”关系

(一)构建现代农业供求关系

首先,明确农业产业供求关系的本质是市场。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其次,把握需求主导。建立需求主导供求,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为需求服务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第三,把握发展态势。通过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来构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需求的升级与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与升级的发展态势。第四,把握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经由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需求、把握需求发展态势来组织产品的供给,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实现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的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第五,把握未来发展。未来,随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产业的供求主体,其角色不断位移,功能相互融合,互为价值对象的新型的供求关系正在形成。在智能化时代,主体功能相互融合正在成为重塑产业供求关系的推动力量,需求主体参与制造,供给主体参与消费正在推动供求主体角色及其功能的不断创新与变化,推动农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二)提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农业产业功能及其创新。一方面,农业向社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农业功能化创新,与其他资源相融合,实现农业新型产业资源化创新,创制新型农业产业,为社会提供新型多元化农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第二,保有生物多样性与发挥生态优化功能。农业是活体性的产业,是宏观生态系统的基础。推动农业微生态系统与宏观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构筑稳定的全社会的立体生态体系。

第三,发挥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功能。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农业是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农业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文化表现、文化产业价值、传承农村文化。

第四,创造宏观需求市场。农业的基础性功能还表现在农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形成的需求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科技应用市场,农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农业机械装备市场,以及农民的生活资料市场,农村发展的综合性的市场变化,推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构建区域发展新关系

首先,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关键是要做到三位一体。一是区域化。强化城镇与乡村发展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作用。二是产业布局,功能协调。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的区域依据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與产业布局,共同支撑共有的区域发展。三是在一个区域里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实现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

第二,推动村镇一体,实现村镇互动。特色小镇带动与引领村庄发展,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镇关系的重要表现。新型村镇一体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小镇的龙头作用,强化小镇在乡村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小镇区域性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小镇配置乡村民众生活与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小镇产业发展与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

第三,推动村村一体,实现村村互动。一是要推动特色村庄形成区域中心。以特色村庄为基础,带动周边人群聚集,形成产业、文化、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区域综合体。二是推进区域共同治理。以特色村庄为中心,在村民管理、社区治理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三是创建综合服务体。通过原有村庄服务产业功能的再造,创建对外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的产业,形成新型的乡村综合服务体。

创新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准确理解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未来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形态是农业现代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来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是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

农业的创新,要立足全产业链,以转型为手段,实现整体创新升级。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创建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第二,推动融合发展。一是要角色融合。由产业主体角色相对分割,主体功能与价值收益也相对分离,向全产业链角色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三位一体化。二是推动市场融合。实现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一体化市场转型。三是推动科技与服务支撑融合。实现科技推广向农业支撑与服务体系产业化创新转型。第三,推进农业产业的县域发展模式向优势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转型,保有地方特色,构建发展优势。第四,由劳动力支撑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向以智能装备支撑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第五,创新集群式发展。

在推进农业整体的创新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突出创新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首先,突出资源创新。重点是种质资源,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资源转换,配置新的产业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化配置与创新等方面。其次,强化智能化物联创新。以农业装备的信息化、工艺流程的信息化为基础,推进农业与社会生活的互通互联,为市场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第三,创意引领与推动产业融合。创意产业是满足人们需求内容、需求方式、需求形态向多元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形式。

推动县域经济区域化发展

县域与区域发展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各自发展的基础与运行的机制不同。县域发展常常是传统的生产导向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行政辅助,产业呈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发展向区域化发展转型。

区域化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首先,特色鲜明。一个区域的现代农业在资源、产品形态、产业功能、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其次,具有相对优势。如高端化、精品化的产品是否拥有,区域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是否健全,产业与政策服务体系是否优化,区域产业集散功能是否具备。这些元素是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优势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化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大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于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新型的产业农民。只有依靠广大的产业农民,让他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受益,才会顺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造就宏大的新型产业农民?

首先,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型。我国传统的农民是社会型农民,是“小农”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与宗族为纽带的社群生活相结合形成的相对牢固而封闭的农民社会群体。社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型,必须以农民自由流动为前提,实现劳动的要素化与资本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实,促进传统农民离土不离乡到离土离乡。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促进农民收益来源结构多元化,实现传统的劳动农民向股权、租赁、转让等“业主农民”转型。

其次,培育与组织新型产业农民。一是跳出农民的社会性,打破农民的农村居住属性,赋予现代农民的产业属性。农民就是从事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二是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环节,以农业全产业链经营的产业群体为主体,重新定义全产业链产业农民。三是跳出传统种养型农业,以农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农业产业创新为主體,培育与组织现代产业农民。

农业产业大军的不断壮大,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农业政策创设的立足点应该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首先,以提高传统农民的产业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其次,以农业资源多元化、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为基础,创制新型产业,以多元化新型产业的创建引导大众从事新型农业,以农村多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农民队伍壮大。第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促进产业大军进军农业。第四,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推动“双创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传统农民、青年学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员利用农村资源,创新创业,为广大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如何创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如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如何实施农业全球化发展等也是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来源: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三农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