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

2017-07-07 14:14田麦久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负荷量竞速负荷

陈 亮,李 荣,刘 成,田麦久

●成果报告 OriginalArticles

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

陈 亮1,李 荣1,刘 成2,田麦久3

以国内外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案例为研究对象,归纳赛前减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不同项目或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按用时长短依次为:游泳和长距离竞速(非游泳)项目,短距离竞速(非游泳)、快速力量性和表现类项目,技战能主导类对抗类项目。负荷量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游泳和表现性项目,竞速类(非游泳)和快速力量性项目,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日负荷量变化通常以前往比赛地为界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多为练1(大负荷量)调1;第2阶段包括练2(大负荷量)调1和练1(中等负荷量)调1共2种基本形式;赛前3天左右主要以略微起伏的小负荷量训练为主。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与之前相比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具体表现为,竞速类项目中等强度训练比例的下降;其他项群表现为专项、实战、完整训练和技术训练比例的提高以及素质练习部分比例的降低。

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阶段;时长;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内容

年度训练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不断培养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以期在年度重要比赛中发挥出最高的竞技水平;而为重大比赛专门设计的赛前训练则更为明确地指向了最佳竞技状态的产生。对于赛前训练的目标,BOMPA[1]认为需要在消除疲劳积累、保持体能水平的基础上,使运动员实现对比赛负荷与环境的适应。对于负荷动态与竞技状态之间的关系,马特维也夫[2]将其归纳为“延缓传导”现象,指出运动成绩的加快增长不是出现在负荷量达到极高值的时刻,而是在负荷量出现稳定或开始下降,并且负荷强度(比赛负荷和专项负荷)达到或逼近成绩强度水平的时候。对此,MUJIKA和PADILLA提出了赛前减量训练(tapering)的定义,认为它“是在一个变化时期内循序渐进地以非线性的方式减轻训练负荷,从而减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生理和心理压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过程”[3]。目前,赛前减量训练对个人项目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4],在训练大周期的最后阶段实施减量训练,对于诱导最佳竞技状态,取得优异比赛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诸多生物学试验结果也显示,赛前减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神经肌肉特性、内分泌机能、抗氧化应激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积极性变化[5]。

有关赛前减量阶段的训练学特征,过家兴[6]、徐本力[7]、李波[8]、诸葛伟民[9]、MUJIKA[10]、BOMPA[1]等学者就训练时长、负荷量度、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已有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与不足:(1)大多集中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特别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和快速力量性项目,而缺乏对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研究[11];(2)考查对象的竞技水平有限,国内研究多为青年运动员,国外研究多为大学生运动员;(3)某些研究成果的无法证实实施效果,即运动员未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取得成绩未必是其最高水平;(4)针对不同目标指向的赛前减量训练有所不同[12],试验条件下的测试与备战重大赛事的运动员行为努力存在差异。笔者查阅了近些年国内外公开报道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量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年度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研究成果或训练计划,并且均直接指向了优异成绩的获得,有些甚至具有极强的典型性。显然,对这些成功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将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赛前减量阶段的训练学特征,以指导高水平训练实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考察的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需要满足2个基本条件,一是参赛项目为个人项目,竞技表现展现个人的竞技能力与竞技状态;二是竞技水平较高,参加亚运会和全运会取得前3名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和世锦赛取得前8名比赛成绩。一般来讲,对于专门准备重要比赛所采用的主要减量训练,用时相对较长,每年度只能安排1次或2次[13]。为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外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备战上述高水平赛事时赛前减量阶段的训练负荷,具体包括训练时长、训练内容、训练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等。由于游泳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单次重大赛事的参赛项目与出赛次数较多,要求竞技状态保持时间较长,减量训练历时普遍较之其他竞速类项目偏长,故将其单列[14-16]。本文所选取的各项群样本量及所含项目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赛前减量训练或赛前训练的理论研究成果;收集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赛前训练文献;收集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重大比赛的赛前训练计划,通过归纳探索出赛前训练负荷的变化特征。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田径、游泳、体操、射击等专项的高水

