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7-07-05 09:29李宁
魅力中国 2016年4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评价活动

李宁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营造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 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二、善于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来拼成所学过的图形。这样,每个小组很快进入你帮我,我帮你的拼图活动中。趁着学生的热情,师问:“你们各拼成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跟你们所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把学生置之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 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学生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要有“数学味”,强调动手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说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有数学内容,能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能让学生得到数学发展的活动就是数学活动,既包括肢体活动,又包括心理活动,既包括发现式学习的探索交流活动,也包括接受式学习的阅读、听讲等活动。

1、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数学知识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强,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多数新知识是可以学生借助旧知识探索的。例如: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算法的探讨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的推倒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规律的发现归纳过程,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反思的过程等等。

2、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是因为要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学习新知识的,因此着眼点放在问题怎样解决,达成了问题的解决他就认为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我们的数学显然不只是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而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就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45+30与45+3,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到结果等等。师应该继续追问学生摆小棒的摆法(谁和谁摆在一起),从而体会数位(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合并的数学原理)的知识。从而理解了数位为什么对齐?体验和感悟是小学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3、要重视数学方法的优化、总结和反思。优化:同一问题会提出不同的方法,表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上,老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方法上,老师不能将学生操作观察得到的结果等同于抽象思考得到的结果。总结:自己经历总结的过程而不是总结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特别是年轻教师,还要注意到其中的重点内容。反思:例如对每一步算式表示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为什么先算这个的追问等等,经历这个反思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要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有时还有新旧知识相联系的练习,沟通联系的类比练习,防止混淆的对比练习,综合应用练习,探索数学规律的练习,为后新知学习做准备的铺垫练习。课堂作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作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暴露学生的学习失误,特别是老师能够发现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的失误。作业要布置,要认真批改。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最后,数学课堂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改革是不恰当的。但是,對改革进行到每一个阶段后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状态,以及提出改进的措施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大平: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知识经济.

[2]卜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J];魅力中国.

[3]安向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

[4]孙圆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才智.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评价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