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不得志
□夜读抄
杨南峰少年举进士,除仪制主事,即欲上疏请释放高墙建庶人子孙。匏庵知之,语南峰曰:“汝安得为此族灭事耶?”夺其疏不得上。南峰以志不得行,即日弃官归。径往小金山读书,数年不入城。其陈义甚高,如此举措,即古人何远。至晚年骚屑之甚,武宗南巡时,因徐髯仙进打虎词以希进用,竟不得志。此正所谓血气既衰,戒在苟得者耶。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耕斋点评
杨南峰即杨循吉,南峰非其名,而是他的号。这位明景泰七年(1456)生的苏州吴县人,从小喜欢读书,28岁(成化二十年)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专管仪制的主事。少年轻狂的杨南峰,一当官就想上表,请求明宪宗释放被囚于高墙内的建文帝子孙。杨南峰的这一奏章,被江苏老乡吴宽(号匏庵)看到了。吴宽是成化八年的状元,资历比南峰要老得多,见状大惊,悄声对南峰说:“你怎么能做这种灭九族的事呢?”夺下他的文书使不得上奏。杨南峰觉得自己的志向不能舒展,第二天就辞官回家,直接前往小金山读书,好几年都不进城。杨南峰此举,表达的道义高远,他这样做,简直和重义轻利的古人相差无几。南峰辞官后一直住在家乡,到了晚年牢骚尤甚。转眼到了明正德年间,明武宗即位。这位皇帝以好玩著称,一次南巡时,有人把戏曲家徐霖(号髯仙)介绍给武宗。皇上读了徐所填的词曲,十分喜欢,把徐召到身边,作为顾问。徐髯仙恰巧也是苏州人,杨南峰就通过这位老乡近侍,把自己所作的一首《打虎词》呈献给皇上,希望能以此进身获得重用。但武宗以为这不过是又来了一位伶人,并没给他一官半职,杨南峰最终未能如愿,一遂其志。
《四友斋丛说》的作者何良俊写到这里,亦不由感叹:“此正所谓血气既衰,戒在苟得者耶。”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想不到年轻时秉笔直言的杨南峰,到了暮年,血气已衰,反而求官求宠,变得如此贪婪。
史载,碰了这样的钉子后,杨南峰仍不死心。他寿长,66岁那年,武宗驾崩,杨南峰又等来了新的皇帝。明嘉靖元年正月,清宁宫后殿灾,这是所谓的“天象”,皇帝“诏求直言”,杨南峰不甘寂寞,再次“驰疏请复建文帝尊号”。这样敏感的皇族内部事务,岂是在野的文士可谈论的。还算杨南峰运气好,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嘉靖中,杨还献《九庙颂》及《华阳求嗣斋仪》,结果“报闻而已”——就是说皇帝知道了,没有表态。据说杨南峰虽然活了89岁,但晚境凄凉,落寞而死。
检讨杨南峰前倨后恭的人生,其实也不奇怪。吾邦士人,一直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视为人生追求之目标。青年杨南峰不识利害,刻意上书,为的是报效朝廷;老年杨氏一再献词,阿谀奉迎,同样是为了取悦圣上;只不过此人穷经皓首,却不谙世故人情,结果屡屡碰壁而已。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句,要做到,可真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