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最后的手工着色师 一位注定后继无人的匠人

2017-07-06 20:30
大观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照相馆底片着色

到大观照相馆那天,

杨丽坤身穿一件黑色半高领毛衣,

头发很随意地堆在后面。

“她轮廓好,非常上镜,

镜头随意一拍就很漂亮。”

曹六一是国际相艺术影楼里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摄影师,他应该是昆明目前还在岗的年纪最大的摄影师,更是昆明最后的黑白照片人工着色师。从业50多年来,他不仅为杨丽坤、关肃霜、刀美兰等名人拍过照片,还为无数老昆明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

曹六一见证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昆明。

“大概是清朝末年,昆明开了第一家相馆,

叫水月轩,在翠湖那边。

后来又出现了二我轩、容芳、

正义路的春影阁、一丘田的留青馆。”

曹六一说,昆明现存的三家老相馆,

除了自己所在的国际艺术影楼,

还有建设路上的艳芳照相馆

以及岔街的中国照相馆,

不过都没什么人了解这些历史了。

很多照相馆早已淹没在了时代潮流中,

曹六一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位于昆明市正义路123号的国际艺术影楼自上世纪30年代开业以来从未迁址。

这家老字号照相馆为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当时的名人拍过肖像,也为无数普通人家拍摄过全家福,不少昆明人家中至今还珍藏着印有“国际影楼”小字的照片。

“我进的第一家相馆是盘龙区的西湖相馆,

先当学徒,每天打杂,跟着师傅学手艺。”

就这样,他当了3年的学徒,

平时除了端茶、倒水、打扫卫生这些杂活,

还要跟师傅学拍照,学着色。

在大观照相馆工作时,

曹六一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出师后的他

掌握了当时照相馆里三种最重要的工序

——摄影、修版和人工着色。

曹老曾经拍过不少名人,

杨丽坤、刀美兰等

都在他的镜头里留下过永恒的影像。

据曹老回忆,

当时杨丽坤所在的歌舞团离大观街比较近,

团里有一些演员就会到大观照相馆拍照,

并且“对成片很满意”,

这就传到了杨丽坤那里。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

她生前最喜欢的五张照片,

其中一张就是我拍的。”

在曹老印象中,

杨丽坤当时虽然已经因为出演电影

《阿诗玛》

有了不小的名气,但看上去还是很朴素。

到大观照相馆那天,

杨丽坤身穿一件黑色半高领毛衣,

头发很随意地堆在后面。

“她轮廓好,非常上镜,

镜头随意一拍就很漂亮。”

曹老说,他还曾把这张照片

摆在大观照相馆里间供人欣赏,

但如今也不知所踪,所幸的是,

曹老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关肃霜

拍的照片保留至今。

“这张是我在照相馆里给她拍的。当时我为她设计了一个动作,要斜躺在一块石板上,她身边的助手说太冷了,不让她躺,可关老师非常随和,说没关系,就按我说的做了。然后我就站在梯子上给她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拍出来后,曹六一觉得背景有些单调,于是将背景抹白,再用水彩一笔一画地画上了断桥和垂柳,还请书法家题了字,前后大概花了十天时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照相馆的师傅们为照片PS全靠手工

——手工修底片、手工修图、手工着色。

“有的照片拍出来光线不是很顺,

在底片上的反映就是有斑斑点点,

包括脸上一颗小痣、小斑点都显得出来。”

修版的师傅

会把铅笔用沙子磨得和针尖一样细,

然后将底片铺开摆在专门的修片架上,

光线从后面打过来,照着底片。

“底片是反的,

相片中黑的部分在底片上是白的,

我们就用铅笔在上面一点点填黑,填满。”

在曹老看来,

修版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最困难的。

“眼睛和精神都要高度集中,

一个不小心,不仅会把底片修坏,

还会把笔尖插到肉里。”

师傅们给照片上色时,

曹六一经常悄悄地在一旁观看,

这一看就是几年的时间。

“后来有一次,

我当着师傅们的面找了一张废照片上色,

那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实际操作,

结果画完后师傅们都惊呆了,

他们没想到我会这门手艺,

而且画得并不比他们差。

师傅跟我说画得好嘛,你还有点悟性。”

他还记得那是一张四五寸的照片,

画面里是一个少女的侧脸。

手工着色分为水色和油色两种,

顾名思义,

水色一般使用水粉、水彩等颜料,

油色一般使用油性颜料。

水色比较飘、比较淡,

相对来说工艺比较容易,

画面会显得比较平面,

但高超的水色上色技艺,

会让画面显出一种细腻的通透感。

而油色上色,

更需要上色者掌握一些繪画技巧,endprint

懂得画面的明暗。

因为油色的透明性和挥发性比较好,

保存得也更持久,所以发展到后来,

油色更为常见了。

曹六一几乎每天都要给不同的照片着色。

当时的照相馆采取定额任务的形式,

曹六一和同事

每个人每天必须完成至少60寸的任务量。

因为整套工序不简单,

他们通常都

“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

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来做”。

“最难的地方在色彩的掌控。”曹老说。

黑白照片借助着色技术有了油画般的色彩,

着色师傅除了需要遵循基本的

人物结构、空间原理外,

还得表现出衣物的材质。

而且在大部分时候,

着色师傅在给照片上色前

并沒有看过照片的原场景。

因此

这也十分考验着色师傅的

色彩搭配能力和审美品位。

所谓的“着色笔”实际上是自己削出的、不同粗细的竹签,再在竹签一头裹上医用脱脂棉。“相片上的光影立体感在着色时也要表现出来。用棉签沾一些颜色点上,再轻轻抹开。”

所有需要上色的黑白照片

在上色前要先褪色。

先用铁氰化钾(俗名“赤血盐”)

把黑色的金属银褪掉,

在清水里漂洗,洗成白色。

然后再用硫化钠,把照片调成茶色,

又拿到清水里漂,

待照片被吹干才可以上色。

上色的先后以着色师傅各人的习惯为准,曹六一通常是先打背景底色,然后再涂脸色、基本色。“像我们说的这个腮红,用指头在调色板上点一下,再用脱脂棉轻轻揉上去。但是色彩千万不能过界,过界就污染了其他颜色,这种掌控也很考验技巧。”

等到所有颜色上完就可以将照片挂起来吹干。

照片里的是曹六一当时所工作的相馆的一个员工,她“特别爱照相”。曹六一为她拍摄完照片,又按照自己的想法为相片着色。

随着数码时代的发展,

电脑软件

能轻松解决许多摄影前期到后期的问题。

手工着色

这种将绘画和摄影术完美结合的技艺

或将不复存在。

曹老说:“手工着色麻烦得很。

做一张12寸的照片可能就要三四个钟头,

现在‘咔嚓一下就成了,还可以PS。

虽然技艺会被淘汰,但我没有什么遗憾。”endprint

猜你喜欢
照相馆底片着色
奇趣照相馆
蔬菜着色不良 这样预防最好
苹果膨大着色期 管理细致别大意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10位画家为美术片着色
A LONG LENS
保护光明的“底片”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Thomassen与曲面嵌入图的着色
社会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