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潘庄灌区创建全国现代化示范灌区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
关键词:潘庄灌区;现代化示范灌区;探讨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87
潘庄灌区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部,东邻李家岸引黄灌区,西部与聊城市接壤,西北部及北部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相毗邻。灌区于1971年动工兴建,1972年5月建成提闸放水,属国家大型引黄灌区,潘庄灌区控制土地面积5867 km2,设计灌溉面积33.3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3.8万hm2,承担着向德州市境内齐河县、禹城市、平原县、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陵城区、宁津县等8个县市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的任务。截止2015年底,累计引水440 亿m3,年均引水10亿m3,在保障灌区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也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现代化灌区就是水利现代化的有效体现,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灌区的建设中来,从而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率,全面改造灌区人民的物質条件,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灌区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有效的推动了高标准农业的发展。潘庄灌区在创建现代化示范灌区的道路上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为进一步创建现代化示范灌区提出了以下设想。
1 科学规划,建设潘庄灌区总干渠水利风景区
潘庄灌区以把总干渠建设成为水利风景区为目标,开展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将赵庄闸、务头闸、瓦王渡槽、武庄渡槽、崔庄闸、尚庙闸6座总干渠节点性建筑物建成水文化风景区,将安仁公路桥至武庄桥段2.2km渠道作为堤防生态风景区进行试点建设;赵庄、务头、崔庄3座节制闸与工程改造相结合,进行水文化风景区的建设,将8个管理所建设成花园式基层管理单位,把总干渠打造成一条靓丽的水文化生态风景线。
2 立足长远,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潘庄灌区1972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至今已运行44a,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自1998年开始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以来,潘庄灌区的工程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创建现代化示范灌区的要求相差还很大。为提升灌区总干渠建设水平,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将灌区老旧建筑物全部更新改造
其中包括3座节制闸,24座生产桥,55座引水涵闸,7座穿涵。将着力提升建筑物的更新改造设计标准,达到“建成一处水利工程,打造一处水文化景点”的总体要求。将老旧衬砌更新改造。目前,总干渠上尚有85km为薄石板衬砌(按单岸计),计划全部改造为预制混凝土板+复合土工膜衬砌,混凝土板尺寸为58cm×48cm×8cm,混凝土强度标号为C25,复合土工膜采用“两布一膜”。
2.2 对赵庄闸以下至张官店桥段总干渠输水渠全部进行护底
护底长度为63.1km,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复合土工膜,混凝土护底厚度为10cm,强度标号为C30。
2.3 打通总干渠堤防交通线
全程用混凝土公路贯通,路面宽度不小于4m,厚度不小于20cm,混凝土强度标号C30,沿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埋设里程桩,在重要路口设立警示标志。
3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提升灌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潘庄总干渠上现有潘庄、赵庄、务头、台楼、武庄、辛章、崔庄和尚庙8处水情观测站,包括16个水位观测点和7处流量观测点。
结合水情测报,潘庄灌区管理局构建了覆盖整个总干渠的网络信息平台,平台包括1个信息中心,8个信息分中心。信息中心设在管理局,是实现数据汇总、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中枢。分中心设在8个管理所,负责采集、接收辖区内观测点的数据,为数据上传至信息中心、接受信息中心的指令提供保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运行着远程闸控、水位传输、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测流4项管理系统。
3.1 远程闸控系统
该系统是在基于现场自动化启闭闸门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引水涵闸的启闭。该系统利用变频技术调节提降速率,保证闸门在3~5min内实现开启和关闭,采取设定远程操作权限保护、电机负荷检测保护、启闭机压力保护、闸板位置超限软件保护、闸板位置超限硬件保护以及启闭机拉力压力硬件保护等6项措施,确保闸门的安全运行。靠近管理所的涵闸采用外接交流电电源,离管理所距离较远、处于偏远位置的涵闸则采用太阳能供电。目前潘庄总干渠32个引水涵闸安装了远程闸控系统,占所有引水涵闸的31%,其中太阳能供电的远程闸控有20处,交流电源供电的远程闸控系统有12处。目前,总干渠5个流量以上的分干现已全部实现远程闸控控制。
3.2 水位自动测报传输系统
该系统利用雷达水位计观测水位,通过GPRS将采集到的水位数据以5min更新一次的频率自动传输至各管理所及管理局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总干渠水位变化情况。该系统具有对超设计水位运行及水位升降过快自动报警、数据库分析处理、自动生成水位报表等功能。为了便于查看16个水情监控点的实时水位情况,管理局成功研发出灌区水情自动化测报APP软件,通过该软件,管理人员可无地域限制、实时查看水情变化,为科学、高效调水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3.3 监控系统
潘庄灌区管理局在总干渠重要建筑物、路口等位置建成14处监控点,监控系统信号传输采用有线和无线传输2种形式。有线传输主要解决总干渠节制闸上、下游的实时监控,无线传输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做动力,解决无电源点的重点建筑物的监控,利用专门设计的照明系统使有线、无线监控在夜间也能够正常运转,实现了全天候实时监控。
3.4 总干渠远程自动化测流系统
该系统测流方法主要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流速仪法。测量人员只需选择测量范围、点击开始测流按钮,测流设备就会自动完成测流过程,通过分析、计算、进一步处理,整编成符合水文规范的流量数据。该系统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全自动测流,包括测流房门的自动打开、测流过程的全程监控、测流垂线自动布设及垂线测点的自动定位等程序,测量数据自动生成报表。目前此系统已在武庄、尚庙等测站得到应用。其他5处测站采用一键自动化测流,将逐步改造为远程自动化测流。
目前,灌区已完成总干渠上32座引水涵闸的远程闸控改造,计划逐步对剩余的71座涵闸进行改造,实现灌区管理单位对总干渠引水涵闸科学、及时、有效的启闭管理。在干渠渠首、中游、尚庙闸出口等地设置3处水质观测点,及时掌握总干渠的水质情况。研发总干渠上引水涵闸先进的水情测报技术,及时掌握总干渠上引水动态。管理局计划在总干渠两岸铺设专线光缆,组建独立的潘庄灌区信息化局域网,探索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在局机关建立集信息采集—处理—决策—反馈—监控为一体的调度信息中心,保障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水资源保护,打造绿色输水长廊
按一级水源地的要求做好保护规划,加强水质监管监测。加大宣传和水政执法力度,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与总干渠交汇处设立公益宣传牌,宣扬灌区的水文化;在各引水口门,规划的瓦王渡槽、武庄渡槽等水利风景区建设水文化长廊,开展宣传教育,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水法,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意识、水生态意识,爱水节水意识,将潘庄引黄总干渠打造成绿色输水长廊。
5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
创建现代化示范灌区对管理局干部职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的规范,重视职工实践能力的锻炼,严肃对机关管理人员的考评工作,实行竞争上岗、优化人员配置等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创建现代化示范灌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上是潘庄灌区在创建全国现代化示范灌区的总结及设想,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全力把潘庄灌区建成全国现代化示范灌区,为德州市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区四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作者简介:韩丽(1986-),女,山东省德州市人,德州市潘庄灌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