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2017-07-05 23:10朱玉红
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蒙古族审美

朱玉红

摘 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有着质朴、热情、粗犷、彪悍的民族性格,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习惯,同时受其民族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造就了其民间舞蹈有别于其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本文以蒙古族民间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蒙古族民族舞蹈审美特征的分析,为民族舞蹈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寻找示范的标杆,为未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蒙古族 民族性格 审美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忙豁勒”,是蒙语的音变,有质朴的意思。而蒙古族正如其名,是一个非常质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代的蒙古族人在高兴时喜欢模仿鸟类动物来进行舞蹈;如模仿雄鹰、大雁、鹤等等。因此,蒙古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审美特征时,都要从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地理环境入手。蒙古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其中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区,属于游牧民族,其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蒙古族人民以草原文化为依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善于狩猎、爱好骑射并喜欢歌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创作出了大量的民间舞蹈作品。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作品从内容、形式到体裁层出不穷,多元化、多样化,独具特色。通过舞蹈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的民间风情和他们所赖以生存的那片草原的独特魅力。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概述

蒙古族舞蹈是中国五大民族舞蹈学科中具有特点的舞蹈种类之一。蒙古族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有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分。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来源于民间,人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提取素材,并将所见、所感、所悟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出来,舞姿绚丽多彩、舞蹈气势恢宏,从中能使人感受到那草原文化的厚重,为人们再现了那个地方人民生活的场景,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这一伟大民族的精神品格,仿佛是一幅流动着的生命画卷,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与心灵,让人陶醉在富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舞蹈魅力之中。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种类丰富且各具魅力,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萨满舞。“萨满”源于通古斯语,是“狂妄者”的意思。萨满可以沟通人与神的关系、传达神的旨意,因而萨满舞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有萨满巫师边舞边击铜铃的动作形式,多在各种宗教活动中表演。

2.盅碗舞。又称“酒盅舞”和“顶碗舞”,是一种以盅子和碗作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宴飨舞蹈之一,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高原一带。

3.筷子舞。是一種以筷子作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是蒙古族的宴飨舞蹈之一,主要盛行在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的鄂托克旗和乌审旗两地。

4.安代舞。传统的安代主要有“大场安代”和“小场安代”,以娱乐和治病为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传统安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只作为一种民间歌舞被传承下来。

5.查玛。“查玛”是藏语“羌姆”的变音,有“舞蹈”之意思。俗称“跳神”或“打鬼”。由受过一定舞蹈训练的喇嘛在各种吹奏和打击的乐器伴奏下,饰戴各种仙类、鸟兽类面具,手持道具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借助于外在的物质形式显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性格和精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舞蹈作品的审美意蕴”①。正如黑格尔认为,“美”不是别的,正是“理性的感性的显现”。就蒙古族民间舞蹈作品而言,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就是所谓的“感性的显现”,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背后的历史、生活、精神和感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舞蹈具有的审美特征的意义。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柔和之美

一提到蒙古族民间舞蹈,想到的可能更多是粗犷、剽悍等风格特征,然而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热情奔放之外,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也有一定的柔和之感。如一些典型的动作,揉臂、揉肩、软手等,他们是缓慢的、柔和的,与那些硬肩等一些硬的、脆的动作大相径庭。因此,虽然外表给人一种豪放之感,然而蒙古族人民的内心却也有十分细腻的一面,对于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柔和之美。

以贾作光的《盅碗舞》为例,该作品是在蒙古族民间舞蹈“顶碗舞”和“酒盅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创作的,由莫德格玛于1960年首演,是一种持道具而舞的表演形式。由于舞蹈中舞者头上顶碗双手持盅,因而也就限定了舞蹈动作的演绎多以小幅度且相对柔和的动作为主,防止因动作运动幅度过大而使身体失去平衡从而出现头上道具难以控制的局面,但因此却成就了蒙古族民间舞蹈轻柔之美的审美特征,向我们诠释了这个马背民族性格中的另一方面。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柔和之美是柔而不飘的美,虽然舞蹈中的动作相对柔和,可是给人的整体感觉却是深沉平稳的。如背对观众的动作,上身的揉臂动作缓慢绵长,而脚下的步伐每一步却是沉稳有力的。舞蹈中的每一个抬腿、每一个揉肩都是分外柔和而又柔中带刚的。快板中的圆场步伐虽然轻快,却走得平稳流畅;向前行进时的抖肩虽然细碎,却抖得顺畅从容。这正是一种“柔”的体现,是蒙古族民间舞蹈所散发出的一种柔和之美。