表1 所选取各项群样本量及所含项目一览表

平教练和运动员,内容包括赛前减量训练阶段训练负荷量度的判别方式,训练内容的类型及构成。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获取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具体采用方法及应用范围包括: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项目与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时长;运用差分法将各案例调整至整数周数值;运用灰色GM(1,1)模型还原不同项群日训练量;运用曲线拟合构建出减量阶段负荷量下降的指数曲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时间学特征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减量训练持续时间通常难以固定,资料表明,赛前训练起始时间的早晚,主要取决于身体机能状态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比赛目标三方面不同组合的结果[3]。就不同项群和单项而言,一方面,主导竞技能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所需时间各异;另一方面,之前“强化阶段”的大负荷训练会直接影响生理和心理疲劳消除甚至超量恢复的用时;另外,同一专项不同运动员之间也会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前苏联功勋游泳教练员克拉西科夫认为[3],对于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而言,虽然“减量”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前一段训练量的性质与大小,但总体而言,短距离运动员、力量素质较好的运动员、男性运动员持续时间要长一些,相反,长距离运动员和女性运动员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本文依据所收集不同项目的赛前训练资料,对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时间长度进行统计。由于收集到的某些训练资料包括了年度训练计划、完整大周期或整个赛前训练阶段,为此,本文采用“倒数法”,即从比赛日倒数至训练负荷开始呈现明显阶段性降低的阶段为减量训练阶段。各项群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项群(项目)赛前减量训练的时长统计与比较(天)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项群赛前减量训练的时长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P<0.05,肯定其所在总体方差齐性假设,故采用Tamhane’s T2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其中,体能主导类中的游泳与长距离竞速项目(非游泳)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平均用时较长,约为18~20天;体能主导类中的短距离竞速类项目(非游泳)、快速力量性项目、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平均用时约为15~17天;技战能主导类项目中的隔网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目用时较短,重大比赛前只需约11天便可诱导出最佳竞技状态。

本文所得结论,与国内外某些研究结论趋同,例如,MUJIKA[18]认为,为了消除疲劳以及避免因减量训练时间较长而可能出现水平倒退的负面现象,8~14天的减量训练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徐本力等人[7]提出,在中短期赛前训练的“诱导—恢复”阶段,心智类为9.2~14.0天,田径跳跃类为14.0~18.5天;SM ITH等人[19]提出,长距离耐力项目的赛前竞技状态必须经过14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出最佳竞技状态;耐力性项目的减量时长与每周训练时数有关,竞技水平越高,每周的训练时长越长,大赛前专门性减量训练的持续时间也应该越长,会达到21天左右甚至更多[20];而对于每周训练时长超过15 h的高水平游泳运动员来说,重大赛事前的减量训练应在3周左右[21]。另外,某些国内外专家通过理论设计,认为跳高[22]、跨栏跑[23]、长跑[20]、游泳[24]、射箭[25]等项目的赛前减量训练模型也与本研究时长结论基本相同。

与此同时,本研究也与某些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徐本力等人[7]提出的有氧类项目为22.4~28.0天,游泳为11.6~18.5天。再如,BOSQUET[26]等人通过对249名游泳运动员,80名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和110名田径跑类运动员不同时长减量训练效果进行统计后得出,为期2周的减量训练效果最佳,竞技表现(运动成绩)提高了约0.6%(见图1),当然,该研究未对专项比赛用时进行划分,并且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存在差异,这在其竞技表现的标准差相对较大也可部分反映。

图1 不同时长减量训练后竞速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提高幅度

不同项群或项目赛前减量训练用时的差异,主要由于其所具有的主导竞技能力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的要求各异,而减量训练对机体不同系统产生有益生理变化的所需时间不同。

有氧能力对大多数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献整理后发现,与有氧耐力有关的运动能力(以VO2max为代表)在周训练量减少70%~80%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10~28天不会明显下降[27-28]。然而,减量持续时长对于VO2max的作用效果不同,试验表明,在超过14天减量训练试验中没有显著性提高或在14天后出现平台效应;在14天或者更短的减量训练则被证明具有显著效果,这或许与VO2max受到氧摄取、运输和肌肉消耗的多重作用有关[29]。当然,VO2max的作用效果还与负荷强度存在关系,当训练强度减少到1/3~2/3,而训练时间和次数保持不变则会导致VO2max和极限耐力的下降。减量训练后的红细胞数量和比例提高与长距离游泳等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具有显著性相关(r=0.83)[30],血红蛋白和血容量在减量训练7天后便可显著性增加[31],但是完全的短时间停止训练,血容量明显减少,而高强度低量训练20天则会稳定增加并保持[32-33]。此外,其他血液学测试以及肌肉氧化能力也具有相同的规律。由此提示,为期2周且不长于4周的减量训练即可保证有氧能力的获得。

