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文读的类推及其扩散

2017-07-06 10:48牟廷烈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5期

摘 要:本文以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中的一部分方言为例,对这一地区出现的特殊音变现象“文读的类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文读的类推”可以认为是在双方言生活的特殊情况下受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音变现象。本文对粤北土话山摄开口一等见系文读音[-o?]([-??])扩散到非见系和二等韵的过程以及湘南土话咸山摄及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古代)文读音[ie]扩散到一二等韵的过程进行探究,旨在说明这一地区出现的文读的类推以及类推的扩散作用。

关键词:汉语方言 粤北土话 湘南土话 类推 文读 白读

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分布区①是汉语方言各分布区中有名的双方言地区之一。这些地区的人们通常在家里或村里使用土话,在公共场所(例如单位、市场等)使用地区通用语。湘南土话地区主要使用官话(西南官话),粤北土话地区主要使用客家方言、粤方言或西南官话。许多学者认为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是多种外来成分叠置的一种混合型方言。据笔者考察,在双方言生活的特殊情况下,由于受母语(相对弱势)的干涉,会出现多种类推现象,文读的类推是其中之一。本文以笔者经验为基础,分析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一部分方言里出现的文读的类推现象,并进一步对其变化过程提出笔者的看法。方言资料主要来自笔者通过现场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和中山大学庄初升先生提供的字音资料,还有一些选自著书、论文中的“同音字表”②。

一、粤北土话

粤北土话山摄开口一等寒韵见系韵母里有读为[-o?](或[-??])的语音层次。这一语音层次很可能是受周围客家方言或粤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文读音。虽然程度不同,但分布在多数的粤北土话里。为了易于比较,下面列出较有代表性的粤北土话的十个方言点中的山摄开口一等韵和二等韵的韵母。表1所示的读音中,领字相对多的排在上列,领字较少的排在下列(没有例字的,表示是该韵内辖字最多的读音)。

视山摄开口一等见系韵母[-o?](或[-??])为文读的理由如下:1.粤北土话的阳声韵在白读层里一般读为开尾韵或鼻化韵,像[-o?]这样的带鼻音韵尾的韵母一般不属于白读层。2.这个读音与周围强势方言(或地区社会的实质性通用语)客家方言或粤方言类似。客家方言山摄开口一等见系韵母也多读为[-?n]或[-on](非见系读为[-an])。在粤方言的代表方言广州方言以及与粤北土话分布在同一地区的广东省北部粤方言中,山摄开口一等见系韵母一律读为[-?n]或[-on](非见系读为[-an])③。粤北土话的韵尾[-?]和客家方言或粤方言不同,但本文認为土话的音韵体系在接受外来方言成分的过程中,把自身的音韵特点折合到外来方言成分的结果。3.在山开一见系里有些字带鼻音韵尾、有些字不带鼻音韵尾的粤北土话中,口语常用字多没有鼻音韵尾,而非常用字多有鼻音韵尾,如连州丰阳:寒ho2、韩hua?2、干?湿ko1、刊k?a?3。

有些土话中,读[-o?]的语音层次不只限于见系。曲江犁市山开一寒见系韵母大多读[-o?],但非见系也有不少读[-o?]。例如:肝ko?1、旱ho?4、案o?5(以上见系),丹to?1、蛋tA2、难lo?2、兰lA2、散so?5、赞tsA5(以上非见系)。而仁化石塘和连州附城山开一寒不论是见系还是非见系,一律读为[-o?]或[-??],甚至在二等山删韵里也出现这样的语音层次:仁化石塘土话里只在部分字中出现;连州附城土话里整个二等山删韵全读为[-??],例如仁化石塘:肝ko?1、旱ho?5、案o?5(以上一等见系),丹to?1、蛋to?3、难lo?2、兰lo?2、散so?5、赞tso?5(以上一等非见系),艰ka?1、颜?o?2、限ha?1、晏o?5(以上二等见系),扮po?5、班pa?1、慢mo?1、产ts‘a?3、删sa?1(以上二等非见系);连州附城:肝k??1、旱h??4、案??5(以上一等见系),丹t??1、蛋t??6、难n??2、兰l??2、散s??5、赞ts??5(以上一等非见系),艰k??1、颜???2、限h??6、雁???6(以上二等见系),扮p??6、班p??1、慢m??6、产ts‘??3、删s??1(以上二等非见系)。

