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知水园”滨水空间设计实践研究
——文化元素在滨水空间中的体现

2017-07-07 13:17:27王亭亭于海伦
四川建筑 2017年3期
关键词:滨水空间建筑

王亭亭, 于海伦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延安“知水园”滨水空间设计实践研究
——文化元素在滨水空间中的体现

王亭亭, 于海伦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的资源,对于黄土沟壑、干旱地区的延安市尤为珍贵。如何挖掘该资源的潜力,通过文化要素的注入强化该空间在城市公共生活组织中的作用,成为人们必须正视的研究课题。文章以延安市方塔水库滨水空间——“知水园”设计实践为例,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手法出发,以本土文化和水文化为主线,通过文化因子梳理、传统空间营造和文化要素的加载,力图打造具有传统意蕴和文化内涵的滨水空间,为滨水文化休闲空间的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滨水空间; 文化元素; 设计

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陆地与水体接壤的区域,如河滨、湖滨、海滨、库滨等。水是城市难得的生态资源,是人们接触自然、领略自然的窗口,因而滨水空间往往是体现城市文化、承载城市活动、展示城市特色的关键节点,在城市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延安方塔水库原为城市生活供水的水源地,始建于1972年,位于城市的核心位置和东区新城的入口处。经过40余年的自然“生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繁茂多样的水生动植物。随着城市向东部的拓展,该处由边缘地段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它的建设成为带动东区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1 项目综述

1.1 现状特征

(1)位置优越:位于东区新城的入口位置,联系老城与新城,具有极佳的可达性。

(2)资源独优:延安气候干燥、水要素缺乏,方塔水库作为城市中相对稳定的水资源具有唯一性。

(3)形貌俱佳:原水库依山就势而成,依地形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开,岸线曲折变化,岸堤起伏多变。库形丰富多变、周边自然景观优美。

1.2 项目定位

鉴于延安缺水的现状,该滨水空间定位为:城市中心区以市民文化休闲活动为主的开放型城市公园。

1.3 主题立意

依托方塔水库资源,围绕水的作用、水的精神、水的品质、水的故事、水的传说,将该公园打造为人们认知水文化的窗口——“知水园”,使之成为以水文化教育启智、游赏观光、参与体验活动为主的休闲公园。

2 文化因子的梳理

从以上定位和立意可知,该滨水空间体现两大特色:“延安”——地域背景特色, “水”——项目个性特色。因此,在文化元素梳理上我们围绕该两方面展开。

2.1 延安地域文化——黄土文化

延安除了红色文化外,最具特色的是其黄土文化特质,具体体现在婚姻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表1)。

表1 延安本土文化类型及特色

2.2 水文化——传统文化

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囊括了水体所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各种文化思想的统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道、水智、水德(表2)。

在传统理念中,水最突出的品质是包容坚韧与谦让无争,这与传统的“道”、“佛”、“儒”的主旨相一致,因而,水成为“智者”、“善者”、 “高尚”等优良品质的代名词。另外,众多美丽传说、神话故事都与水相关: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断桥、瑶池等,通过情景“嫁接”丰富、光大水文化的内涵。

表2 水文化的个性要素解释

3 含情空间的营造

传统的水文化体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情感空间环境。“知水园”空间营造汲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首先,传自然之情、达“自然天开”之效;围绕绿色水体、拓展绿色空间,建构以蓝绿为主导的自然环境背景;其次,建筑采取古典园林所赋予的“露”、“透”、“瘦”的布局手法,达到“人作天开”、“天人合一”的目的。

3.1 空间结构

(1)蓝色核心:突出库、水的核心作用,空间格局依托它展开。

(2)绿色基调:围绕水体、拓展绿色空间,使之成为“知水园”空间构成的主要物质要素。

(4)街院点缀:以延安传统的街、院建筑组合,点缀于公园的外缘,既起限定空间、活化空间的作用,又以传统符号体现地域风情。

(5)廊道辐射:街院之间留出宽阔的绿化、广场空间,形成放射状视线走廊,使公园空间与城市空间得以沟通。

3.2 营造手法

3.2.1 虚实楔合

首先,公园的总体格局为:中间水、绿(虚体),四周建筑(实体)——以实拥虚、突出虚体的核心价值;其次,各组建筑以点状的街、院落形式镶嵌于绿色背景中,在外围构成了虚实相间的节律变化;最后,通过建筑花窗、柱廊、景墙镂空等形式的“漏景”,使外部虚体渗透入实体街院(图1)。

