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荣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本文以广西龙胜县为调研点,从经济收入来源、日常生活方式、家庭邻里照顾、精神需求扥各方面探究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广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对策与意见。
【关键词】广西龙胜县;留守老人;农村养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亿万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城市务工经商。20世纪80年代末,沿海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具有极强的吸引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能力,全国的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地向沿海地區和城市地区转移。进城务工的收入要高于农民从传统农业中可以获得的收入,在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价格下,同样的务工经商的收入对于偏远贫困地区具有更高的边际效用。自此,中国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潮流。
上亿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对农村和城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城市来说,大量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成为了城市的新生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于农村来说,从事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大大减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已有上亿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数量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之最。
一、已有研究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因而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就当前取得的成果而言,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农村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研究;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研究。在形成全国性劳动力市场之后,尤其是那些人多地少、经济贫困的偏远农村地区,农民从农业中难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报酬,而进城务工经商能够获得远高于农业劳动的收入水平。因此,越是人多地少,越是经济贫困的地区,农民越是有着强烈地积极外出务工经商的主动性,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成了必然。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如生病无人照料、上当受骗等安全隐患的增加(贺聪志等,2009)。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在城镇社区日渐兴起,但这种养老模式并不适合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和思想上他们都是较难接受的。
二、广西龙胜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现状
(一)物质生活条件差,饮食结构单一
农村留守老人多与老伴共同居住,居住环境相对较差,一般都是年轻时候结婚的房子,现在已经很老旧了,这种房子的构造为具有三层结构的木质楼房中,一楼主要是用来喂养家禽的,二楼则是居住楼层,三楼与瓦片房顶相接,主要用来堆放一些杂物,和晾晒储存农作物,家里的设施家具等也是非常简洁的,除了一些木质桌椅、木质碗柜以外,唯一具有娱乐性的就是电视机了,但是很少会打开。有小部分家里会摆放有洗衣机,这是儿女给老人置办的,他们一般不用。
老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一日三餐主要都是吃白米饭,菜肴则为自家菜地种植的白菜、萝卜等,饭桌上很少会看到肉。在访谈过程中,老人说实在想吃肉就会炒一小碗腊肉,一顿饭吃一小块。腊肉是当地的特色食物,这是每逢过年杀猪时,几乎每户农村家庭都会制作的用柴熏干的可以长久存储的肉类,以防夏季时节没有肉吃。
(二)经济收入低,劳动负担繁重
大多数子女外出务工后,原本由子女承担的农活转交到老人身上,他们不得不干起粗重的农活,因为仅仅依靠子女外出务工的收入不能满足家庭开支的全部需求。从古到今,土地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维持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最可靠、最基本的保障,很多农民常常将土地作为自己养老的最后一道安全线。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后,整个家庭的土地就要依靠留守老人来耕作,土地成为了留守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
然而实际上,大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产劳动力很低,他们花费了大量体力和经历在劳动生产上,实际的劳动收益却很低,繁重的劳动负担对他们的身体也造成了影响,长期过度的体力劳动负担导致他们的身体条件状况愈低下,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又成了一大问题,总而言之,他们在艰难的坚持着。
(三)生活照料得不到满足,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龙胜县农村留守老人多数是夫妻间彼此来照顾对方的衣食起居,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情感的慰藉。子女给他们的照顾是很少的,在传统的重大节日时子女可能会回家与他们团聚,但大多数时候子女都是不在身边的。由于留守老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度劳动带来的后遗症,例如关节疼痛、身体无力等。在面对病痛的时候,多数是有就医的观念,但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他们选择的方式也是能忍则忍,自己上山找草药用土方治病,状况依旧没有缓解的话,忍受不了了就去诊所拿点药,拿药也是挑最便宜的药物,如头疼,他们一般会买阿咖酚散(当地直称“退热散”),在笔者记忆中这种药物一般是一毛钱一小包。去诊所后病痛依旧没有缓解,他们才会告诉子女自己不舒服,到那时一般情况下已经是很严重的疾病了,他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四)精神空虚,承担着隔代教育责任
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在精神上他们多为孤独和空虚,他们的社会交往结构也较为单一,许多老人平常联系的就是自己的亲戚和邻居,因为很多时候会有事情需要亲戚或者邻居帮忙,其他人则联系较少。笔者认为,追根到底,这也是农村老人缺乏精神文化方面的认识产生的结果。男性老年群体会聚在一起下棋、打牌等,他们可能会坐上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回家。有些老人不惜走很远的路程,每天都会去到他们下棋的固定地点,这也算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了。女性群体时常会到各自家串门聊家常,聊天范围也是离不开村镇的,因为她们对外界的信息了解太少。
父母进城务工,子女在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是最常见的状态。隔代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留守老人的头上,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加上他们落后于社会时代发展的速度,孩子是越来越调皮,难以管教。孙辈学习成绩差,老人又害怕受到子女的责怪,导致其心理压力大。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挑战
(一)养老观念:“孝”文化淡化,传统养老遭遇挑战
家庭养老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广为流传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在广西龙胜县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养儿防老”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年老了就应该由家中的子女养老。随着现代化观念对传统文化形成的撞击,农村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传统的“养儿防老”已经开始慢慢防不到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父母与子女在生活上的分离,随着分离时间的增长,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渐渐疏远,感情越来越淡薄,赡养老人的责任感淡化。另一方面,子女是否守孝还可能与他的经济水平相关,如果他满足不了自身需求,那么履行的养老义务我们不敢轻易定论,传统养老面临巨大挑战。
(二)养老生活: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医疗保障亟需提高
外出务工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总体上并不高,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只有6.8%的留守老人认为子女外出务工生活条件“会更好”,大多数则表示子女外出务工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子女进城务工,他们被迫年老了依旧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对他们来说首先体力上是一个挑战,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经济收入较低,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行隔代抚养的留守老人,他们则表示监护孙辈的经济负担太重,老人自己要部分承担教育的费用,可以看出,子女外出务工并没有给老人带来更过经济上的收益,反而让他们又一次承担了抚养孩子的压力。