力量素质对于要求功率输出以及用时较短项目具有重要价值,即便是在耐力性项目中,在对游泳[34-35]、公路自行车[36]、皮划艇[37]等高水平耐力项目运动员减量训练前后的测试同样表明肌肉力量耐力和做功效率得到了增加。对速度与快速力量类项目的试验结果显示,减量训练可以导致运动员奔跑经济性、肌肉力量和功率等运动能力的增强[38],肌纤维横截面积的选择性增粗[39]。短期的减量训练各项测试指标变化不大,前段训练疲劳程度较高的运动员,为期7天的减量训练甚至仍存在消极影响[40];主要动作肌群最大输出功率在2周出现明显提高[41-42],而对于对不同肌肉肌力增强的研究同样支持这一结果,2周的减量训练后,原地蹲跳、反向跳、膝关节最大随意收缩力量、无氧功率测试等指标测试成绩显著上升[42];与此同时,为期4周的减量训练后,以最大重复次数力量(IRM)代表的力量耐力和45%IRM平均收缩速度代表的快速力量方面却已不再具有明显变化[43],运动成绩及主要肌群力量在4~6周却出现平台甚至略有降低[42]。另外,高负荷量度下训练1周后,举重运动员会出现明显的肌体疲劳,而安排为期2周的减量训练后,睾酮水平提高,皮质醇水平降低[44],疲劳得到明显恢复。由此提示为期2周的减量训练对于肌肉力量相关素质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

对于游泳项目而言,相比用时接近的其他竞速类项目有氧供能比例偏高,减量训练之前以及减量训练第1周的训练提高了有氧储备,而后耐力训练的比例减少,短冲训练量的增加及恢复时间的增多,导致运动员乏氧和无氧能力增至最大值,从而使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达到最高水平[45](见图2)。

图2 游泳运动员大周期训练过程中生理变化理论模式及成绩发展

2.2 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

2.2.1 不同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负荷量度的判别方式不同项群的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决定了其日常与赛前训练内容的特异性与指向性。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计划以及专家访谈,认为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均基本由专项性、高难性、基础性3部分构成。其中,专项性内容主要指通过专项本身进行的训练;高难性内容主要指高难动作的重复性练习或短于专项比赛时间的高强度练习;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中高强度的专项体能训练、低强度有氧练习、低难度的动作练习、基本技术练习等。以此为依据,各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判别方式见表3。

表3 不同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主要训练内容以及负荷量度的判别方式

2.2.2 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周负荷量变化特征 对于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量变化模式,理论上讲具有直线式、指数式和阶梯式3种,其中指数式又包括了快指数式(fastdecay)和慢指数式(slow decay)[46](见图3),其中,慢指数式的负荷量降低至起始负荷量的40%~60%,快指数式在第1周便将负荷量大幅下降60%~70%[47]。如果将直线式和指数式减量训练统一归为渐进模式的话[48],已有研究通过元分析或个别单项的实证表明,与慢速减量效果相比,快速减量所带来的竞技表现上升效果会更为明显[48-49]。这一结论也部分得到了高水平训练实践的证明,例如,澳大利亚游泳队总教练ROLLASON在归纳JODIE HENRY和ALICEM ILLS赛前训练时,表示曾采用过直线式和指数式2种方式并均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了成功,在他所采用的3周模式中,指数减量的第1、2、3周的游量分别大致相当于这一大周期平均游量的68%、48%、33%;直线减量则分别相当于75%、50%、25%[50]。

图3 4种不同的减量训练模式示意图

赛前减量阶段的周训练安排,每天的负荷量并非逐次下降,而是分为若干小周期,并保证在每个小周期内负荷量度的波动起伏,以起到恢复体能、完善技术、熟练战术、调节心理的作用,这在国内外不同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中的典型案例中均有所体现。

上文统计显示,各项群或项目的赛前减量训练阶段平均时长仅为10~20天,约1.43~2.86周,若以周为单位,不宜采用统计学意义上的曲线拟合。为此,本研究拟综合采用灰色建模法和曲线参数法构建不同项群的负荷变化模式。

第1步,以表2所统计时长为依据,使用差分法对所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其中游泳和长距离竞速(非游泳)项目至3周,其余项目至2周。