这种现象说明:受外来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一等见系文读音,逐渐向同一韵内的非见系扩散,并进一步扩散到二等韵。这里应该存在两种演变方式:一等见系韵母读为[-o?]或[-??]的过程应属于文白异读交替式的叠置式音变④;见系文读音逐渐向一等非见系以及二等韵扩散的过程应属于本方言的类推。即本来在方言里属于同一韵母的山摄开口一、二等韵中,一等见系文读音[-o?](或[-??])代替一等见系白读音后,进一步替代了未受文读音影响的一等非见系韵母甚至二等韵韵母。这种现象只能理解为一种类推或类推的扩散作用。以古音为单位合流或分离的母语的类型特点,也引起了与文读音无关的字音的变化。

二、湘南土话

在湘南土话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类推现象。属于湘南土话的大部分方言中,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和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里都有读音相同的韵母。如此广泛的韵摄之间的合流关系,在汉语方言中不易发现。本文对具有这种合流关系的读音进行分析,发现这类读音大部分是鼻音韵尾(或入声韵尾)消失后,收[i]尾的[ai]类([ai][?i][ei]等)和[ie]类([ie][i?]等)读音。下面以东安方言[ie](入声韵)、宜章方言[?i](阳声韵)和[ie](入声韵)、临武方言[ie](入声韵)、江永方言[ie,ai](阳声韵)和[i](入声韵)、道县方言[i?](阳声韵)和[i(?)](入声韵)、桂阳方言[ie](入声韵)、宁远方言[i](入声韵)为例,揭示韵摄之间的合流关系。

东安(花桥):猎lie2、接?ie1文/?ai7白、叶ie2文/ie7白(以上咸摄),列lie1文/lie7白、节?ie1文/tsai7白、舌?ie2文/?ie7白、热?ie2文/lai7白、结?ie1文/kai7白、噎ie1文/ie7白(以上山摄),袭?ie1文/?ie7白、给?ie1文/ke7白(以上深摄),乙ie2(以上臻摄),逼pie1文/pai7白、力li2文/lie7白、直?i2文/die7白、织?i1文/?ie7白(以上曾摄),腋?ie1文/?io7白(以上梗摄)。

宜章(赤石):陕s?i3白、闪so3/s?i3‖接?ie7、折~叠?ie7、叶ie7、贴t?ie7、协?ie5(以上咸摄),鲜?i1/s?i7、战ts?i1‖铁t?ie7、节?ie7、舌?ie7、结?ie7(以上山摄),浸ts?i5、沉s?i3/ts??i2、针ts?i1、琴k??i2、音?i1‖襲?ie5、湿?ie7(以上深摄),贫p?i2、民min5文/m?i2白、信s?i5、衬ts??i5、身s?i1、忍?i3、近k??i3‖乙ie7、逸ie7(以上臻摄),菱l?i2、瞪t?i5、胜s?i5、兴h?i5、证ts?n1/ts?i5‖鲫?ie7、蚀?ie7(以上曾摄),兵p?i1、井ts?i3、郑ts??i5、轻k??i1、星s?n1文/s?i1白‖逆nie7、脊?ie7/?i3、液ie7(以上梗摄)。

临武(城关):贴t?ie7、接?ie7、褶?ie7、协?ie7(以上咸摄),别pie1、节?ie7、哲?ie7、结kie7(以上山摄),立lie1、集??ie7、湿?ie7、急kie7(以上深摄),栗lie7、七??ie7、秩t?ie7、失?ie7、吉kie7(以上臻摄),力lie1、直??ie7、食?ie1、极k?ie1(以上曾摄),积?ie7、石so5/?ie1、击kie7、益ie7(以上梗摄)。

