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 蔡简建
摘要:对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的高等教育办学,有必要重新理解大学财政的本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利益相关者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大学财政的具体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生、教师、企业和校友等。
关键词:大学财政;利益相关者;市场经济
0.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已经由政府单一拨款,转变为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格局。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几年高校招生人数均保持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引发了许多潜在的危机,首当其冲的就是财政危机。虽然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是由于扩招导致总量绝对数的不足,同时也反映了生均教育经费相对的减少。这些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多数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因此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如何适应市场机制变化,解决财政危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了当务之急,而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思路。
1.利益相关者与大学财政模式演变
为了界定大学财政的利益相关者,我们有必要对建国以来我国大学财政模式的演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财政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的演变,即从政府主导型到成本回收型,再到如今的收入多元化型。
1.1政府主导型
建国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办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投资、管理、办学于一身,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单一的权力与权利结构,这种权力和权利结构必定导致政府集权、学校无权的现实。由于大学没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因此也就没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大学的管理者就不会为增加大学的额外财政收入花费心思。此外一方面大学不收取学生学费,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给每位大学生每月生活补助。这种模式被称之为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完全属于国家计划配置。
1.2成本回收型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改革的浪潮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入了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开始实施成本分担制度,即由政府承担高校主要的财政收入,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分担一部分办学经费。于是,上大学不再是免费的午餐,而要开始收取学费,与之相应产生的问题就是上学公平问题。毕竟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如果收取高额的学费,则可能导致部分贫困家庭的优秀学子与大学失之交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相应的奖助学及贷款体系形成了。一方面贫困大学生通过优异的成绩可以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助学金,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来完成学业,然后参加工作后开始偿还贷款。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成本回收型,资源配置已经部分实现市场配置。
1.3收入多元化型
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高等教育法》。这部法律的出台明确规定了高校辦学自主权的内容,其实质是把国家的宏观教育权转化成微观的学校经营权,具体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等学校成为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实体,直接介入经济领域之中,参与市场中的资本部分与产品竞争。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一大学重要的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下得到了激活,大学财政进入多元化收入阶段。校办企业创收,产学研合作,社会捐赠和校友捐赠等都成为高校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可以称之为收人多元化型,资源配置基本实现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
2.大学财政的利益相关者——一种分析框架
2.1政府
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现了收人多元化,但毫无疑问,政府现在仍是,而且将来也肯定还是大学的主要“出资者”,是大学财政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对大学的出资主要体现在财政拨款上,现行的高校拨款机制是“投入加协商的混合拨款机制,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机制。其中投入拨款机制以生均成本为拨款依据,注重对高校运行成本的补偿,依据学生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和效益,其结果是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教育质量日益下降。而协商拨款机制容易产生随意性、不公正性和寻租等现象。因此政府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势必要改革和创新当前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机制。一国政府设计一种内容清晰、可操作性强、相对合理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绩效拨款机制已经成了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
2.2学生
近几年来,大学日益高涨的学费和教育质量问题屡屡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即人们讨论大学学费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学费与教育服务质量是否匹配。人们抱怨大学学费高,可以说与近年来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有相当大的关系。
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成本核算,降低办学成本,抑制大学学费持续上涨,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意识,将教育产出结果,即毕业生受社会的认同程度作为自己的衡量尺度。此外高校要通过对话与协调,与作为依赖型的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以提高高等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2.3教师
本文所指的教师,不仅包括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而且包括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及后勤管理的人员,他们是大学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因此针对这部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大学首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合理的校内人事分配制度。
同一般劳动者相比,高校教师是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群,不仅个人素质层次比较高,同时对物质的追求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合理、公正的薪酬机制,大力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废除职务‘终身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2.4企业
市场经济体制下使高校和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本文将企业分成两类,一类是校办企业,另一类是其他企业。
高校之所以要创办企业,其初衷是为了增加高校的财政收入。但目前的实践看来,高校校办产业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学校与企业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校企不分等。本来想为实现创收而设立的校办企业,却往往成了高校的负担。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配置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校校办企业走股份制道路,实现校办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完成从校办企业到校有企业的转变。清华大学已经成功地实践了这一制度,为其他高等院校校办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大学与其他企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合作和捐赠两方面。产学研合作方面,从初期的教学主导型,即工学交替形式逐步发展到如今的研究主导型,即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等为纽带的产学联合体。通过这些合作研究,可以扩大高校的横向科研经费,成为大学财政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捐赠方面,企业往往倾向于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奖励品学兼优或家境贫寒的学子,而此举也间接地扩充了大学财政。
2.5校友
校友是高校办学的一种特殊资源,他们对母校的师资、科研水平和办学特色等都比较熟悉,对母校的感情深厚,而且是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中介。尤其重要的是,校友捐赠是缓解高校经费紧张、拓展办学资源可开发利用的重要力量之一。
综观我国高校,虽然校友资源弥足珍贵,但校友工作在许多高校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部分高校还未启动校友工作,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校决策层加强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思想上重视对校友资源的认识,才能反映到行动中来。
另一个问题则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友捐赠往往集中在学校校庆时,学校也往往只是把其看作是校庆的一块大蛋糕,而未能做到校友捐赠常规化和资本化。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成功的实践则是成立校友基金会。校友基金会不仅要负责各类校友捐赠款的管理,确保其使用完全符合捐赠者的意愿,而且要负责开展校友的联络工作,争取校友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