3.2.2 曲折引导

“曲”源自于大自然的天然线型,“直”又是人类理性活动的表现,他们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组织的基本表达形式,也是“知水园”空间组织的主要手法。

鼓和芦笙的配合方式,比较特别,有两个人足够,并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伴奏”。击鼓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击鼓边,二是击鼓心,鼓边、鼓心都根据芦笙和祭奠的情形而定。但鼓的声音比较小,仅就声音而言,稀稀落落,不成曲调,不像芦笙,既吹又舞,有点艺术性。

图1 知水园总平面

3.2.2.1 岸线曲折有序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三)》中写道:“水不在深,妙于曲折。”驳岸处理在可能的条件下遵从“宁曲勿直”的原则,尽量保护原有水库末端曲折的自然岸线,追求原生态的景观效果;局部的驳岸采用陡崖、浅矶、平摊以及汀步等形式打破线性岸线,以精细的变化烘托整体的曲线美。

3.2.2.2 园路曲径通幽

利用弯曲的园路将有限的公园空间有效放大,并构成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结合隔、藏、露等组景手法,将雕塑、假山、亭、广场等分置于园路两侧,利用园路的引导给人带来愉悦、期盼、惊喜等心理感受,达到“通幽”的景观效果。

3.2.3 拓扑谐和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起着限定、活化、分隔空间的重要作用,是空间形成的主要实体要素,起到点缀、标识作用。其平面形制与空间轮廓往往与周边环境具有拓扑关系,因而与环境和谐、浑然一体,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建筑模式。

3.2.3.1 平面形态

首先,与水形成“亲融”的拓扑关系。随着建筑平面形态向水体的延伸,建筑体量随之“削减”为亭、廊等传统的水边构筑物形式;建筑外缘与水共进退、随驳岸而变化,完全融于水体,构成了因水而生的亲水建筑。其次,与绿化形成“楔合”的拓扑关系。建筑与绿化交接处,避免一堵墙形式,采取错接、退台等手法,与绿色相楔合。最后,建筑与边界——道路形成“并列”的拓扑关系。建筑实体边界与城市道路平行布置,二者处于平行、并列状态,作为园区空间的结束语句。这样,既成了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拓扑秩序,又表现了简明干练的边缘空间拓扑结构,内外分明(图2)。

(a)建筑与水“亲融”的拓扑关系

(b)建筑与绿化“楔合”的拓扑关系

(c)建筑与道路“并列”的拓扑关系图2 建筑与水岸线拓扑关系分类

3.2.3.2 空间轮廓

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以波浪形的墙体、曲廊、高翘的飞檐等形式来表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拓扑关系。在“知水园”建筑轮廓线控制中,也借鉴了拓扑关系:建筑组群高低错落,富有韵律,成为“曲廊”的抽象再现;单体建筑前后层次分明,由外围中间水体依次为主体多层或高层建筑、建筑裙房、低矮的亭廊,建筑高度层层降低,向水面伸展;建筑高耸、垂直于水面布置,又留下了充裕的视线通廊,用现代语言表达了“露、透、瘦”与环境谦让的拓扑关系(图3、图4)。

图3 建筑组群轮廓

3.3 空间情义

3.3.1 无形无为

图4 单体建筑轮廓

“知水园”整体空间塑造展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隐喻内涵,最具特色的当是留白空间的处理——虚体水、绿化、广场,图示化、多样化的留白虚体展现了水的无形与无为,虚而不空,无确胜有;虚空间的设置扩大感官的反差,突出实体与虚体的景观特色,同时延伸视线,“无为”的处理手法起到“有为”的效果。

