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真
(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學,山东 淄博 255400)
摘 要:《伯牙绝弦》一文出自鲁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教学围绕“知音”主题,借助音乐、理解、诵读、资料拓展,逐步深入,理解知音之意,感悟知音之情。
关键词:伯牙绝弦;教学方式;知音
一、导入,以背景为依托
开篇,《知音》歌曲引入学习,“说起知音,是有历史渊源的,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学生课下搜集有关伯牙、子期、知音和高山流水的资料,在课上交流。“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被誉为‘琴仙。子期,传说是隐居山林的樵夫。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伯牙所鼓《高山流水》被后人用来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荀子》中记载“伯牙鼓琴,令六马仰秣”,一个大名鼎鼎的令六马仰秣的琴仙与一个隐居山林的樵夫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背景介绍是学习本篇古文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知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只有放到当时的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知音”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习,以注释为方法
学习古文,教师在学生读正确、有节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读明白。
首先,询问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谈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即借助注释理解法、查工具书法、搜集资料法等。其中,借助注释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因为古人语言与现代人有所不同,注释可以让我们明白差别,然后就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其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注释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内容分三组呈现。
第一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二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三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环节要体现四项重点内容:第一,四个“善”字含义不同;第二,“哉、兮”语气词的含义;第三,“念、志”意思相同;第四,借助注释理解长句子。学生巩固了借助注释理解的方法,理解了古文中同字不同义的特点以及古文中常用的语气词。
三、诵读,以境界为标准
读古文,要读出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读正确、有节奏
借助注音读正确后,再读出节奏,就是读出字词间的停顿。如读好长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和带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停顿,要达到“似断非断,藕断丝连”的效果。而“哉、兮”后要适当拖音,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重境界,读明白、有韵味
我们常说,读书要“抑扬顿挫”,读韵味就是要读出抑扬。“抑”是压抑,悲伤;“扬”是赞美,感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扬”的内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抑”的内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然后教师与学生合作,学生读伯牙,教师读子期(配乐《高山流水》)。伯牙仿佛在鼓琴倾诉;子期仿佛在听琴回应。学生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背诵了。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四、训练,以想象为翅膀
学习古文,最后要落实到语言训练上来。
1.第一步训练——丰富词汇训练
伯牙志在高山,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子期仿佛看到了( )的流水。
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巍峨的、高大的、高耸入云的泰山”和“奔腾、奔流不息、一望无际的江河”。想象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并借此深入伯牙与子期的内心。
2.第二步训练——模仿学说训练
伯牙还会志在什么呢?
伯牙志在徐徐清风,子期曰:“善哉,( )兮若( )!
伯牙志在( ),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子期知伯牙志,知伯牙念,知伯牙心,这就是“知音”啊!
五、拓展,知音故事渊源长
可惜,天公不作美,子期已逝,知音不在,伯牙悲痛欲绝,慨然叹息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选自《俞伯牙摔琴谢子期》)痛惜知音之情,跃然纸上。
知音,古有“伯牙绝弦”,亦有“管鲍之交”。学生阅读推荐资料,感受知音亦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境界,并通过冯梦龙的一席话“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提升知音内涵。
六、板书,突出“得而复失,失而不舍”
开篇谈知音,板书“知音”。中间诵读古文,感受子期知伯牙志、念之时,板书“志、念”和“高山流水”。当谈到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时,擦去板书。尽管知音难觅,但我们心怀美好的愿望,追寻我们向往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知音,得而复失,失而不舍,向往追寻,余音袅袅……
课堂上,师生围绕“知音”主旨,抽茧剥笋,层层深入。“知音”,是我们追寻和向往的精神家园。可谓:云烟万里,知音难求,可佳话千载;知音情谊,动人心弦,已跃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