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

2017-07-05 14:20邓少军芮明杰赵付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邓少军 芮明杰 赵付春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金华 321004;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社会科学院 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5)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研究

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

邓少军 芮明杰 赵付春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金华 321004;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上海社会科学院 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5)

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化研究视角忽视消费需求侧机制且关注面较窄,当前信息消费实务中又存在弱化传统产业与企业影响的倾向,因而有必要从整合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消费、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厘清信息消费和信息化的概念边界及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差异,转变传统产业只能被动改造的固有观念,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角度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信息消费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新方向。信息消费是一个多层次概念,明确不同层次信息消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现状、功能定位及协同作用是基于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促进信息消费的多层次协同,通过信息消费构建信息化能力体系、推动产业双元发展以及把握跨界融合机会,很可能是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模式选择。多层次信息消费要主动对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为不同层次信息消费拓展出新的广阔空间。

信息消费 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路径模式

自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来,围绕信息消费、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鼓励性政策。*例如,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层面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对于那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是利好,对于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智慧化改造并进一步实现转型升级也将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信息消费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虽然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两者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务应用层面均缺乏有效的对接,主要表现在:(1)以往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化研究视角,主要侧重于产业和企业层次,以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为核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消费需求侧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转型升级新要求;(2)当前蓬勃发展的信息消费及其政策导向主要围绕激活终端消费需求展开,侧重于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拉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与信息消费环境改善,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与产业和企业等供给侧的对接,导致企业、产业或公共领域信息消费过程中普遍存在盲目投入、供需错位和铺张浪费等现象;(3)信息消费既包括了个人信息消费,也涵盖了企业信息消费和公共信息消费,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涉及企业、产业、区域等多个层次,但目前来看信息消费与产业供给侧的这些不同层次之间依然缺乏有效协同与系统对接。

显然,只有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2日的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创新发展理念,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多层次的有效互动,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消费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融合与互促发展。本文尝试结合信息消费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务动态,着眼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来进一步探究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及相关过程机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将有助于更好地厘清信息消费和信息化的不同侧重点及其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理;从实践层面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传统产业通过合理的信息消费实现信息化基础上的转型升级,而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巨量信息化需求也将有助于拓展出信息消费新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为产业、企业等多个层次的信息消费开辟新的广阔空间。

一、 传统产业改造的信息化研究视角

信息化是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信息装备,以比传统手段更有效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至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态发展过程。*杨永福:《信息化战略驱动下的传统产业改造分析——以中国烟草安徽省公司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为例》,《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信息化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早已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信息化或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早期的观点认为信息化或信息产业应当优先于传统产业发展,传统产业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其改造。*李寿德:《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本质与实现的方式探析》,《科研管理》2002年第5期。但是,不顾各种约束条件,以牺牲传统产业的发展潜力来一味追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未必能达到赶超的目标,在产业政策制订上刻意拔高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忽视传统产业政策地位的做法也很难真正解决我国产业竞争力弱、经济结构失衡的固有问题。*孙喜:《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过程的替代性逻辑——以车用柴油机技术进步为例》,《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7期。因此,目前的主流观点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化或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二是信息化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带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生产力要素智能化并加速知识积累和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的融合、重组、分化和创新等方面。*吴伟萍:《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此外,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作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造,而且是经济性、社会性、体制性的全面改造,包括了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竞争方式、部门关系、组织结构、时间关系和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改变。*周振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基本内涵及其实现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三是信息化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方式或途径。一种主流观点是依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另一种主流观点是依托信息化创新,推动资源系统整合、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重组、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从产品信息化到企业信息化再到产业信息化的一系列升级。*刘慧、吴晓波:《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期。

上述信息化研究视角主要是从产业和企业的供给侧层面探讨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层次信息消费需求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或引领作用。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假定信息化已经实现条件下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侧重的是信息化的结果,很少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探讨该领域信息化得以实现的投入形成与消费驱动机制。而且,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大多又把传统产业信息化聚焦在生产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等狭隘领域,而事实上,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容易出现浪费和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也未能真正有效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实际上,信息消费与以往的信息化在概念上虽然均涉及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但信息消费更多是从需求方角度,而信息化则主要是从供给方着眼,立足点或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相应地,信息消费重在应用,强调个性化、差异化,而信息化重在技术与管理,强调标准化与规模化特征;信息消费强调信息应用的杠杆效应,而信息化重在直接的投入产出及信息产品的销售;信息消费强调存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盘活,强调信息价值的实现,而信息化重在新的信息资产投入。*赵付春:《我国信息消费构成、影响和发展重点研究》,《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从这些差异可以看出,以往信息化视角研究其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由于忽略消费需求侧的作用和关注面有限而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与片面性。全面深入地把握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就需要着眼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对接的思路,将信息消费、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纳入到一个整合的框架中进行重新思考与系统研究。