2.端庄之美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蒙古族人民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在思想上的转变,她们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桎梏,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的富足和幸福使她们越来越充满自信,她们逐渐崇尚并显露出一种典雅、端庄的气质感。因而在舞蹈作品的编创上,也逐渐朝着这一审美的方向迈进,作品《盛装舞》则形象生动的展现出这一典型的审美特征。

《盛装舞》是2006年何燕敏导演的蒙古族群舞作品,主要以内蒙古西部独特的生活习惯为元素,以蒙古族女性独特的气质为灵感来进行创作的。何燕敏在访谈节目中曾提到,有一次去牧区采风,问起盛装头饰,有一个额吉说这是每逢重大活动时戴的。蒙古族女性家里大多珍藏着华丽的盛装,等到重大节日或活动的时候就会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和长调盛装出席。这种盛装彰显了蒙古族女性的高贵与自信,然而除了服装上的端庄之美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舞蹈当中的动作与气势所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

舞蹈中多采用行礼的动作,如舞蹈开端舞者肩并肩走上舞台连成一排,以及舞蹈中间的许多行走移动的地方,将这种民族的礼仪经过艺术的加工搬上舞台形成新的舞蹈语汇,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注重礼貌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散发出一种典雅大方的端庄之美。在队形上,多是迅速的变化方式以及灵活丰富的场面调度,舞者用从容的表情和灵敏的舞动很好的展现了蒙古族女性自信的内涵气质,同时队形上多样的变化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民族女性的雍容华贵,感受到蒙古族民间舞蹈所绽放的端庄之美。

3.奔放之美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热情奔放,与他们生活在那片北方草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辽阔的天空下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中起舞,与骏马为伍,与牛羊为伴,因而造就了他们不拘小节、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和审美取向。

于1984年首演舞蹈作品《奔腾》,就是鲜明表现这一审美特征的例子。《奔腾》是一部以围绕牧区生活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形象的男子群舞作品,以“万马奔腾”的意象来表达蒙古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了这个民族昂扬奋发的民族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奔腾》的第一段在舞蹈构图上由少渐多、循序渐进,勾勒出了一种草原牧民在希望的大草原上骑着万马奔流驰骋的画面,而队形变化时而分散、时而集中,给人以若即若离之感,使整个舞蹈画面在这种构图的变化中呈现了一种雄伟壮丽的磅礴之势。在动作方面,舞蹈中多次运用双臂展开的大幅度动作,同时善于营造上下起伏的对比变化,如模仿骏马奔腾动作时腿部做上下蹲起的大幅度动作,以及在此基础上一排蹲下处于低空之时,二排做高空的横飞燕跳跃等。这一系列的大幅度动作和层次的变化,使人眼前犹如滚滚江河连绵不断,让视觉上的震撼带动情绪上的激昂,感受着那个民族人民的热情与奔放。仿佛使我们置身于那片草原,看到了万马奔腾的盛况,看到了蒙古族青年在向我们招手,看到了我们彼此共同举杯欢呼。被舞蹈热情奔放的气势所感染,应该就是蒙古族民间舞蹈奔放之美的力量所在吧。

4.刚劲之美

刚劲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是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柔和的《盅碗舞》因为有了一些刚劲,才有了柔中带刚的动作质感;端庄的《盛装舞》有了刚劲的力量作为辅助,更加凸显了蒙古族女性的雍容华贵;奔放的《奔腾》因为有了动作的刚劲利落,才更加深刻的强调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性格。蒙古族人民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骨子里天生的那种倔强,永不言败的执着,都充分体现在了舞蹈時的刚劲有力之中。

《鄂尔多斯》是贾作光编导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采风后创作出来的一个作品,音乐雄浑有力,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充分诠释了蒙古族男子豪迈、彪悍的形象,并渲染了男性舞者刚而有劲的力量之美。每一个步伐都迈得深沉有力,每一个硬肩都脆而果断,在舒展的动作之中深藏着“刚”的硬朗和“劲”的坚韧。整个舞蹈所散发的是一种辽阔中透着雄浑,沉稳中不失刚韧的美,那是独属于那片草原上男人的刚劲之美,这既是这个民族的性格所致,也是这个民族的舞蹈审美。

结语

舞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往来、情感的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彰显民族精神的优异载体。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产生离不开其所在的地域环境,其发展更是本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培植的成果。他们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柔和之美、端庄之美、奔放之美和刚劲之美等,象征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风貌,是这个民族独有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是这个民族的生命符号,任何民族都不能替代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蒙古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贡献的微薄之力。

注释:

①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第442页

参考文献:

[1]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瑞林,站肃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6.

[3]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蒙古族审美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