江永(城关):检?ie3/?i?3、掩ie3、檐ie2‖贴t?i7、接tsi7、折?i7(以上咸摄),腱?ie5、怜lai2、便~宜pai4‖切ts?i7、撤??i7、结?i7(以上山摄),针?ie1、音ie1、品pai3、心sai1‖执?i7、急?i7、吸?i7(以上深摄),珍?ie5、身?ie1、信sai5、臻tsai1‖悉si7、质?i7、吉?i7(以上臻摄),胜?ie5、孕ie6、陵lai2、凭pai2‖息si7、直?i6、食?i6(以上曾摄),贞?ie1、秉pai3、皿mai4、苹pai2‖斥??i7、滴ti7、析si7(以上梗摄)。

道县(小甲):接?i7、贴t?i7、折ts?7(以上咸摄),辨li?6/p?n4、边pi?1/p?n1、练li?5/n?n6‖切??i7、结?i7、蜇ts?6、折ts?7(以上山摄),林li?2、心?i?1、针?i?1、音i?1‖习?i6、十s?6、急ts?7、及ts?6(以上深摄),信?i?5、珍?i?1、近?i?4、引i?4‖实s?6、失s?6、乙i7(以上臻摄),凭pi?2、瞪ti?6、蒸?i?1、兴?i?5‖力li6、熄?i7、织?i7、极ts?7(以上曾摄),晶?i?1、逞??i?3、经?i?1‖踢t?i7、溺ni6、绩?i7(以上梗摄)。

桂阳(敖泉):接tsie7、叶ie7、业nie7、贴t'ie7(以上咸摄),切ts?ie7、折?ie7、热ie7、结?ie7(以上山摄),立lie7、湿?ie7、入ie7、急?ie7(以上深摄),笔pie7、七ts?ie7、失?ie7、日ie7(以上臻摄),力lie7、熄sie7、直?'ie7、食?ie7(以上曾摄),敌tie7、历lie7、积tsie7、戚ts'ie7(以上梗摄)。

宁远(东路):接?i2、叶i6、贴t?i2(以上咸摄),铁t?i2、捏li2、切??i2/??ie6、结?i2(以上山摄),习?i6、蛰?i5、急?i6(以上深摄),疾?i6、日ni6/?6、吉?i2、一i2(以上臻摄),逼pi2、熄?i2、食i6/s?6、极?i6(以上曾摄),敌ti2、积?i6、脊?i2(以上梗摄)。

在江永方言和道县方言中,这两类读音还出现在通摄一三等、曾摄开口一等、梗摄开口二等、臻摄开口一等以及合口一三等中。例如:

江永:怜先lai2、心侵sai1、民眞mai2、?蒸lai2、萍靑pai2、送東一sai5、风東三pai1、赠登tsai6、棚耕pai2、粳庚二kai3、恨痕hai6、本魂pai3、迅諄sai5。

道县:边先pi?1、林侵li?2、真眞?i?1、蒸蒸?i?1、经靑?i?1、送東一?i?5、终東三?i?1、层登?‘i?2、埂庚二ki?5、根痕ki?1、门魂mi?2、裙文ki?2。

这种剧烈的合流关系在周围的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官话等方言中十分罕见。[ai]类([ai][?i][ei])读音和[ie]类([ie][i?])读音,在湘南土话中确实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层次。从这两类读音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江永方言咸山摄及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阳声韵中的[ai]只出现在帮组和端系,[ie]只出现在知见系,与舌面声母相拼。即[ai]和[ie]形成互补分布。以臻摄开口三等为例:贫pai2、邻lai2、进tsai5、珍?ie1、身?ie1、忍?ie4、近?ie4、引ie4。只有个别例外,如:沉?ie2文/tsai2白、森sai1、臻tsai1。