二、 信息消费发展动态及其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信息消费的定义最早由郑英隆提出,他认为信息消费是社会各种类型决策者将现有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进行消化与吸收,并通过若干转换加工形成行动方案或思想决策的过程,侧重于信息支持决策的功能。*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贺修铭则将信息消费定义为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是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贺修铭:《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兼论信息消费学的建设》,《图书情报工作》1996年第4期。而当前国家政策层面所采纳的是消费经济学的定义,即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关于信息消费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消费的理论,如信息消费结构、过程与测度方法研究,信息消费心理、行为与主体研究,信息消费与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制度、技术创新及市场研究;二是信息消费影响因素与环境;三是信息消费监督、评价及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马哲明、靖继鹏:《国内信息消费研究综述》,《情报科学》2007年第3期。此外,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消费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王兴全:《基于互联网统一平台的中国信息消费研究》,《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罗裕梅、凌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鸿沟的数字化解读》,《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而国外学者对信息消费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息与消费及消费者的关系入手,联系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来分析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邓胜利:《国外信息消费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04年第1期。

从信息消费的政策导向与实务应用来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已经相继出台发展信息消费的各类政策性指导意见和推进举措,*据检索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经公开发布促进信息消费专项实施意见的达到23个。但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当前信息消费政策的着力点大多集中在加快信息消费基础设施的升级、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主要强调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如宽带中国与信息惠民工程)、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完善信息消费支持政策等方面,主要围绕激活和扩大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展开;二是多数政策关注的主要是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涉及较少,少数涉及的也仍然以沿袭传统“两化融合”思路为主导。

由此可以发现,无论信息消费的理论研究还是实务应用,目前其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注与对接都不够充分,未能真正从信息消费的需求侧视角,吸纳消费驱动的作用机制来对传统“两化融合”思路进行补充与发展。这在实务应用中很容易产生“新瓶装旧酒”的误解,难以厘清信息化与信息消费的概念边界及不同的侧重点,对于通过信息消费机制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难有助益。

三、 供需对接视角下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信息化研究视角缺乏对消费需求侧机制的足够重视且关注面相对较窄,当前信息消费实务中又存在忽视传统产业与企业影响的倾向,因而有必要从整合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消费、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信息消费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构建了一个信息消费驱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四维路径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研究绘制

其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通过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化转型提升,也可以作为信息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以实现与终端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的对接;二是传统产业自身作为信息消费的需求方与其他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之间的对接,这些供给方包括了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方(如地方政府、电信与广电部门等)、其他产业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如一些新兴产业),以及以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的中介性信息服务组织。在上述过程中,传统产业及企业既可以作为信息消费的供给方,也可以成为信息消费的需求方。通过供需对接,一方面着力解决供给侧传统产业“不愿意”转型、“不能够”转型和“不清楚”如何转型等瓶颈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克服需求侧信息消费以往普遍存在的“消费能力不足”、“区域和行业失衡”、“供需错位”、“浪费普遍”及“欠缺深度与广度”等问题。*邓少军:《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动态能力理论视角》,《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而在四维路径模式中:(1)“层次协同路径”主要在于为产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解决传统产业因为环境风险顾虑而“不愿意”转型的问题;(2)“能力构建路径”主要在于构建并持续提升传统产业基于信息化的转型升级能力体系,解决产业转型“不能够”以及因为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而产生的“不愿意”等问题;(3)“产业双元路径”主要在于处理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机会的探索发现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出现新兴产业变成“扶不起的阿斗”,而现有产业断崖式衰退,对地方经济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最坏结果,这既有助于解决产业转型“不愿意”的问题(降低风险,增强稳健性,实现平稳转型),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转型“不清楚”的问题(帮助发掘和探索转型方向与机会);(4)“跨界融合路径”主要在于通过信息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以及基于信息化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识别出新的转型发展机会,主要帮助解决产业转型“不清楚”的问题(明确转型方向与路径),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互联网+”战略就属于该范畴。以上四个路径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层次协同”是基础;“能力构建”是核心;“产业双元”与“跨界融合”既是手段也是目标。以下将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分别阐述信息消费基于四维路径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机理与供需对接策略思路。