第2步,将减量训练前一周的训练量定为100%,分别求得减量训练阶段每周训练量相对于减量训练前一周的比例。

第3步,对于游泳和长距离竞速(非游泳)项目,用4组数据为原始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于其他项目,用灰色三数据建模法建立GM(1,1)模型。模型检验后验差比值C和滤波精度检验均为优。以所建立的GM(1,1)模型为基础,还原出理论模型下的日训练量。

第4步,以各项群(项目)的日还原训练量为原始数据,采用曲线参数法加以拟合,结果显示,指数曲线(Exponential)的拟合精度最高。由此建立指数模型(见表4),且R、R2、P值的检验结果显示各模型的精度十分理想。将各项群(项目)赛前减量训练的指数函数绘制成曲线图(见图4)。

表4 不同项群(项目)赛前减量训练指数函数表达式及减量幅度

图4 不同项群(项目)赛前减量训练阶段负荷量变化模式图

从指数函数的系数判断,表现难美性项群和表现准确性项群负荷量的下降速度较快,系数值在[-0.065,-0.061]之间;而其他项群(项目)的负荷量下降速度相对较慢,系数值在[-0.048,-0.042]之间。从负荷量的下降幅度来看,游泳、表现准确性项目、表现难美性项目的总体下降幅度相对较大,至赛前负荷量仅为减量训练前的约40%,总减量比例达60%;长距离竞速(非游泳)项目、快速力量性项目、短距离竞速(非游泳)项目次之,减量幅度分别约为46%、49%和55%;隔网与格斗对抗性项目虽然负荷量下降速度与体能主导类项目类似,但由于减量阶段历时较短,总减量幅度相对较小,赛前负荷超过减量前负荷的60%。

本研究所得结果与某些国外研究类似,例如,BOSQUET等人[1]通过对游泳、自行车、跑步、划船等竞速类项目的赛前减量训练效果的统计结果显示,当训练负荷量降低至41%~60%时,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提高幅度最为明显,成绩的提高幅度约为7%,而低于20%的减量训练意义不大(见图5)。再如,TRENT[51]给出的耐力项目3周模式每周分别降低约20%、40%、45%(本研究为16.5%、39.4%、44.6%);前澳大利亚国家游泳队教练BILL SWEETENHAM[52]认为,游泳项目如果正常训练周期中每周训练量最高为75 km,到赛前2周负荷量应减少到50%(本研究为52.9%);ANTHONY等人[53]通过数据建模发现,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量为非超负荷阶段的42.5%(本研究为42.2%)。

图5 不同减量程度后竞速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提高幅度

当然,有些国外研究结论与本研究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差异存在的原因一是因为考察对象的竞技水平有限,二是由于实施减量训练的目标并非针对重大赛事,近似于“Moderate Taper”[22],即运动员的周均训练时间仅为10~15 h,或仅为参加一般水平比赛所进行的准备。例如,MUJIKA[54]推荐的2周耐力性项目减量训练模式每周分别降低29%和35%;BONIFAZI等人[55]提出的低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赛前2周减量训练分别减少最大距离的30%和60%等。

2.2.3 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日负荷量变化特征 众所周知,运动员机体能力及供能系统对于不同负荷的恢复时间不同,训练时应交替性的安排负荷内容。此外,为诱导最佳竞技状态而进行的赛前调整需要增大或保持负荷强度,从而加深了对机体的刺激,因此必须注意安排好负荷的节奏,适当增加恢复性小负荷的日数与课次。

本文综合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案例,归纳出了日训练负荷量变化的一般性规律(见图6)。虽然不同项群或项目的减量训练时长存在差异,但大都以前往比赛地的时间为界大致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前往比赛地前)的训练安排大多为练1调1,即训练1天后调整或休息1天,负荷量较大,有时达到甚至超过之前“强化训练阶段”的负荷量。第2阶段(前往比赛地后)的训练安排有2种基本形式,一是练1调2,即训练1天后调整或休息2天,负荷量较大,但一般不会超过第1阶段的最高负荷;二是练1调1,即在1天中负荷量之后安排1天小负荷量的调整或休息。在第2阶段后期,特别是赛前3天左右,通常不安排大或中等负荷量的训练,主要以略微起伏的小负荷技术练习、有氧训练、任意活动等为主。