第二,如上所述,[ai]类读音和[ie]类读音,在阳声韵或入声韵内,其分布范围大体一致。以阳声韵为例,江永方言中的[ai]和道县方言中的[ie]同样分布在(咸⑤)山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梗摄开口二等、通摄一三等、曾摄开口一等、臻摄开口一等以及合口一三等中。例如,道县方言中的[i?]:辨li?6/p?n4、边pi?1/p?n1、练li?5/n?n6(以上山开三四);林li?2、心?i?1、针?i?1、金??i?1(以上深开三);抿mi?4、鳞li?2、新?i?1、尘??i?2、真?i?1、近?i?4(以上臻开三);凭pi?2、瞪ti?6、升?i?1、兴?i?5(以上曾开三);晶?i?1、逞跑,进??i?3、经?i?1(以上梗开三四);蓬pi?2、东ti?1、送?i?5、空?虚xi?1、丰fi?1、肿?i?3、用i?6(以上通合一三);朋pi?2、等ti?3、层??i?2、肯xi?3(以上曾开一);棚pi?2、埂ki?5、硬?i?5/??n6(以上梗开二);根ki?1、本pi?3、粉fi?3、魂fi?2、裙ki?2(以上臻开一,臻合一三)。江永方言中的[ai]:怜lai2、便~宜pai4(以上山开三四);品pai3、侵ts?ai1、沉?ie2文/tsai2白、森sai1(以上深开三);民mai2、邻lai2、亲ts?ai1、臻tsai1、栗lai6(以上臻开三);冰pai1、陵lai2(以上曾开三);秉pai3、皿mai4、萍pai2(以上梗开三四);蓬pai2、东lai1、弄lai6、送sai5、冯hai2、虫lai2、捧p?ai3(以上通合一三);朋pai2、等lai3、增tsai1、肯hai3(以上曾开一);棚pai2、耿kai3、筝tsai1(以上梗开二);吞t?ai1、跟kai1、痕hai2、恩ai1、本pai3、门mai2、迅sai5(以上臻开一,臻合一三)。以入声韵为例,东安、宜章、临武、桂阳方言中的[ie],均匀分布在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和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中。例如:

东安:折?叠咸?ie1文/?ie7白、舌山?ie2文/?ie7白,、袭深?ie1文/?ie7白、乙臻ie2、直曾?i2文/die7白,腋梗?ie1文/?i。

宜章:接咸?ie7、节山?ie7、袭深?ie5、乙臻ie7、鲫曾?ie7、脊梗?ie7/?i3。

临武:业咸nie1、结山kie7、急深kie7、吉臻kie7、极曾k?ie1、击梗kie7。

桂阳:接咸tsie7、切山ts?ie7、湿深?ie7、七臻ts?ie7、熄曾sie7、戚梗ts?ie7。

第三,在湘南土话阳声韵或入声韵中,[ie]类读音一般是白读音,而在有些韵摄中却属于[ai]类读音或其他韵母的文读音。例如,东安:接?ie1文/?ai7白、跌tie1文/tai7白、给?ie1文/ke7白、鳖pie1文/pai7白、节?ie1文/tsai7白、热?ie2文/lai7白,篾mie1文/mai7白、结?ie1文/kai7白、逼pie1文/pai7白;江永:沉?ie2文/tsai2白、岑?ie2文、森sai1白1、人ie2文/?2白、今?ie1文/?i1白;宜章:十s?i7、湿?ie7、扇?ie7/sai1、战ts?i1、颤?ie5、跟k?i1、根?ie1、乙ie7、一ei7、鯽?ie7、熄s?i7、識s?i7、蝕?ie7、生s?n7文/?ie1/s?i1白。