(一) 层次协同路径

社会学家Coleman*J.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5.提出了一个可以较好地解释宏观与微观层面互动关系的跨层次模型(也称为“浴缸模型”)。该模型认为一些宏观因素会影响和制约微观行动者采取行动的条件,这些条件会影响微观行动者的行为选择并相应产生一系列的宏观层面结果。由于信息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涵盖消费者、企业、产业或产业集群、区域或国家等多层次的概念,因此,可以借鉴上述跨层次模型的理论观点,构建一条信息消费不同层次之间有效协同、相互支持,进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这里的“层次协同”是强调通过多层次信息消费的协同配合,各层次消费主体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信息化转型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多层次信息消费整体效用的最大化,为传统产业实施基于信息化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性环境,解决传统产业因为环境不支持、不匹配而“不愿意”转型升级的顾虑,具体包括:

1. 从消费者层次看,信息消费应着眼于激活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或引领效应。消费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终极驱动力和重要微观基础。根据英敏特和淘宝网等机构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参见国际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Mintel)发布的《中国消费者趋势2015》和《中国消费者趋势2016》,以及淘宝网与第一财经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趋势报告2015》。当前消费者层面的信息消费趋势与重点:一是智能化,表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等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为智能化的消费方式将日趋成为主流;二是线上线下融合,传统实体企业的网络化与电商虚拟企业的实体化同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满足消费者便捷性与体验性需求的必然选择;三是基于信息化的个性定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个性化选择付费,也促使厂商在信息化定制服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四是基于网络的众包与共享经济的兴起,前者是指消费者基于社交媒体等信息网络途径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过程,而后者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媒介整合闲散资源以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的一种新模式(如滴滴和优步等迅速兴起的网约车平台);五是对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关注度日益提升。上述信息消费发展趋势将对传统产业带来转型的巨大压力,但消费引领与需求拉动效应也将促使传统产业及企业必须做好对接与适应,重塑发展新动力,*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学术月刊》2015年第2期。推动自身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在资源配置上进行重构与匹配。

2. 从企业层次看,信息消费应着力于强化主体能动性以推进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价值体现。企业的信息消费本应是产业信息化的主体与能动力量,但以往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通常是被动地进行信息化改造,其信息消费一般集中在生产设备和软件的购买与升级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供需不匹配和浪费等问题,对于自身的真正需求和信息价值如何实现不够了解。导致的结果就是缺乏有效需求的供给过多过滥——这也是目前一些传统基础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和亟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芮明杰、王小沙:《2015中国产业发展年度分析报告——供给改革的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7页。而另一方面,大量真实的需求又得不到有效满足。因此,根据目前终端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今后传统产业中企业信息消费的重点除了必要的信息化软硬件改造与升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信息化手段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6年1月29日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推进企业整体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应用价值体现。

3. 从产业或产业集群层次看,信息消费应着重于搭建信息化协同服务的智能平台。产业或产业集群层次的信息消费应当成为传统产业及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主要侧重点是围绕信息共享、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管理咨询、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法律服务等领域,采用最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搭建能够提供产业信息化协同服务的智能平台。既包括面向整个行业的共性服务平台,也涵盖针对特定领域(如工业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认证等)的专业服务平台以及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的资源库平台。*贺正楚、潘红玉、吴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及服务功能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5期。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防止因为利益、管理及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信息、资源与应用孤岛,同时也要避免平台建设相关信息消费的低水平重复投入与浪费等问题,应当与传统产业中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有效对接。

4. 从区域或国家层次看,信息消费应着手于完善信息化支撑保障的软硬件环境。从区域或国家层次的信息消费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信息消费在不同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与巨大差异,二是垄断与封闭等制度因素导致的信息基础服务价高质次和信息消费整体环境不佳。因此,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并实施发展信息消费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创新体制与机制以促进信息消费平衡发展、有效降低信息消费成本、加速信息消费需求释放,将会为我国传统产业基于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产生倒逼效应和积极影响,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信息消费发展的主要出发点与政策着力点。今后,这些宏观层面的举措除了继续服务于终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之外,还要更多地考虑与传统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进行对接。其中,促进公共信息的共享、鼓励基于信息化的创新、优化信息消费的市场化机制、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降低公共信息消费成本将是工作的重点方向。

