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欣
(武汉市汉阳一中,湖北 武汉 430100)
摘 要:本文逐联解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该诗从大处落墨,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该诗寓情于景,怀思往事,抒发了蔑视权贵的豪情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思,犹如一首壮士的悲歌。
关键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悲歌
唐天宝年间,李白被罢官免职,离开长安,途经金陵,游览名地凤凰台,看到天地永恒而时代变迁,感到家国衰败,自己也前途渺茫,触景生情,写下了经典名作《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对比凤凰台的今昔景况,“游”和“空”分别描述了昔日盛景和今日荒凉,简洁生动,内涵丰富;三个“凤”字,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凤凰台在旧金陵城,《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凤凰出现代表祥瑞,王朝鼎盛;凤凰离去代表王朝衰败,不得人心,而眼前正是“凤去台空”的景象,暗指朝廷昏庸,盛世不再。“江自流”,指凤凰远逝,江水自流,诗人描写的是繁华易逝,盛世难再,往事如烟,唯有滔滔不绝、流淌着的江水亘古不变!时代变迁、历史盛衰,无限的感慨都凝聚到了“空”和“自”这两个字上,一盛一衰,欲抑先扬,提纲挈领,一股悲凉之意油然而生,为此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转为凭吊历史,表达对历史兴亡变迁的感慨。曾经指点江山、风华绝代的帝王,都已逝去,变成“古丘”,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数不清的王朝以及宫殿都成为断壁残垣,甚至深埋地底,能够长存的只有大自然。诗人拿“吴宫花草”和“幽径”对比,拿“晋代衣冠”和“古丘”对比,既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又突出了对盛衰兴亡的感慨。这两句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是对“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从而拓展了全诗的底蕴。该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评判,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李白对王朝的更替及帝王的消逝,并没有太多遗憾,表明了李白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也表示了李白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自然也就受到权贵的打压、排斥甚至玩弄与嘲笑,最终只能远离京城四处游历,在金陵凤凰台叹古伤今,表露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望与悲凉,感情升华。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是指金陵西南并列的三座山峰,位于长江边上,从南至北排列;“半落青天外”是指山气势磅礴,突兀不凡,一半都在云里,若隐若现,令人神往。实际上,“三山”只是三座平凡的小山,不到100米高。夸张的手法和诗人自身华丽豪放的气质相结合,写出了如此奇景,可谓写景的经典。“二水”是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江中的白鹭洲分为两 支,“白鹭洲”是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居白鹭,因此得名。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想象白鹭洲有意将长江水分割成两道,江水犹如美女秀发,何其浪漫。“落”和“分”两个动词运用精妙,用来写山的突兀雄奇,写水的分流随地貌变化,将山水写得浪漫无比,山的阳刚之美与水的柔韧之美相得益彰,一静一动,妙不可言。这两句诗写景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同时,越是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越是能反衬封建王朝之腐败与昏庸,揭示了永恒与更迭的区别。生不逢时之悲达到顶峰。
《登金陵凤凰台》中间四句都是融情于景,由虚到实,荒芜对壮美,更替对永恒,人生之短暂,国事之危急,报国之迫切,油然而生,令人感慨万千。然而,不论古今,又有多少人能懂!世人多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的《黄鹤楼》争意气、争长短,笔者认为这不确切,特别是尾联,更觉得此观点庸俗。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解释了此诗基调悲怆的原因。经过前面的铺垫对比,诗人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情感迸发。“浮云蔽日”“长安不见”暗指奸臣当道,帝王昏庸,国势衰败,而像自己这样才华横溢、满腔热情的有志之士却报国无门,心情无比沉痛。“愁”字结合前面描述的朝代更替、凤去台空、浮云蔽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忧士忧己的复杂愁思。忧而不能解,谓之愁;才而不能用,谓之悲。一个“愁”字,意境高远,沉重沧桑。反复诵读,感觉此诗犹如一首壮士的悲歌,犹见诗人抛笔泪下,有種屈子投江的悲怆与绝望,意旨尤为深远。
诗风豪放自由的李白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诗。但是,心怀高远、感情强烈的李白,在漫游金陵、登凤凰台之时,情之所至,犹如呐喊,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字字精妙,被尊为七律中的极品。
参考文献:
[1]杨有山.同中有异各擅胜景——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比析[J].名作欣赏,2005(6).
[2]沙元伟.评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J].文学遗产,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