如上文所述,在湘南土话中,[ai]类和[ie]类读音在分布上有着密切关联。[ie]类读音可能是[ai]类读音形成后,以与腭化声母相拼的形式进入土话中,逐渐代替土话中的[ai]类读音。这一过程很可能先从三等知章组或三四等见系开始。上述江永方言的咸山摄及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韵中[ai]和[ie]的分布情况正说明这一点。江永方言中深开三澄母字“沉”的两种读音tsai2白(沉底tsai2li3)/?ie2文(深沉?ie1tsie2)可以认为是这一音变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也就是在?ie2代替tsai2的过程中,两个读音共存的过渡阶段。之后逐渐扩散到帮组、端系,或者进一步扩散到一二等韵。江永方言的臻曾摄开口一等痕登韵,除了一两个字的读音例外外,其他一律读为[ai]:吞t?ai1、跟kai1、恨hai6、恩ai1、朋pai2、等lai3、增tsai1、肯hai3等(例外:根kuo?1、恒huo?2),而梗摄开口二等庚耕韵中[ai]和[ie]共存,例如:橙?ie2、澄?ie2、棚pai2、筝tsai1、粳kai3、耿kai3等。然而在道县方言中,臻曾摄开口一等痕登韵一律读为[i?],梗摄开口二等庚耕韵除了一些文读音,也都读为[i?],如:吞ki?1、根ki?1、朋pi?2、等ti?3、层??i?2、肯xi?3(以上臻曾开一痕登);棚pi?2、彭pi?2、更ki?1、埂ki?5、硬?i?5/??n6(以上梗開二庚耕)。道县方言中[ai]类读音已不存在。道县方言蟹摄开口一二等大多也同样读为[i?]。这说明早期蟹摄的[ai]韵,也如同深臻曾梗摄以及咸山摄的[ai]韵,有可能经历了被[i?]代替的过程。以道县蟹摄开口一二等的读音为例:戴ti?5、耐ni?6、菜??i?5、改ki?3/k?3、买mi?4、晒?i?5、街ki?1、矮?i?3等。总之,由三等知章组和三四等见系开始的语音交替现象,逐渐扩散到同一韵中的帮组、端系,或者进一步扩散到一二等韵中。在三四等韵中[ie]类读音交替[ai]类读音的过程应该是文白异读交替的叠置式音变,而[ie]类读音进一步向一二等韵扩散的过程则只能认为是一种类推现象⑥。

综上所述,起初与一些腭化声母相拼的[ie]类读音(古代文读音,现由于周边方言(湘方言或官话等)成分的流入,已成为白读音),超出文白异读的交替范围(三四等韵),进一步代替一二等韵中的[ai]类读音的过程只能认为是一种类推现象。这跟粤北土话一样,母语中的音类合流特点影响到与文读音无关的范围的结果。

三、结语

本文以粤北土话和湘南土话中的一部分方言为例,对这一地区出现的特殊音变现象“文读的类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文读的类推”可以认为是在双方言生活的特殊情况下受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音变现象。本文对粤北土话山摄开口一等见系文读音[-o?]([-??])扩散到非见系和二等韵的过程以及湘南土话咸山摄及深臻曾梗摄开口三四等(古代)文读音[ie]扩散到一二等韵的过程进行了探究,以说明这一地区出现的文读的类推和类推的扩散作用。总之,受周边强势方言(或者地区通用语)影响而形成的文读音,超出文白异读的交替范围,对本无文读音的范圍也产生了影响,从而使这一地区出现文读的类推现象。

注释:

①粤北土话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韶关市所管辖的韶关、南雄、乐昌、

曲江、仁化、乳源、武江、北江、浈江和粤西北清远市所管辖的连州、连南等市县区。粤北土话区是一个多方言的地区,除了归属不明的土话外,还有客家话、粤语和西南官话等多种汉语方言混杂在一起。客家话是粤北地区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方言,其次是粤语。据前人的研究,粤北土话大多与客家方言呈穿插交错状分布。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乐昌、连州两市的北部地区。说土话的居民一般还会说(或能听得懂)客家话或粤语或西南官话,形成对内说土话,对外说客家话或粤语或西南官话的双方言格局。湘南土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永州与郴州地区,包括冷水滩、东安、双牌、新田、宁远、道县、蓝山、江永、江华、资兴、永兴、桂东、嘉禾、桂阳、临武、宜章、汝城以及湘西南的信道等市县。这里也是双方言区(湘南土话分布的地区和西南官话湘南片共一个区域)。上述各市县的全部或部分汉族居民,本地人之间或家庭内部使用土话,对外交际使用西南官话。