(二) 能力构建路径

转型能力缺失或不足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信息网络时代,这一问题将更为突出。按照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组织迫切需要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竞争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即培育和发展动态能力。*D. J. Teece, G. Pisano, and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96 (1997): 399-410.动态能力不仅与组织转型密切相关,而且也与信息化存在紧密联系。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有助于组织识别转型方向,形成有效的转型战略并获得良好的转型成效;*S. E. A. Dixon, K. E. Meyer, M. Day, “Stages of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7.3 (2010): 416-436.而信息技术所驱动的知识管理、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资源投入等将有助于组织动态能力的构建,进而帮助组织通过转型或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P. L. Drnevich, D. C. Cro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Level Strategy: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MIS Quarterly 37.2 (2013): 483-509.基于上述理论观点,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信息消费来培育“多主体、多阶层”能力体系以开辟一条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及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这一能力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

1. 多层次信息消费促进多主体信息化动态能力的构建。信息化动态能力可以界定为基于信息化手段整合、构建及重组内外部资源与竞争力以适应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环境扫描与战略思考能够“感知与识别机会的能力”、通过学习创新及适应做出高质量决策以“抓住机会的能力”、整合重构资源以“匹配和支撑机会的能力”。*D. J. Teece,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3 (2007): 1319-1350.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这些能力可以体现在多个主体方面:首先,企业这一核心主体通过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平台打造、信息内容丰富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信息消费,有可能大幅提升环境扫描、学习与创新、资源整合与重构等方面的成效,帮助其构建与转型升级需求相匹配的信息化动态能力,而企业家能否具有信息网络时代的新思维并形成动态管理能力则是企业培育信息化动态能力的重要前提;*C. E. Helfat, M. A. Peteraf,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6.6 (2015): 831-850.其次,消费者在智能终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也可以构建并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动态能力,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成为高素质的信息消费主体;而政府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在公共信息服务、环境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消费也有助于其构建信息化动态能力,使之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网络时代与时俱进,形成发展远见,把握发展机遇,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为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支撑。

2. 多主体信息化动态能力推动信息化运作能力的改善。动态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改变和更新普通运作能力的高阶能力。*S. G. Winter,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2003): 991-995.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迫切需要构建多主体的信息化动态能力,而且还要通过这一高阶能力去进一步改善和更新不同领域的信息化运作能力以更具针对性地匹配转型升级的具体需求。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动态能力要有助于改善和更新其信息化决策与运营能力,如研发、生产、营销、采购等职能领域的具体运作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信息化动态能力则可以帮助其提升个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素质,最终将增强其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需求拉动能力;从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来看,信息化动态能力也可以帮助其根据新的环境变化要求来调整和优化组织运作效率及工作成效,提高其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服务支持与环境保障能力。

3. 信息消费与信息化能力体系的协同更新。任何能力都难以一劳永逸,随着时间推移,日趋固化或转变为核心刚性的趋势将使原有能力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新要求。*D. Leonard-Barton,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1 (1992): 111-125.“动态能力”这一概念就是为了能力的更新及动态适应而提出的新思路。但动态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样需要其他更为先进的动态能力进行更新以确保其与环境变化要求动态匹配。因此,高阶的信息化动态能力及低阶的信息化运作能力体系都要与时俱进:一方面,信息消费要不断发展,吸收最新的信息技术与科技成果来提升消费层次与消费功效,以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体系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能力体系的演化与更新也要为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帮助拓展信息消费的空间。

(三) 产业双元路径

创新研究中的双元性理论强调,组织需要在维系当前运营效率及利润获取的“挖掘性创新”与确保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探索性创新”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C. B. Gibson, J. Birkinshaw,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2 (2004): 209-226.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双元发展悖论”,即一方面要考虑传统产业在维系社会稳定和就业方面的重要地位,着力于挖掘现有产业潜力、提高运营效率与利润空间,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健性;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积极谋划未来,探索新产业机会以实现产业的创新与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2日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既要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又要下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传统产业必须要保证一定规模的动能,但必须改造升级;而培育新兴产业的新动能则是拉动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途径。光一头沉,光提升改造旧动能,可能与市场需求衔接不上,而一上来就动存量,可能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如失业和稳定等”。上述表述实际上就是产业双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借鉴上述理论思路,构建一条通过信息消费促进产业双元发展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主要思路是:

