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大光
他为传承祖国经典文化孜孜不倦
文本刊记者 孙大光
耿立谦简介
耿立谦,男,1954年生,大学学历,原籍北镇市。现为中国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方易文化应用研究会会长;辽宁奇门遁甲学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大连奇门遁甲学术研究会会长;中国堪舆风水学会专家常务理事;五洲风水研究院顾问;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专家理事;中国易经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中国风水分化联合会专家、常务理事;辽宁周易研究会会员专家、理事、奇门课题组长;中国闾山奇门遁甲研究会会长;辽西风水学术研究会会长。
来自大连的耿立谦,退休前曾是北镇县产品质量监督所的所长。而他研究《易经》文化已经有40多年了,2003年他参加了辽宁省《周易》研究会,成为理事;他还是中国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以,听他讲《易经》真是侃侃而谈——
“《周易》也是《易经》,是中国传统的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春秋时期,孔子大赞《周易》,《周易》遂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耿立谦讲起《易经》滔滔不绝。他说,《易经》是中国几千年国学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博大而精深。《易经》讲道,而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有人曾问耿立谦:《易经》是古老的东西,它对现实有什么作用?耿立谦说:“学习《易经》可以参与企业文化和商贸活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有诸多作用,比如,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购买家具后如何布置居室,也是选择住房和宅基地时的参考。这么说吧,《易经》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古人对于《易经》非常重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现在黄土高原上那些坐北朝南的窑洞,就是根据《易经》原理设计建造的,而且非常符合大自然规律。北京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也是根据《易经》开挖的,人们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耿立谦认为,自己学《易经》是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基于这样的认知,他在自己钻研《易经》文化的同时,还多次办学习班,宣传《易经》文化的精髓。别人办班,每人收费上万元,可他就象征性的收取一点,有的学员家里困难,他就免费教。他的几十个徒弟中,将近一半都是免费收的。耿立谦还经常为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2006年,耿立谦曾为北镇市一位妇女找到离散42年的生身父母。
耿立谦学习《易经》始终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泊”的原则。他说,现在,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好好研究中国乃至东方的古典文化,将其精华保留下来,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用。耿立谦还研习挖掘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奇门风水”“奇门文化”等,使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耿立谦认为,《易经》中提倡的“善为”,是让人们多做好事和善事,这样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传递人与人之间关爱、扶助、拯救的美好道德精神。他说,有人认为《易经》是迷信,其实那是他不了解《易经》的内涵和产生过程。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解释,当遭受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横祸的需求。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明了种种预测方法,其中就有《易经》,当时它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而且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经过演化它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我学易经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大自然规律,造福老百姓,说大一点,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耿立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