图6 本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备战世界大赛减量训练阶段日训练负荷量变化规律

为了对比赛进行直接准备,赛前若干小周期的训练内容是多样的,依运动员赛前的个体特点和在该阶段的训练特点而异。普拉托诺夫提出[56],在重大比赛之前,通常由2~3个诱导小周期组成一个中周期,其中,第一个小周期通常安排内容较窄且专项化程度较高的,直接针对比赛本身的训练,负荷总量相对较少,但是每次课都具有高度的专项性,但在一般负荷都不大的情况下,在小周期的开始或者中间,可以安排大负荷或次大负荷的训练课。

2.2.4 赛前减量训练阶段周负荷强度与内容的变化特征 运动项目对竞技子能力要求的精细化,决定了减量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既要突出主导能力,又要将各子能力综合体现在专项之中。由于不同项群训练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负荷强度通常难以通过单一指标予以判定,为此,本研究通过将不同训练内容进行划分,以与负荷强度相对应的方式来考察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特征。

对于竞速类项目而言,赛前减量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体现为高强度(含专项或短于专项距离的极限强度)、中等强度和低强度的各种长短翼项训练。资料整理统计发现(见图7),无论比赛距离(用时)长短,其基本规律为:首先,高强度训练比例逐步增加,特别是第3周增长明显,平均比例接近40%;其次,赛前最后1周的中等强度训练比例大幅下降至约6%;再次,低强度训练在前2周保持稳定,赛前1周比例增加,一方面保证高强度训练后的机体恢复,另一方面通过对技术细节的不断强化以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效果,以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效率[54]。此外,就不同性别与专项的运动员而言,女性运动员低强度训练的比例较男运动员略高;比赛距离(用时)越长,各周低强度训练的比例越高,但同时每周高强度训练内容的保持和增长也越明显,这是由于减量训练阶段对VO2max的作用效果与负荷强度存在关系,当训练强度减少到1/3~2/3会导致VO2max和极限耐力的下降[57-58]。

图7 竞速类项目3周减量训练周不同负荷强度的训练内容比例柱状图

与体能主导竞速类项目训练内容的强度易于比较不同,快速力量性项目、表现性项目、对抗性项目的训练内容更为多样,但总体而言大都可以归为3类:为保持或提高身体能力所进行的素质练习,为强化技战术而进行的高或低强度技战术练习以及专项或实战练习。由于量纲不统一,本文采用归一化处理。第1步,以减量训练前1周3种训练内容的训练量为基数,求得减量训练各周3种训练内容相比前1周的所占比例;第2步,以周为单位,分别求得各内容比例的比例关系。各项群的比例柱状图见图8至图10。

图8 快速力量性项目2周减量训练阶段周训练内容比例柱状图

对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而言,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体现为专项本身、技术练习以及素质练习。资料整理统计发现(见图8)。该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为:首先,高强度的专项练习变化不大,加之减量训练前1周,总体比例保持在30%~35%之间;其次,高强度的强化技术训练与低强度的技术细节训练在减量训练前1周与第1周相比基本相同,但在减量训练第2周比例明显增长至接近45%;再次,与之前训练相比,素质练习在临近赛前的1周明显降低。

对于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而言,赛前减量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由完整比赛动作或模拟比赛击发(散放)练习、分解或一般性技术练习以及身体素质练习组成。资料整理统计发现(见图9):首先,进入减量训练阶段后专项训练比例较之减量训练前有所增加,增至周约50%并保持稳定;其次,低强度或难度的一般性练习与高难技术练习的比例在赛前1周有所增加;再次,身体素质练习呈现出逐步降低的态势,射击、射箭项目降低至10%以内。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对于提高骨骼肌群的控制能力和静力性力量素质具有积极作用的效果[25]。

图9 表现性项目2周减量训练阶段周训练内容比例柱状图

对于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而言,赛前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战练习,针对自身不足或特长进行的技战术强化练习,以及力量、无氧耐力等身体素质练习。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发现(见图10):首先,实战比例从减量训练的第1周开始便明显增加至约50%,并在第2周基本保持稳定;其次,技战术练习,特别是针对对手特点的强化性练习在临赛前有所增加;再次,身体素质训练,特别是无氧耐力的练习比例逐步降低,但同时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氧耐力和力量练习。总体而言,对抗性项目的减量训练阶段逐步向高强度的专项化和精细化靠近。国家古典式摔跤队在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训练总结中提到,“训练负荷强度偏低,不利于前期发展提高起来的对抗能力与综合能力的保持,亦不利于赛前刺激诱导作用的产生[48]。”