1. 信息消费促进传统产业的挖掘性创新。挖掘性创新主要着眼于提升当前的运营效率,挖掘现有潜力,最大化当前运营的利润回报,主要特点是侧重实现小幅度、稳妥性、持续的改进,追求标准化和效率,强调执行与连续性。对于传统产业及企业来说,现有的成熟业务和相关能力往往是安身立命之本,盲目对其否定而向信息网络等新兴领域转型的做法很可能会破坏企业经营及产业发展的连续性,甚至带来灭顶之灾。更为稳妥的做法是:通过合理的信息化改造与升级,优化当前的业务模式,在确保当前业务运作的稳健性与能力发展的持续性基础上,再谋求把握新兴产业机会。为此,信息消费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旨在提升信息化决策与运作效率及降低成本的软硬件改造与升级、企业及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流程改造与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改造与升级等方面。

2. 信息消费促进传统产业的探索性创新。探索性创新主要是通过识别和把握产业及企业发展的新机会来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重点关注的是突破性、体系性的创新,行为特点侧重于不断探索、追求变化、提倡柔性、勇于试验、容忍错误等。因此,促进探索性创新的信息消费重点是有助于探索、识别及把握新产业机会的相关信息化投入领域,如用于环境扫描及分析的智能化系统与智慧平台建设;有助于学习、创新、试错的信息化工具与平台及系统建设;提升研发及营销能力与效果的信息化工具、平台及系统建设;有助于提升组织战略与流程柔性的信息化工具、平台及系统建设等。

3. 实现信息化基础上的传统产业双元发展。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本身存在一定矛盾,但研究表明,能够有效平衡这一矛盾的“双元组织”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M. L. Tushman, C. A. O’Reilly,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8.4 (1996): 8-30.根据现有理论,实现双元发展的途径主要有:结构型双元、情境型双元与领导型双元。*S. Raisch, J. Birkinshaw,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4.3 (2008): 375-409.*邓少军、芮明杰:《高层管理者认知与企业双元能力构建——基于浙江金信公司战略转型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1期。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结构型双元发展,可以考虑在企业、产业或产业集群范围内推动结构上的创新任务分配:一部分企业的业务单位、产业中的企业或相关专业服务机构重点关注挖掘性创新,另一部分组织重点关注探索性创新,而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应当能够推动或促进不同的创新活动在整个产业或产业集群范围内进行有效整合。*赵付春、焦豪:《产业升级的微观实现机制研究:基于双元性理论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5期。此时信息消费的重点将是有助于不同创新活动在企业、产业或产业集群进行有效分工和整合的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建设。情境型双元则强调在企业、产业或产业集群范围内构建合适的双元发展文化与氛围,*王国平:《产业升级中的文化功能》,《学术月刊》2015年第10期。建立合适的体制与机制,让产业中的企业或相关组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活动侧重领域,而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应当能够推动不同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来促进产业双元发展。为此,信息消费的重点是促进信息共享与传播、基于信息化手段推动体制与文化变革以及营造合适的双元发展氛围等方面。对于领导型双元,主要强调企业(特别是产业中核心企业)的战略领导者应当具备双元发展思维,同时考虑并兼顾到企业自身和整个产业在挖掘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方面的同等重要性,通过其卓越的领导力,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范围内推动双元发展。为此,信息消费的重点是持续提升领导者个体的信息化素质,强化其基于信息化手段感知、分析、判断及决策的能力,构建能够有效推动结构型双元或情境型双元创新的领导力与执行监督力。

可以预期的是,传统产业如果能够有效实现双元发展,那么未来传统产业将与新兴技术及新兴产业发展机会不断交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边界可能会趋于模糊,传统产业也有可能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消费发展开辟出广阔空间。

(四) 跨界融合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业融合现象日趋普遍。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及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进而引发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的现象。*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产业融合通常以技术融合为先导,逐步拓展到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对传统产业体系将会带来根本性改变,是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可以借鉴产业融合的理论思路,构建一条信息消费促进产业跨界融合进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这里的跨界融合既包括信息网络技术与特定产业的融合,也包括信息化驱动下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其相关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