3.3.2 谦和处下

建筑临水而建,且部分观景亭架空挑出水面,意在突出建筑的地位;水则表现出含蓄之势——像自建筑下方流出而附属于建筑。这种空间处理手法展现出水的谦和处下,甘做陪衬,“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3.3.3 返璞归真

园内建筑布局注重迂回曲折、参差落差,建筑形式自由轻快,空间处理采用引导、曲折等手法丰富空间层次。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情趣,“暗合了原天地是美也,达万物之理”的审美观。

4 文化元素的体现

在含情空间气氛营造的基础上,通过广场点题、多线串联和符号强化,将文化元素加载于其中。

4.1 广场点题

以四个主题文化广场作为水文化的主要展示、休闲活动场所。分别利用涌泉、跌水、喷泉和静水四种水的常见形态来展现水的品德和特质,人可近距离欣赏水的魅力、感悟水文化的内涵。以此增加了水文化感知的趣味性、可读性、参与性和场所感(表3)。

表3 广场空间中文化展现

4.2 多线串联

公园游赏路线是人们感知公园文化内涵的主要线型空间。依据游赏路线与水域的距离将其按“三环”布置。

内环:即驳岸亲水游线。沿线加载以体现水文化为主的节点,包括哪吒闹海、姜太公钓鱼、水车水磨等。

中环:为公园中部游憩线路。沿线主要体现延安民俗风情,如秧歌、剪纸、道情、生活器具、名人轶事雕塑等。

外环:为链接各街、院、广场的游憩线路,以展示地域建筑风貌和餐饮、生活、居行等民俗文化。

这样,围绕水体形成了亲水、近水和眺水“三环”游览线型空间,通过文化加载也同时形成了三个文化主题环,文化要素因环状线路的串联而得以整体体现。

4.3 符号强化

“知水园”建筑采用陕北传统“街”、“院”的平面组合形制,以传统的空间承载传统生活、体现传统文化;建筑造型厚重、端庄,体现陕北建筑意味;采用当地石材、砖材建造,反映地域建材特征;温暖色调、灰坡檐口、北方马头墙、竖条窗、窑洞等造型符号和色彩符号的运用,体现延安建筑符号语言;内部设置石碑、石雕、砖雕等文化小品,丰富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通过地域性传统符号的加载,凸显了延安地域文化特征。

5 结束语

“山”、“水”自然要素和“乡愁”文化要素,是市民大众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两大因子,也是城乡规划设计工作者将永远关注的两大方面。汲取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营造与水体相得益彰的空间环境,并有序植入文化要素、链接成文化展示体系,就是本方案设计的初衷和归宿。在有形空间中如何承纳无形的“水”和无形的“文化”是个永远需要研究的课题。愿本设计思路能发挥丁点“抛砖引玉”之效、足矣!

[1] 黄生钱,秦华,辛儒鸿.山地滨水公园设计的地域性营造——以重庆金海湾公园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12):78-82.

[2] 何子张,段进.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城市设计方法——以青岛小港及周边地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52-55.

[3] 孙琪悦,罗谦.文化视角下的淮安滨水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2):114-119.

[4] 王红,梅欣,倪有为.城水共生·文化传承——青岛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滨水空间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4(6):58-63.

[5] 王培培.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理念与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0.

[6] 董晓璞.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意境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城市双修”的工作重点

一是推广三亚经验。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三亚“城市双修”经验总结概括为“领导亲自推动、坚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工作、完善保障措施”4方面共12条,特别是加大治理违法建设力度,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注重公众参与和舆论引导。二是注重问题梳理。通过调查评估、综合分析,找出生态问题突出、急需修复的区域,梳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城市双修”的范围和重点。三是做好统筹谋划。各地要把“城市双修”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合作,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保持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四是细化工程举措。通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项目清单,将“城市双修”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和可考核的工程。细化项目安排,明确建设时序和完成时间,落实实施主体,分项、分期、分片推动实施“城市双修”工程。五是确保工作实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病”的治理成效、基础设施改善程度、社区功能提升完善、环境景观修复效果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评价“城市双修”成效的基本标准。

摘自《中国建设报》

王亭亭(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TU984.1

A

[定稿日期]2017-01-06

猜你喜欢
滨水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24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10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5:51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