图10 个人对抗类项目2周减量训练阶段周训练内容比例柱状图

个人多项组合项目,特别是对不同子能力要求复杂的项目,赛前减量阶段模式多采用对不同单项减量的综合,并主要力求针对影响因素较大的能力发挥作用。MAKSIMENKO[59]分析了63次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田径世锦赛和欧洲田径锦标赛的赛前训练备战方案,虽然安排方案各异,但为了诱导最佳竞技状态与消除疲劳,均采用了为期2周的减量训练模式(见图11)。在减量训练前1周的训练中,基本负荷强度达到最高强度的65%~75%;减量训练第1周的负荷量大约减少25%,同时高负荷强度的训练量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但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减量训练第2周的负荷量减少至40%,同时高强度负荷的比例保持不变甚至略有上升。从训练内容来看,减量训练时中、短距离跑所占比例逐步增大,投掷和跳跃训练随着负荷量的降低更多地采用了专项本身。

图11 十项全能运动员赛前2周训练内容及负荷变化

3 结论

(1)不同项目或项群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时长存在差异,其中,游泳以及其他长距离竞速项目用时较长接近3周;短距离竞速类项目(非游泳)、表现准确性项目、表现难美性项目次之约为2周;技战能主导类隔网与格斗对抗性项目相对较短约为11天。导致其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同项群的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以及单项的项目特征存在差异,而减量训练对于不同人体系统机能及身体素质单一或叠加的作用效果不同。

(2)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量下降主要采用指数减量方式,但不同项目或项群的负荷量降低速度及幅度存在差异,其中,表现类项目的负荷量降低速度较快,其余相对较慢;至赛前,游泳和表现类项目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大,竞速类(除游泳)和快速力量性项目次之;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相对较小。

(3)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日负荷量变化通常以前往比赛地为界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多为大负荷量的练1调1;第2阶段有大负荷量的练2调1和中负荷量的练1调1共2种基本形式;而在赛前3天左右主要以略微起伏的小负荷技术练习、有氧训练、任意活动等为主。

(4)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与减量前相比或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并可以在不同训练内容中予以体现。其中,竞速类项目的训练内容包括不同强度的跑/游/滑/骑/划,该阶段主要表现为中等强度训练内容的比例下降,而高强度与低强度训练内容的比例提高;其他项群则表现为素质练习比重的降低,以及高强度专项、实战、完整训练和低强度技术训练比例的提高。

[1]TUDOR O,BOMPA G.GREGORY H.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姚颂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2012,32(5):3-11.

[3]MUJIKA I,BUSSO T,GEYSSANT A,et al.Modeled responses to training and taper in competitive swimmers[J].Med.Sci.Sports Exerc,1996,28:251-258.

[4]陈小平,梁世雷,李亮.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J].体育科学,2012,32(2):3-13.

[5]GARCIA P J,SANCHEZM L,PEREZ C E,et al.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apering and Detraining In World Class Kayakers[J].Med Sci SportsExerc,2010,42(6):1209-1214.

[6]过家兴,延峰,李少丹,等.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1):75-81.

[7]徐本力,蔡犁,马吉光,等.优秀运动员大赛前竞技状态调控的时间学规律研究(上)、(中)、(下)[J].体育科研,2001,22(2-4):20-22、1-11、1-5.

[8]李波.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6-9.

[9]诸葛伟民.对我国赛艇教练员赛前训练安排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86-87.

[10]MUJIKA I,PADILIA S,GEYSSANT A.Hematological responses to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swimmers:Relationships with performance[J]. Arcb.Physiol.Biocbem,1998,105:379-385.

[11]NEARY JP,MARTIN TP,QUINNEY H A.Effectsof taper on endur⁃ance cycling capacity and single muscle fiber properti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3,35(11):1875-1881.

[12]MARTIN D T,SCIFRESJC,ZIMMERMAN SD,etal.Effects of in⁃terval training and a taper on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is kinetic leg strength[J].Int.J.SportsMed,1994,15(8):486-491.

[13]DAVEHUNT.Peaking Schedule for Sprintersand Hurd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2014,9(1):76-80.

[14]克拉西科夫,迟爱光译.浅析游泳运动员赛前减量期训练[J].游泳季刊,2006,3:11-16.