1. 信息消费促进跨界融合机会涌现。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偏好与行为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重构,由此不断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反映了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改造与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状况,使之更为符合信息社会消费发展趋势的一种期望,实质是信息化与传统需求融合之后产生的跨界新需求,如近年来新兴的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服务业、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等。因此,通过对消费者信息消费需求的培育、引导与激励,将会有助于涌现出更多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消费需求相结合的跨界新机会。这些机会是引领传统产业及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性指引,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需求动力源。例如,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消费数据、在实体零售网点使用Wi-Fi(无线局域网)参加的互动活动、发微博及朋友圈的行为数据等,都有可能产生信息化与传统购物消费行为之间的跨界融合机会,这些尚未得到有效满足的信息消费新需求很可能成为驱动传统零售企业进行信息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源动力与发展机遇。同样,企业、政府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推动信息化与现有组织职能及运作流程相结合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产生诸多跨界融合机会,成为传统产业及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以促进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2. 信息消费促进跨界融合机会识别。企业在信息获取、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的信息消费,则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识别相关跨界融合机会,主要涉及的是数据与信息的挖掘、获取、分析及形成智能化结果。例如,传统零售企业通过必要的信息消费,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及多渠道信息的智能化整合,就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丰富的消费行为数据,通过分析并形成客户智能来更好地识别零售消费行为中所涌现出的跨界新机会。同样,政府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来获取公共信息与公共大数据,通过智能化分析来研判消费行为趋势和产业发展机会,从而为制订有效的政策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 信息消费促进跨界融合机会把握。在此基础上,企业、政府及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在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及基于信息化的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必要消费,能够基于信息化手段提高决策质量、提升运作效率、培育特定能力、匹配关键资源,从而为有效把握上述跨界融合机会奠定基础。以传统零售业为例,零售企业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提炼出顾客兴趣爱好与消费行为趋势,就可以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化营销,在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中把握机会,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四、 结 语

本文结合信息消费与产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务动态,着眼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探究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及相关过程机理,主要结论是:(1)信息消费是一个多层次概念且不同层次间存在着互动影响,明确多层次信息消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现状、功能定位及协同作用是基于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2)促进信息消费的多层次协同所代表的“层次协同”路径、通过信息消费的合理发展来构建信息化能力所代表的“能力构建路径”、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基于信息化的双元发展所代表的“产业双元路径”,以及信息消费促进跨领域、跨行业机会把握所代表的“跨界融合路径”,很可能是驱动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模式选择;(3)多层次信息消费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主动对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为不同层次的信息消费拓展出新的广阔空间,未来要着力推动多层次信息消费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与互促发展。

上述研究弥补了当前信息消费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对接不充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研究忽视消费需求侧作用机制等不足,从整合角度更好地明晰了信息消费、信息化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传导路径以及相互影响的宏观与微观跨层次机理,也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角度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信息消费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

由此产生的政策建议是:首先,对传统产业不能忽视,这不仅仅是出于维系社会稳定与就业方面的考虑,更应当意识到传统产业通过积极而有效的信息化改造、升级乃至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也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及信息消费的重要领域,成为拉动内需和拓展信息消费空间的重要舞台和新的增长点;其次,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充分掌握当前传统产业中企业、消费者、产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等不同层次信息消费的发展现状、功能定位及相互影响,积极促进多层次信息消费的协同互动以实现整体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出良好的内外部支持性环境;第三,要通过多层次信息消费积极培育有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多主体、多阶层”能力体系,包括信息化动态能力和具体的信息化运作能力,同时还要持续推动多层次信息消费与产业信息化能力体系的动态更新和协同发展;第四,实现传统产业在稳定与适应两方面平衡的双元创新发展,对于政府及有关企业顺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发挥多层次信息消费在促进产业挖掘性创新、探索性创新以及双元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层次信息消费来促进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机会的涌现、识别与把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会与新动力。

[责任编辑 吕晓刚]

The Path Pattern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Driven by Multi-leve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tching Supply with Demand

DENG Shao-jun1RUI Ming-jie2ZHAO Fu-chun3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2.SchoolofManagement,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3.InstituteofInformationSciences,Shangha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anghai200235,China)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reconstruction pays less attention to the consumer demand side mechanisms and its areas of concern are narrow. The practices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have a tendency of neglecting the effects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rom an integrated view. That contribute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on the concepts and effects betwee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and help to indicate the new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tching supply side with demand sid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is a multi-levels concept. Clearly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function positioning and synergistic 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re are some possible path pattern choice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by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namely, promoting coordination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developing informatization capability system, facilitating ambidextrou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izing opportunities from cross-industry and cross-cutting convergence. It is indispensable to facilitate deeper integr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multi-level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futur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ath pattern

邓少军,管理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芮明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付春,管理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A63006)和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理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C350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沣芝转型记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