②粤北土话资料来自笔者历时3个月对5个地区(韶关西河、南雄雄

州、南雄百顺、连州附城、曲江犁市)进行当地方言调查所得的资料(之后对这些资料与庄初升先生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比较修补);此外承蒙中山大学的庄初升先生提供资料(仁化石塘、连州丰阳、乳源桂头);《乐昌土话研究》(张双庆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字音表中的乐昌长来、乐昌皈塘资料。笔者进行实地调查时,受到了庄初升老师的细心照顾,在此谨向庄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湘南土话资料来自出版的著书或论文:鲍厚星(1998)《东安土话研究》、沈若云(1999)《宜章土话研究》、李永明(1988)《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黄雪贞(1993)《江永方言研究》、张晓勤(1999)《宁远平话研究》、周先义(1994)《湖南道县(小甲)土话同音字汇》、范峻军(2000)《湖南桂阳县敖泉土话同音字汇》等文中的字音表。

③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字音对照表,厦门大学

出版社,1992年;詹伯惠、张日升,《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字音对照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④王洪君,《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语言学论丛》第17辑,

1992年。

⑤在咸摄字当中,道县的[i?]、江永的[ai]主要出现在一二等韵

里,如,道县:坎xi?2、插??i?7、夹ki?7、掐k?i?7、狭xi?6等,江永:憾hai6、蚕tsai2等。

⑥这可能是因为本方言三四等韵中[i]介音脱落后,即[iai]→[ai]

等,三四等韵的韵母与一二等韵的韵母合流的缘故。

参考文献:

[1]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邓永红.湖南桂阳洋市土话音系[A].鲍厚星等.湘南土话论丛

[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范峻军.湖南桂阳县敖泉土话同音字汇[J].方言,2000,(1).

[4]贺凯林.湖南道县寿雁平话音系[A].鲍厚星等.湘南土话论丛

[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胡萍.论湘语在湘西南地区的接触与变异[J].湖南社会科学,

2007,(2).

[6]黄雪贞.江永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

1993.

[7]邝永辉.韶关市郊石陂村语言生活的调查[J].方言,1998,

(1).

[8]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9,(2).

[9]李如龙.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10]李如龙.贛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11]李星辉.湖南桂阳流峰土话音系[A].鲍厚星等.湘南土话论丛

[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李永明.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

人民出版社,1988.

[13]梁猷.刚广东省北部汉语方言的分布[J].方言,1985,(2).

[14]林立芳.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J].方言,2000,(2).

[15]卢小群.湖南嘉禾土话的特点及内部差异[J].方言,2000,

(1).

[16]罗昕如.湖南蓝山县太平土话音系[A].鲍厚星等.湘南土话论丛

[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罗昕如.湖南蓝山土话的内部差异[J].方言,2002,(2).

[18]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9]牟廷烈.双方言生活地区里可能出现的两种语音现象[J].(韩

国)中国学报,2004,(69).

[20]沈若云.宜章土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1]唐湘晖.湖南桂阳县燕塘土话语音特点[J].方言,2000,

(2).

[22]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J].语文出版社,1999,

(2).

[23]王洪君.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J].语言学论丛,2001,

(2).

[24]徐通锵.历史言语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5]叶国泉,罗康宁.广东双方言区的分布及其成因[M].北京:北

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6]詹伯慧,张日升.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M].广州:暨南

大学出版社,1994.

[27]张晓勤.宁远平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8]張双庆.乐昌土话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29]周先义.湖南道县(小甲)土话同音字汇[J].方言,1994,

(3).

[30]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9,(1).

[31]庄初升.连州市丰阳土话的音韵特点[J].语文研究,2001,

(2).

[32]庄初升.粤北土话音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牟廷烈 韩国中央大学人文学院;亚洲文化学部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