[15]MAGLISCHOEW.Swimming Even Faster:A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cienceofSwimming[M].McGraw-HillHumanities,1994.

[16]RICK CURL.Training Tom Dolan–Olympic Gold Medallist&World Record Holder[R].ASCTA Year Book,2001:15-31.

[17]黎涌明.不同运动方式的能量代谢——共性与区别[J].体育科学,2013,33(12):81-86.

[18]克拉西科夫,迟爱光译.浅析游泳运动员赛前减量期训练[J].游泳季刊,2006,3:11-16.

[19]BONIFAZIM,SARDKLLA F,LUPPO C.Preparatory versus main competitions: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s,lactate responsesand precompetition plasma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elitemale swimmers[J]. Eur J.Appl Physiol.2000,82:368-373.

[20]张英波.肯尼亚马拉松选手赛前训练计划[J].田径,2002,1:50-51.

[21]MAGLISCHO EW.Swimming Even Fas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cience of Swimming[M].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1994.

[22]BONIFAZIM,SARDKLLA F,LUPPO C.Preparatory versusmain competitions: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s,lactate responsesand precompetition plasma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elitemale swimmers[J]. Eur J.ApplPhysiol,2000,82:368-373.

[23]IZQUIERDOM,IBANEZJ,GONZALEZJJ,etal.Detraining and ta⁃pering effects on hormonal responses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768-775.

[24]BILL S.Championship Swim Training[M].UK: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3.

[25]郭蓓.射箭备战重大比赛期训练过程的安排[J].体育科研,2007,28(1):32-40.

[26]BOSQUET L,MONTPETIT J,ARVISAISD,etal.Effects of tapering on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Medicine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7,39:1358-1365.

[27]MUJIKA I.Intense training:the key tooptimalperformance beforeand during the taper[J].Scand JMed SciSports,2010,20(2):24-31.

[28]MARTIND T,SCIFRESJC,ZIMMERMAN SD,etal.Effects of in⁃terval training and a taper on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is kinetic leg strength[J].Int.J.SportsMed,1994,15(8):486-491.

[29]PYKE FS,CRAIGN P,NORTON K I.Phys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of pursuitand sprint track cyclists to a period of reduced training[M].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88:147-164.

[30]MUJIKA I,PADILIA S,GEYSSANT A.Hematological responses to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swimmers:Relationships with performance[J]. Arcb.Physiol.Biocbem,1998,105:379-385.

[31]RICK CURL.Training Tom Dolan-Olympic Gold Medallist&World Record Holder[R].UK:ASCTA Year Book,2001:15-31.

[32]HOOPER SL,MACKINNON L T,GINN EM.Effects of three taper⁃ing techniques on the performance,forces and psychometricmeasures of competitive swimmers[J].Eur JAppl Physiol,1998,78(3):258-263.

[33]MARTIN D T,SCIFRESJC,ZIMMERMAN SD,etal.Effects of in⁃terval training and a taper on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is kinetic leg strength[J].Int.J.SportsMed,1994,15(8):486-491.

[34]COYLE E F,HEMMERTM K,COGGAN A R.Effects of detraining on cardiovascular responese toexercise:Roleofblood volume[J].JAp⁃pl Physiol,1986,60(1):96-99.

[35]DAVEHUNT.Peaking Schedule for Sprintersand Hurd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ports Science&Coaching,2014,9(1):76-80.

[36]IZQUIERDOM,IBANEZ J,GONZALEZ JJ,etal.Detraining and ta⁃pering effects on hormonal responses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768-775.

[37]MCNEELY E.Tapering for Endurance Athletes[J].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2007,29(5):18-24.

[38]MUJIKA I,PADILIA S,GEYSSANT A.Hematological responses to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swimmers:Relationshipswith performance[J]. Arcb.Physiol.Biocbem,1998,105:379-385.

[39]ROSSA,LEVERITTM.Long-Term Metabolic and SkeletalMuscle Adaptations to Short-Sprint Training[J].Sports Med,2001,31(15):1063-1082.

[40]PYKE FS,CRAIGN P,NORTON K I.Phys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of pursuitand sprint track cyclists to a period of reduced training[M].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88:147-164.

[41]COSTILLD L,KINGD S,THOMASR.Effectsof reduced training on muscular power in swimmers[J].Physician SportsMed,1985,l3:94-101.

[42]PIOTR BORA.Direct Competition Preparation in Elite High Jumping [J].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12,27(3):23-28.