农村老年人在看病就医方面达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即”小病自己出,大病靠子女”。一般情况下,感冒、发烧等小病由老人自己花钱治病,所需费用并不高。然而,很多农村老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慢性病,有些需长期服药,因此老人很难靠自己支付连续性的医疗费用,此时则需要子女共同分担,但实际上,家庭条件一般的农村留守老人会选择不进行就医,长期的吃药、就医花费太多经济支出,他们只有到病痛发作难忍时才会就医。由此可知,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亟需提高。
(三)养老精神: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的老化,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交往的范围也在逐渐变小,因此,他们的情感寄托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来实现的。长期以来,农村都是以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为主,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都期待老年后与子孙其乐融融地生活,尽情享受来自家庭的关怀,“儿孙满堂”、“子女承欢膝下”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然而,留守老人却不得不接受子女迫于生计外出务工的现实,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的孤独感明显高于非留守老人,子女的外出对留守老人的情感支持造成直接的冲击。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公共文化活动匮乏,留守老人的闲暇生活主要以看电电视、聊天、散步等活动为主,精神生活十分单调。留守老人的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交往和邻居、同辈群体交往是其社会交往的主要特征。同辈群体是留守老人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有助于留守老人获得一定的精神安慰和生活扶助。由于留守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都被边缘化,很难从家庭成员、村干部及其他社区成员处获得情感支持。
(五)养老机制:养老机制不完善,社会养老得不到保障
广西龙胜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山区小县城,人们大多秉持着一代代祖先流传下来的观念,因此,在这个小县城里,养老院、养老机构目前是较难让人肯定的养老方式,他们则认为去敬老院、机构等养老会让老人抬不起头来,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被子女嫌弃年老无用、被抛弃才会被送去敬老院。据调查,瓢里镇村民一直以来都以进入养老院养老为晚年的不堪之事,他们目前建立有一个幸福院,他是作为一个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同时让农村非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幸福院不同于现有的乡镇敬老院和五保村。
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面临的问题,又得涉及到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内容。参加新农保投保的老人获取的养老金收入过低,反而影响了其资金的流动,子女或者亲属也会受到养老金的影响,认为老人参加了投保,他们应该支付的养老费用就应该降低,因此会出现已经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老人要求退保的现象。社会养老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的代替性,与中国农村的传统养老思想存在冲突,因此,只有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社会养老带来的实际意义,社会养老才能在农村快速发展,不然也是寸步难行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自主养老能力——提高老人自身素质
行为受观念的影响。要想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就需要转变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思想观念,削弱“养儿防老”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农村子女进城务工的群体越来越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打击,因此农村留守老人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成自我养老或社会养老。那么,如何提高农村留守老人自我养老的能力?农村留守老人要从根本上改变特殊环境下的养老困境,就必须提高经济收入。首先,农村留守老人应充分利用手中的土地资源,身体条件好的老人可通过提升自身的种植技术来实现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高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差的农村留守老人可进行土地租赁,通过租赁土地给别人来获得经济收入,既降低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能依靠土地获取经济上的支持,没有了繁重的体力支出,还可以减少医疗上的费用。其次,对于子女给予的经济收入进行合理安排,学会控制孙辈的经济花销,减少因溺爱出现的不合实际的消费行为。
(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政府鼓励农村子女回乡养老
从古到今,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起到一定的代替作用,但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依旧作为农村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他们最主要的负责人。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支持,精神方面的照顾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家人的关心,子女的照顾。政府、国家应该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把家庭养老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农村子女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对于回乡给父母养老的家庭子女进行创业补贴,邀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创业指导,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给予政策上的帮助。想在家乡就业的群体,政府可优先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真正鼓励农村子女回到老人身边赡养老人。
(三)加强社会化养老方式——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广西龙胜县的社会养老保障远远达不到实际需要的养老水平,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保障金不按时下发,保险金额不一样等问题的出现,农村留守老人对养老保障制度更加没有好感。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亟需优化。通过优化“新农保”政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效养老保险,老年福利体系的建立,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内容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首先要加快法治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要坚持覆盖的要求,确立其法律地位。其次,扩大农村养老保障的适用区域,确保公平平等。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在年龄确认上有非常大问题,从而发生只予以个别人而疏忽了另一部分人,导致了适用保险上的不平等且保障金发放金额不一致。最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也是重中之重,农村养老院和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养老养老的难题。专业的养老院,对于那些身心状况不乐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农村社区能够较好的促进农村老人的交流和互动,带动互助养老,农村社区的建设还能达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6,22(4):25-28.
[2]银平均等.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江西社会科学,2011
[3]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26卷第2期
[4]叶敬忠,贺聪志.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2009,(04):44-53.
[5]王小龙,兰永生.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健康與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南开经济研究,2011,第4期
[6]伍海霞.农村留守与非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来自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财经论丛,2015,总第194期。
[7]杜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