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民俗意识探究

2017-07-05 19:38王美龄
魅力中国 2016年4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中国探究

摘 要:我国当代文学民俗意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民俗意识的理论支撑以及实践下,对民俗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具有必然性。且文学民俗意识的发展与社会政治关联性越来越密切,不仅承载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同时也需要构建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并从民俗意识审美的角度强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体现民俗文化的自觉特征。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 民俗意识 探究

中国当代的文学民俗意识主要是指在相关的理论支撑下,对于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以及民族事件的叙述,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民族风情。在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进行构建。丰富民族意识的成熟发展,在民族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批判错误的视角,对于民俗描写的行为、笼统的民族概念进行解读,而且对于民俗艺术的发展以文化的角度承载方式进行诠释。

一、民俗意识的发展

1、批评层面的民俗意识发展

用批判层面的视角对民族意识进行评估,探究民族意识的视角下批判民俗艺术学的运用。在经历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对民俗审美的特征入手,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建设以及深刻内涵的理解。我国的民俗意识文化发展主要在20世纪40年代刚刚有起色,注重文学作品的乡土气息的应用。主要代表人李一鸣在其相关作品中,对民俗气息的地方色彩文化加以应用。不断的提及乡土的特征与鲁迅的作品取得了一曲同工之妙,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仅仅是关于风土人情的片段、照片,并没有深入到风俗习惯。也就是说我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意识批判层面的发展主要是在19世纪40年代萌芽。以王瑶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其作品的评价中可见朦胧民族意识的发展。朦胧民俗意识的出现标志着批评的层面的民俗意识的更深一层次的发展,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以及思想内涵联系起来。如作品“怂恿”中对民俗风情描写的农村色彩,客观的对特殊的生活行为习惯、习俗加以描述,充分的证实了当地民俗文化读物的民俗色彩,使得民俗意识有了朦胧的发展,但是其整体的发展仍然滞留在批评的主体上。滞留在无意注意层次,无意识地揭露民俗风俗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政治内涵等。截止到19世纪60年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民俗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政治、社会评论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文学评论的民族意识仍然停留在朦胧发展阶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阶级论等传统的评论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民俗意识评论视角开始逐渐的清晰。20世纪90年代,民族意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评论工具,在考察民俗意识之美,挖掘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批判的重要地位,民族意识的评论中具有相对成熟的理论结构,意味着民族批判视角已经转入到有意注意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民族意识文化建设呈现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以及框架结构方面对民俗艺术以及文化等多个层次丰富了民俗艺术理论,构建了中国当代民俗学科的雏形,绝大多数的民俗学史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典籍,并在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下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俗意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的遗憾,尤其是批判民俗艺术视角的下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虽然在相关作品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对于民族意识的理论建构方面比较匮乏,实践能力较弱。

2、文学层次民俗意识发展

针对于文学层面的民族意识,主要是引导创作主体的生活化,构建民俗的深刻内涵。从审美的角度注重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感知,从而反应审美的艺术高度。民俗意识自由的直觉相互联系,创造中国新文学与民俗意识的视角启蒙民俗文化的理性反思,对于民族意识的普遍民族文化相一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既肯定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又对民俗文化加以深化。如“水葬”这一民俗视角作品的展出,是客观存在的民俗关注的自为行为,具有民族叙事的倾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其在描写民俗特征时并没有清晰的民族文学意识支撑。属于无意挖掘的深层内涵,不具有指向性。

20世纪80年代,自觉文学民俗意识出现受到了诸多社会因素的驱动,使得民俗文学自身发展融入了中西方文学思想,人们对于民俗意识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更,多种因素推动了民俗意识的自觉。民俗意识的自觉性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内外因的共同驱动,以及相关理论进行建设,在关注民族文化艺术建设的过程当中,从客观上展示民俗的特征。

二、文学民俗意识形态

民俗意识视角的文学批判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发展,以及自觉和自为历史的构建,决定了民俗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加快推进了我们对于民俗意识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更加准确民族文化主体,分为自为和自觉的民族意识。感性民俗意识,主要是感知民族文化的主体为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的掌握以及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的感性认知,对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引导。对多种民俗文化、民族风景、习俗等加以关注,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发展作者的兴趣爱好。在干着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对民族意识,简易生化对民族审美的分析,突破了民俗文化的局限性,实现了感性掌握的,直觉意识的培养。与感性民族艺术相比的理性文学民俗意识主要体现在感性课题认知的基础上,对照民俗的内涵,对相关的感知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相关的理论层次构建理论框架。在充分挖掘民族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对于人类的文化意识层次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在理性文学民俗意识下集中体现了民俗的饮食文化、居住建设以及婚丧嫁娶习俗,追及历史发展的渊源和轨迹,透视历史。

通过民俗意识体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建设,在自觉文化意识的基础理论支撑下,构建民族意识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承载民族文化。对于传统的民俗意识内容进行传承,在缅怀历史风情的和城市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艺术建设的寄托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观,说明了对民俗文化的思考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使得当代的文学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且在对深层文化挖掘的层面,批判社会的陋习,提升了人们的素质以及抨击了社会现象,纠正了社会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引导建设民俗意识。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意识以当代文学的复杂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意识的兴起,乡土文化的建设以及复杂的内在逻辑关联,人们对于文学民俗意识的发展存在着误解,但是其在发展中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必须要清晰明确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消除当代文学对于民族意识的误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薛晓蓉,段友文.周氏兄弟文学创作的民俗意识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12期.

[4]赵德利.人文生态:文艺民俗的创化模式与审美向度[J].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5]王嘉良.眷顾与批判:民俗叙事的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民俗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王美龄,女,甘肃兰州 198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中国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