[43]MAGLISCHO EW.Swimming Even Fas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cience of Swimming[M].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1994.

[44]IZQUIERDOM,IBANEZ J,GONZALEZ JJ,etal.Detraining and ta⁃pering effects on hormonal responses and strength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768-775.

[45]周越,王瑞元.赛前减量训练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47-51.

[46]MUJIKA I.Intense training:the key to optimal performance before and during the taper[J].Scand JMed SciSports,2010,20(2):24-31.

[47]MUJIKA I,BUSSO T,GEYSSANT A,et al.Modeled responses to training and taper in competitive swimmers[J].Med.Sci.Sports Exerc,1996,28:251-258.

[48]刘勇,白骏北,王晓岐.国家古典式摔跤队伦敦奥运会周期赛前训练计划分析[M].北京: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会,2014.

[49]BANISTER EW,CARTNER JB,ZARKADASPC.Training theory and taper:Validation in triathlon athletes[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9,79:182–191.

[50]香农·罗拉森.雅典奥运会3枚金牌得主亨利的赛前训练[J].游泳季刊,2011,4:12-16.

[51]MCPMELLG K,COSTILL D L,WIDRICK JJ,etal.Reduced train⁃ing volume and intensity maintain aerobic capacity but not perfor⁃mance in distance runners[J].Int JSportsMed,1993,14(1):33-37.

[52]Bill Sweetenham.Championship Swim Training[M].UK: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3.

[53]ANTHONY M.J,OLIVIER G,FREDERIQUE FG,et al.Modelling training response in elite female gymnasts and optimal strategies of overload training and taper[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3,31(14):1510-1519.

[54]MUJIKA I,PADILLA S.Scientific Bases for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Strategies[J].Medicine&Science in Sports&Exercise,2003,35(7):1182-1187.

[55]BONIFAZIM,SARDKLLA F,LUPPO C.Preparatory versus main competitions: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s,lactate responsesand precompetition plasma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elitemale swimmers[J]. Eur J.Appl Physiol,2000,82:368-373.

[56]普拉托诺夫.奥林匹克运动员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57]HICKSON RC,KANAKISC,DAVISJR,etal.Reduced training du⁃ration effects on aerobic power,endurance,and cardiac growth[J].J ApplPhysiol,1982,53(1):225-229.

[58]HICKSONRC,FOSTERC,POLLOCKM L,etal.Reduced training intensities and loss of aerobic power,endurance,and car diac growth [J].JAppl Physiol,1985,58(2):492-499.

[59]MAKSIMENKOG.十项全能赛前准备阶段的训练安排[J].山东体育科技,1993,3:32-34.

Change Featuresof Training Load in Tapering Period of Elite Individual Event Athletes

CHEN Liang1,LIRong1,LIUCheng2,TIANMaijiu3
(1.School of PE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2.School of PE and Sport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3.Beijing Sport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the tapering training casesofelite individualeventathletes,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of training load.The followingmain conclusions included:the duration between eventsand event-groups isdifferent,from longer to shorter successively are swimmingand long-dis⁃tance racing-group(except swimming),short-distance racing-group(except swimming),rapid strength-group and show-group,compete-group are shorter. The rangeof tapering from bigger to smaller successively are swimming and show-group,distance racing-group(exceptswimming)and rapid strength-group,compete-group.The changesofevery day’s training load of taper generaldivide into 2 stagesusing thego to the competition site asboundary.The firststage’s training T1-A1(training one day and adjustmentone day)with high training volume formare;the second stage include 2 types,the one is T1-A2 with high training volume,the other is T1-A1 withmoderate training volume,the training before competitionmainly using rolling low training volume.The training in⁃tensity in tapering remaining stable or increasing a bit,and can be reflected from training contents.Distance racing-groupmainly for the enhance of high and low training intensity contents;theothersmainly for theenhanceofevent-self training and technical training,at the same time,the proportion ofphysicalabili⁃ty training is reducer.

elite individualeventathletes;tapering;duration;training volume;training intensity;training contents

G 808

:A

:1005-0000(2017)01-008-08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7.01.002

2016-07-04;

2016-11-15;录用日期:2016-11-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CTY019);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CTYJ07)

陈 亮(1983-),男,山东曲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学。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17;2.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3.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猜你喜欢
负荷量竞速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氢能“竞速”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生如夏花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竞速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